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柳立刚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211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摩擦发电装置、充电口、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第三电池组、第四电池组、变压器及分流器;太阳能发电装置与变压器电性连接;摩擦发电装置与变压器电性连接;充电口设于车辆上,且与变压器电性连接;分流器与变压器电性连接;第一电池组设于车底前部并与分流器电性连接;第二电池组设于车底中右部并与分流器电性连接;第三电池组设于车底中左部并与分流器电性连接;第四电池组设于车辆两侧,与第二电池组及第三电池组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中太阳能充电及摩擦充电产生电能进行高效整合和利用,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超长续航,解决了目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小的问题。小的问题。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具体是指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由于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人们开始研发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汽车领域,由电能代替石油作为驱动能源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0003]目前新能源车的一大痛点为续航里程有限,难以适应长途驾驶,续航成为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进步的主要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
[0005]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摩擦发电装置、充电口、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第三电池组、第四电池组、变压器及分流器;
[0006]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与变压器电性连接,其中太阳能接收板设于车辆的顶部,将接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0007]所述摩擦发电装置与变压器电性连接,将摩擦能转化为电能;
[0008]所述充电口设于车辆上,且与所述变压器电性连接;所述分流器与变压器电性连接;
[0009]所述第一电池组设于车底前部并与分流器电性连接,为车前仪表台、灯光、电空调、播放器、导航电子屏及倒车影像供应电力;
[0010]所述第二电池组设于车底中右部并与分流器电性连接,通过传动装置为车辆输出动力;
[0011]所述第三电池组设于车底中左部并与分流器电性连接,通过传动装置为车辆输出动力;
[0012]所述第二电池组及第三电池组交替充放电,在输出电力时,不接受充电,在充电时,不输出动力;
[0013]所述第四电池组有两组且分别可拆卸设于车辆两侧,两组所述第四电池组分别与第二电池组及第三电池组电性连接。
[0014]作为改进,车辆内设有应急前车驱动,与第一电池组电性连接,由所述第一电池组驱动。
[0015]作为改进,所述第四电池组位于车辆内部后窗至后轮之间处,每组所述第四电池组由三块便携式电池构成。
[0016]作为改进,车辆内设有中央控制台,所述分流器、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第三电池组及第四电池组均与中央控制台电性连接。
[0017]作为改进,在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摩擦发电装置上均设有冷却系统及散热孔,所
述冷却系统由温控装置控制工作。
[0018]作为改进,所述第一电池组有两组且交替充放电,交替时间设定为十小时。
[0019]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个分区供电及交替充放电的电池组,实现对新能源汽车中太阳能充电及摩擦充电产生电能的高效整合和利用,且部分电池组可快速拆卸更换,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超长续航,解决了目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的框架图。
[0022]如图所示:1、太阳能发电装置;2、摩擦发电装置;3、充电口;4、第一电池组;5、第二电池组;6、第三电池组;7、第四电池组;8、变压器;9、分流器;10、中央控制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向”、“周向”、“径向”、“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结合附图,图1~2,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1、摩擦发电装置2、充电口3、第一电池组4、第二电池组5、第三电池组6、第四电池组7、变压器8及分流器9;
[0029]太阳能发电装置1与变压器8电性连接,其中太阳能接收板设于车辆的顶部,将接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0030]摩擦发电装置2与变压器8电性连接,将摩擦能转化为电能;
[0031]充电口3设于车辆上,且与变压器8电性连接;分流器9与变压器8电性连接;
[0032]第一电池组4设于车底前部并与分流器9电性连接,为车前仪表台、灯光、电空调、播放器、导航电子屏及倒车影像供应电力;
[0033]第二电池组5设于车底中右部并与分流器9电性连接,通过传动装置为车辆输出动力;
[0034]第三电池组6设于车底中左部并与分流器9电性连接,通过传动装置为车辆输出动力;
[0035]第二电池组5及第三电池组6交替充放电,在输出电力时,不接受充电,在充电时,不输出动力;
[0036]第四电池组7有两组且分别可拆卸设于车辆两侧,两组第四电池组7分别与第二电池组5及第三电池组6电性连接。
[0037]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车辆内设有应急前车驱动,与第一电池组4电性连接,由第一电池组4驱动。
[0038]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第四电池组7位于车辆内部后窗至后轮之间处,每组第四电池组7由三块便携式电池构成。
[0039]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车辆内设有中央控制台10,分流器9、第一电池组4、第二电池组5、第三电池组6及第四电池组7均与中央控制台10电性连接。
[0040]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在太阳能发电装置1、摩擦发电装置2上均设有冷却系统及散热孔,冷却系统由温控装置控制工作。
[0041]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混合充电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1)、摩擦发电装置(2)、充电口(3)、第一电池组(4)、第二电池组(5)、第三电池组(6)、第四电池组(7)、变压器(8)及分流器(9);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1)与变压器(8)电性连接,其中太阳能接收板设于车辆的顶部,将接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述摩擦发电装置(2)与变压器(8)电性连接,将摩擦能转化为电能;所述充电口(3)设于车辆上,且与所述变压器(8)电性连接;所述分流器(9)与变压器(8)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组(4)设于车底前部并与分流器(9)电性连接,为车前仪表台、灯光、电空调、播放器、导航电子屏及倒车影像供应电力;所述第二电池组(5)设于车底中右部并与分流器(9)电性连接,通过传动装置为车辆输出动力;所述第三电池组(6)设于车底中左部并与分流器(9)电性连接,通过传动装置为车辆输出动力;所述第二电池组(5)及第三电池组(6)交替充放电,在输出电力时,不接受充电,在充电时,不输出动力;所述第四电池组(7)有两组且分别可拆卸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立刚
申请(专利权)人:柳立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