在本相上放大触发电流的调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3524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常规的在本相上的调压器没有放大触发电流环节,因此负载容量限制在4KW以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在本相上放大触发电流的调压器增加了由双向辅助可控硅KS↓[2]和可调电阻R↓[2]串联所组成的放大触发电流环节,KS↓[2]的控制极与DB↓[3]的一端联接,KS↓[2]的阴极与KS↓[1]的阳极联接。既使负载容量增大,又使两个双向可控硅的触发方式相互之间有互补性,门极触发方式无差异,因此消除了偶次谐波,调压调速系统结构可大为简化。(*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属于电器用品领域,特别是一种在本相上放大触发电流的调压器。目前使用的在本相上的调压器没有放大触发电流环节,因此其负载容量受到限制,一般在4kW以下。例如技术CN2053400U公开了一种电饭锅调压器,其双向二极管ST由电阻R3保护,可变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组成充放电电路,双向二极管ST触发双向可控硅G极,改变导通角的大小,输出电压变化,由于R’固定在一个变阻值,使调压器的输出电压为定值。这种调压装置只适用于功率较低的家用电器,技术CN2052965U所提供的多用途插座的调压部分线路和CN2053400U基本相同。采用这种调压器的调压调速系统,如果容量较大,必须在控制线路中设置触发器,使得系统结构很复杂。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放大触发电流环节的调压器,使主电路和触发电路形成一个整体,使负载容量显著扩大。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给R或R-L负载提供连续可调的调压器。按照本技术,在原来的调压器上增加一个触发和放大环节,即增设了一个辅助双向可控硅。由原调压器的电阻R1将电源信号从本相上取出,经阻容电路延时,电容器充电后,双向触发二极管导通,产生电流经辅助双向可控硅放大后去一相负载。按照本技术的本相放大触发电流调压器,由于设有触发电流放大环节,负载容量明显增加,门极触发方式对称互补,消除了偶次谐波。在用于控制系统时,其控制方式可以大为简化。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本相电流触发调压器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的在本相上放大触发电流的调压器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的调压器,在本相电源上并联一个电阻R0电容C电路,一个双向可控硅KS,一个C1-R1(可调电阻R1),在C1-R1电路和双向可控硅KS之间接一双向触发二极管DB3。用可调电阻R1来改变可控硅的导通角。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调压器,在双向触发二极管DB3和双向可控硅KS1之间连接上辅助双向可控硅KS2和可调电阻R2串联所组成的放大触发电流环节,可调电阻R2可改变触发电流的放大系数。辅助双向可控硅KS2的控制极与DB3的一端联接,KS2的阴极与KS1的阳极联接采用这种调压器,由可调电阻R1将电源信号从本相上取出,经电阻R1、电容C1延时,电容器C1充电,当双向触发二极管DB3触发电压达到U1=27V时,DB3击穿,产生触发电流iX,经放大后产生放大触发电流im=F·ix。这里的F是由可调电阻R2决定的放大系数。由于增加了放大触发电流环节,使负载容量明显扩大。而且,在本技术的调压器中,若双向可控硅KS1的触发方式为Ⅲ-时,双向可控硅KS2为Ⅰ+,反之,负半周双向可控硅KS1为Ⅰ+时,双向可控硅KS2为Ⅲ-,相互之间有互补性,门极触发方式无差异,因此消除了偶次谐波。权利要求1.一种由电阻R0-电容C0电路,双向主可控硅KS1双向辅助可控硅KS2,可调电阻R1-电容C1和双向触发二极管DB3及R2所组成的在本相上放大触发电流的调压器,其特征在于在双向触发二极管DB3和双向可控硅KS1之间连接有辅助双向可控硅KS2和可调电阻R2串联所组成的放大触发电流环节,辅助双向可控硅KS2的控制极与DB3的一端联接,KS2的阴极与双向主可控硅KS1的阳极连接,和电容C0、C1并接后和负载相相连接。专利摘要常规的在本相上的调压器没有放大触发电流环节,因此负载容量限制在4KW以下。本技术所提供的在本相上放大触发电流的调压器增加了由双向辅助可控硅KS文档编号H02M5/02GK2175984SQ9322861公开日1994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1993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1993年6月26日专利技术者范小明 申请人:鞍山钢铁公司, 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电阻R↓[0]-电容C↓[0]电路,双向主可控硅KS↓[1]双向辅助可控硅KS↓[2],可调电阻R↓[1]-电容C↓[1]和双向触发二极管DB↓[3]及R↓[2]所组成的在本相上放大触发电流的调压器,其特征在于在双向触发二极管DB↓[3]和双向可控硅KS↓[1]之间连接有辅助双向可控硅KS↓[2]和可调电阻R↓[2]串联所组成的放大触发电流环节,辅助双向可控硅KS↓[2]的控制极与DB↓[3]的一端联接,KS↓[2]的阴极与双向主可控硅KS↓[1]的阳极连接,和电容C↓[0]、C↓[1]并接后和负载相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鞍山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