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及其电池组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3489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及其电池组盒,涉及锂电池相关技术领域,包括壳体以及盒体,壳体的侧壁开设有容腔,容腔的内部填充有吸热膨胀材料,容腔侧壁靠近壳体开口端处开设有导流孔,导流孔通过负压导通组件封闭,壳体底端通过卡接机构与盒体的内壁固定,负压导通组件包括两个形变板、于形变板侧面开设的通孔,两个形变板在导流孔的内壁倾斜设置,通孔内径较大的一端朝向容腔的内部,容腔的内壁一体设置有多个支架,支架在容腔的内壁呈阵列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以上各装置的配合使用,能够提升锂电池热量的转移速率,实现对锂电池的及时灭火并能够防止其复燃,还能够提升锂电池的抗冲击性能,保证锂电池可以稳定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全隐患。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及其电池组盒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电池相关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及其电池组盒。

技术介绍

[0002]可施行循环充电的锂电池多使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现有的锂电池多采用铝制外壳进行包装,以降低锂电池爆炸时产生的威力,降低其破坏性,但是锂电池爆炸时伴随着燃烧,由于锂电池电芯存在着复燃的特性,使得锂电池起火时的灭火非常困难,并且会对其他无故障电池造成影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存在人员伤亡的安全隐患。
[0003]锂电池的起火缘由主要是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锂电池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电流热效应导致锂电池温度过高从而引发锂电池自燃,外因主要是锂电池受到撞击导致其破损或者线路短路,从而引发锂电池自燃。
[0004]因此,现有锂电池存在无法施行热量快速转移,出现热量积累,以及不具备良好抗冲击性能,易发生自燃的问题,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及其电池组盒,通过容腔内部的吸热膨胀材料能够对锂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转移,并且随着容腔内部压力的增加,可以实现吸热膨胀材料对锂电池施行覆盖,避免锂电池自燃以及很好地防止锂电池灭火后复燃,并且利用缓冲机构以及能够充放气的气囊,可以有效降低锂电池受撞击时直接作用于其自身的冲击力,以及防止锂电池与盒体之间发生硬性撞击,有效避免锂电池出现破损以及电路短路的情况,提升锂电池的抗冲击性能,使锂电池的工作更加稳定。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及其电池组盒,包括壳体以及盒体,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容腔,所述容腔的内部填充有吸热膨胀材料,所述容腔侧壁靠近壳体开口端处开设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通过负压导通组件封闭,所述容腔的拐角处弯曲设置,且壳体底端通过卡接机构与盒体的内壁固定,方便壳体在盒体内部进行排列以及固定。
[0008]所述负压导通组件包括两个形变板、于形变板侧面开设的通孔,两个所述形变板在导流孔的内壁倾斜设置,所述通孔为二分之一的圆台型结构,且通孔内径较大的一端朝向容腔的内部,所述通孔中心轴的长度不大于形变板侧面的宽度,保证容腔内部的封闭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容腔的内壁一体设置有多个支架,所述支架在容腔的内壁呈阵列分布,且支架延容腔中心轴方向设置,增加容腔的韧性,避免容腔发生形变。
[0010]进一步地,两个所述形变板相靠近的端面贴合,且两个形变板贴合的端面设置有齿,两个所述形变板端面的齿相互咬合,提升两个形变板之间贴合的稳固性,并增加两个形
变板之间相互分离所需的压力。
[0011]进一步地,所述齿在形变板的端面倾斜设置,且分设于两个形变板端面的齿倾斜方向相反,使两个形变板齿之间的咬合更加稳固。
[0012]进一步地,所述卡接机构包括插孔和插杆,所述插孔开设在壳体的外壁,所述插杆一体设置在盒体的内部,所述插杆的外壁滑动安装有活动杆,所述插孔的内壁开设有与活动杆相匹配的卡接孔,所述插杆的外壁开设有用于安装活动杆的活动孔,所述活动杆的端部与活动孔远离开口端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组件,使壳体与盒体之间的固定更加地方便快捷。
[0013]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杆伸出活动孔的端部为楔形结构,所述活动杆延插杆径向设置,所述卡接孔延插孔中心轴方向的内壁弯曲设置,所述插杆的外壁与插孔的内壁相离,为壳体与盒体内部的运动预留空间,通过壳体的运动能够实现对冲击力的缓冲。
[0014]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插杆的安置板,所述安置板腾空设置在盒体的内部,且盒体的内壁通过缓冲机构与安置板的侧面固定,为壳体的运动预留充足的空间。
