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1648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32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支撑结构、覆盖膜和通风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覆盖膜通过覆盖膜上的交差连接环相连,形成柱状堆体结构;所述覆盖膜为分体构型,通过剪裁形成柱状堆体结构的上下面及侧立面;所述通风结构固定于所述柱状堆体结构内。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能够实现有机废弃物的原位就近处理,提高农业有机废弃物产生区的物质转化效率,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善。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好氧堆肥是好氧菌在通气条件好,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通过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吸收,实现对有机废物的降解生产出成品有机肥的过程,也是农业有机废弃物的主要途径。静态条垛堆肥、动态条垛堆肥和反应器堆肥是好氧堆肥的常见方法,已普遍应用,并形成了以堆肥场所为核心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的堆肥场模式,也是堆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采用堆肥场模式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具有处理量大、过程易调控等优点,同时较大的发酵堆体(100m3以上)使堆肥过程对热量、水分、微生物等的缓冲能力强,较易实现不同有机物料的快速成肥。
[0003]堆肥场集中处理模式虽然已解决了大部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但在面对较为分散来源的原材料,如分散农田秸秆、散养畜禽粪便及设施尾菜等,受收集储运成本大,基建成本高,投资收益比低,等因素的影响,少有有机肥企业问津,使这类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成为好氧堆肥处理的盲区,极大的限制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转化的效率,也成为相关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障碍。
[0004]同时,受分散有机物料局部总量有限,不易收集等条件的限制,分散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处理时发酵堆体往往较小,发酵过程堆体温度的维持和水分的调控较为困难,调控冗余较小,存在极大概率会使堆肥失败并造成堆肥产品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6]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包括:支撑结构、覆盖膜和通风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覆盖膜通过覆盖膜上的交差连接环相连,形成柱状堆体结构;所述覆盖膜为分体构型,通过剪裁形成柱状堆体结构的上下面及侧立面;所述通风结构固定于所述柱状堆体结构内。
[0007]可选的,所述支撑结构由铁丝网构成,所述铁丝网两端焊接有铁板,所述铁板上布置连接闭锁联接机构,通过圈状交联的方式实现铁丝网的竖立。
[0008]可选的,所述覆盖膜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所述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0.2μm孔径的微孔结构。
[0009]可选的,所述通风结构包括:无动力风帽、电动风阀、打孔PVC管、温度感应探头、太阳能供电单元和控制电路,所述无动力风帽、电动风阀和打孔PVC管顺次连接,所述温度感应探头设置在柱状堆体结构的内部;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太阳能供电单元、所述温度感应探头和所述电动风阀连接。
[0010]可选的,所述无动力风帽、电动风阀、打孔PVC管垂直于所述柱状堆体结构的上面放置。
[0011]可选的,所述打孔PVC管的管径由以下公式确定:
[0012][0013]式中,R

为打孔PVC管的半径,S

为形成堆体的覆盖膜的透风面积,K

为所采用覆盖膜的最大透气率,P

为拟堆肥物料的间隙孔隙度,V
内max
为不考虑内部热压情况下由外部风压使风帽旋转产生的内部最大风速。
[0014]可选的,所述打孔PVC管中的打孔的数量由确定,式中,S

为打孔PVC管的横截面积,S

为打孔PVC管的打孔面积,S

的半径范围为10mm≤r≤30mm。
[0015]可选的,PVC管打孔范围为从PVC管底端至电动风阀旋转圆周下沿,所述打孔PVC管的打孔纵向间距由确定,式中,L

为电动风阀至打孔PVC管底端的长度。
[0016]可选的,所述支撑结构的高度范围为1m<h≤2m。
[0017]可选的,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对电动风阀的开度进行控制,所述温度感应探头用于测量堆体温度,所述堆体温度与所述电动风阀的开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0018]堆体温度(t℃)风阀开度(%)0<t≤151015<t≤352015<t≤354035<t≤6060t>60100
[0019]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提供一种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可以实现在田间实现分散、小量农业有机废弃物的高效堆肥处理。采用本技术装置能够实现有机废弃物的原位就近处理,提高农业有机废弃物产生区的物质转化效率,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0021]本技术提供的装置采用烟筒作用原理,将原有强制鼓风送氧方式,改为被动吸风供氧方式,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在田间实现高标准好氧堆肥,极大降低储运成本的同时提高分散堆肥质量。
[0022]在使用本技装置后可以在无外加动力的情况下,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堆肥时间从田间的1

3个月不定缩短到28天左右,堆肥质量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同时,实现低成本运行。
附图说明
[00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本技术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的支撑结构及覆盖膜;
[0025]图2为本技术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的堆体覆盖膜上、下表面;
[0026]图3为本技术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的通风结构;
[0027]图4为本技术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的总体布局。
[0028]其中:1、铁丝网;2、铁板;3、闭锁联接机构;4、交差连接环;5、覆盖膜;6、尼龙粘扣;7、覆盖膜上表面;8、上表面尼龙粘扣;9、上表面支撑杆;10、通风结构预留安装孔;11、覆盖膜下表面;12、下表面固定插脚预留孔;13、下表面尼龙粘扣;14、无动力风帽;15、打孔PVC管;16、电动风阀;17、PVC管打孔;18、固定插脚;19、太阳能发电板;20、支撑杆;21、控制箱(电路,电池等);22、电动风阀控制线;23、温度感应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0]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0031]本技术提供一种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包括:支撑结构、覆盖膜和通风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覆盖膜通过覆盖膜5上的交差连接环4相连,形成柱状堆体结构。所述通风结构固定于所述柱状堆体结构内。通风结构与堆体边界或不同通风结构间的圆周间隔范围为0.7m<d

≤1m。
[0032]图1为本技术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结构、覆盖膜和通风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覆盖膜通过覆盖膜上的交差连接环相连,形成柱状堆体结构;所述覆盖膜为分体构型,通过剪裁形成柱状堆体结构的上下面及侧立面;所述通风结构固定于所述柱状堆体结构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由铁丝网构成,所述铁丝网两端焊接有铁板,所述铁板上布置连接闭锁联接机构,通过圈状交联的方式实现铁丝网的竖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膜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所述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0.2μm孔径的微孔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包括:无动力风帽、电动风阀、打孔PVC管、温度感应探头、太阳能供电单元和控制电路,所述无动力风帽、电动风阀和打孔PVC管顺次连接,所述温度感应探头设置在柱状堆体结构的内部;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太阳能供电单元、所述温度感应探头和所述电动风阀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动力风帽、电动风阀、打孔PVC管垂直于所述柱状堆体结构的上面放置。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田间原位覆膜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PVC管的管径由以下公式确定:式中,R

为打孔PVC管的半径,S

为形成堆体的覆盖膜的透风面积,K...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建陈欣鲁彩艳迟光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