[0015]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连杆和移动杆,所述连杆和移动杆相远离的端部均一体设置有连接块,所述安置板的侧面以及盒体的内壁分别通过连接孔与连接块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杆远离连接块的端部插接在连杆的内部,所述连杆内部腔室的两端封闭,且连杆内部的腔室通过气管连接有气囊,所述移动杆的端部通过气塞与连杆的内壁贴合,气囊能够在安置板与盒体之间施行隔离,避免安置板与盒体之间发生硬性碰撞。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为球型结构,所述连杆的外壁套接有锥形弹簧,所述锥形弹簧口径较小的一端与连杆的外壁固定,所述锥形弹簧口径较大的一端与盒体的内壁贴合,所述连杆外壁的气管设置有两个,且气囊通过气管与多个连杆内部的腔室贯通,使气囊的膨胀更加迅速及时,提升气囊的隔离效果。
[0017]进一步地,所述连杆内部腔室与移动杆外壁贴合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单向封闭套环,所述单向封闭套环与移动杆贴合的一端为圆台型结构,且单向封闭套环口径较小的一端与移动杆的外壁贴合,避免腔室内部的空气流至腔室外部,并能够避免腔室内部空气较多影响连杆和移动杆之间的正常伸缩。
[0018]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通过吸热膨胀材料的吸热时产生的体积变化,以及负压导通组件对导流孔的封闭,能够在吸热膨胀材料膨胀至一定体积时,实现吸热膨胀材料对锂电池的覆盖,进而实现锂电池与空气之间的隔绝,避免锂电池的自燃以及复燃,并且负压导通组件中的两个想贴合的形变板只有在容腔存在一定压力时才能够打开,既能够实现吸热膨胀材料对锂电池表面的喷射,还能够避免吸热膨胀材料的无故喷射,提升锂电池热量转移以及自燃灭火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0020]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缓冲机构,能够延长锂电池动量变化的时长,进而减少锂电池所受的冲击力,通过连杆与移动杆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气压变化,能够实现气囊的收缩和膨胀,进而使得锂电池与盒体之间不会发生硬性冲撞,有效避免锂电池受到冲击时发生破损以及短路的情况,进而有效提升了锂电池工作的稳定性,以及消除锂电池自燃引发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盒体与壳体连接结构爆炸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壳体局部剖视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卡接机构结构爆炸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缓冲机构结构爆炸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连杆局部剖视图。
[002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9]1、壳体;2、容腔;21、支架;3、导流孔;31、形变板;32、通孔;33、齿;4、盒体;5、插孔;51、插杆;52、活动杆;53、卡接孔;6、安置板;7、连杆;71、移动杆;72、连接块;73、连接孔;8、单向封闭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包括壳体(1)以及盒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开设有容腔(2),所述容腔(2)的内部填充有吸热膨胀材料,所述容腔(2)侧壁靠近壳体(1)开口端处开设有导流孔(3),所述导流孔(3)通过负压导通组件封闭,所述容腔(2)的拐角处弯曲设置,且壳体(1)底端通过卡接机构与盒体(4)的内壁固定;所述负压导通组件包括两个形变板(31)、于形变板(31)侧面开设的通孔(32),两个所述形变板(31)在导流孔(3)的内壁倾斜设置,所述通孔(32)为二分之一的圆台型结构,且通孔(32)内径较大的一端朝向容腔(2)的内部,所述通孔(32)中心轴的长度不大于形变板(31)侧面的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2)的内壁一体设置有多个支架(21),所述支架(21)在容腔(2)的内壁呈阵列分布,且支架(21)延容腔(2)中心轴方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形变板(31)相靠近的端面贴合,且两个形变板(31)贴合的端面设置有齿(33),两个所述形变板(31)端面的齿(33)相互咬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齿(33)在形变板(31)的端面倾斜设置,且分设于两个形变板(31)端面的齿(33)倾斜方向相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充电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机构包括插孔(5)和插杆(51),所述插孔(5)开设在壳体(1)的外壁,所述插杆(51)一体设置在盒体(4)的内部,所述插杆(51)的外壁滑动安装有活动杆(52),所述插孔(5)的内壁开设有与活动杆(52)相匹配的卡接孔(53),所述插杆(51)的外壁开设有用于安装活动杆(52)的活动孔,所述活动杆(52)的端部与活动孔远离开口端的内壁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祖树植发文谌德裔黄祖能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德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