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073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内支撑罩、动触片和两静触头,两静触头穿设在内支撑罩顶部,动触片位于内支撑罩内,且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静触头的底端对应配合;所述内支撑罩内设置与所述两静触头一一对应的两磁钢部件,该两磁钢部件分别包括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位于对应的静触头在动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侧,且第一磁钢位于两静触头之间;各静触头与动触片的触点间隙分别位于对应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增加继电器体积的情况下,增加触点处的磁通量密度,减小磁钢与触点起弧点之间的距离,提高灭弧能力。提高灭弧能力。提高灭弧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高压直流继电器是一种通过小电流通断来控制大电流通断的电磁开关,其工作原理如下:当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线圈通电后,线圈产生磁场驱动动铁芯向上移动,动铁芯通过推动杆部件带动动触片上移,使动触片与两静触头接触实现导通,从而达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的目的。
[0003]高压直流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电压高、电流大,且直流电流没有过零点,两静触头与动触片带载断开时,电弧很难自行熄灭,为了快速、可靠截断电弧,通常在灭弧室内设有横吹磁场,将电弧拉长迅速冷却,从而使电弧快速熄灭,即磁吹灭弧。具体,传统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内部一般是在其灭弧室内布置两磁钢,且该两磁钢位于动触片长度方向的两侧,但因为磁钢为平板状,与圆形铁杯之间存在磁间隙,故磁力线大部分被铁杯屏蔽掉,不能实现1000V/300A的切换能力。现有技术的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在各静触头的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两磁钢,但由于其中一瓦状磁钢位于灭弧室外,触点与两侧磁钢之间的距离较远,导致触点处的磁通量密度较小,灭弧能力有限,并且,采用瓦状磁钢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通过提高触点处的磁通量密度,提高灭弧能力。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内支撑罩、动触片和两静触头,两静触头穿设在内支撑罩顶部,动触片位于内支撑罩内,且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静触头的底端对应配合;所述内支撑罩内设置与所述两静触头一一对应的两磁钢部件,该两磁钢部件分别包括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位于对应的静触头在动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侧,且第一磁钢位于两静触头之间;各静触头与动触片的触点间隙分别位于对应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之间。
[0006]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的下部呈扁形,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动触片的长度方向垂直。
[0007]进一步的,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位于对应的静触头的下部以上的部位下方。
[0008]进一步的,所述静触头的底面为中间低、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高的圆弧面,或者,所述静触头底部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弧凸部,该第一挡弧凸部底面与所述静触头底面组成中间低、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高的圆弧面。
[0009]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上折弯形成与所述静触头接触配合的折弯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片的各折弯部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顶部分别设置引弧倒角。
[0011]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片的各折弯部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挡弧凸部。
[0012]进一步的,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的N极、第二磁钢的N极均朝向所述动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的S极、第二磁钢的S极均朝向所述动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磁钢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磁钢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罩的内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磁钢、第二磁钢一一对应的若干固定槽,各固定槽的槽口分别朝下,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嵌置于对应的固定槽,并由所述内支撑罩底部设置的导向板进行限位;还包括壳体部件、线圈组件和推动杆部件,所述内支撑罩和线圈组件按上下方向分布在壳体部件内,所述动触片由推动杆部件驱动,推动杆部件与所述线圈组件中设置的动铁芯联动,所述导向板对推动杆部件的上下运动提供导向。
[0015]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罩顶部设有用于穿设所述两静触头的两通孔,所述两通孔所在部位的底端低于所述内支撑罩的内顶面的其余部位;所述内支撑罩顶面向上延伸有沿所述两静触头的连线方向间隔分布的两凸块,所述两通孔分别处于该两凸块中部,且所述两通孔所在部位的顶端分别低于凸块顶面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由于本专利技术在内支撑罩内设置所述两磁钢部件,且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位于对应的静触头在动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侧,各静触头与动触片的触点间隙分别位于对应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之间,使得每组触点分别与两侧磁钢(即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现有技术更近,在不增加继电器体积的情况下,增加触点处的磁通量密度,同时减小磁钢(即第一磁钢/第二磁钢)与触点起弧点之间的距离,以提高灭弧能力。
[0018]2、所述静触头的下部呈扁形,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动触片的长度方向垂直,使得静触头下部在动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从而可以将磁钢部件的体积做得更大,产生磁场更强,灭弧效果更佳。并且,静触头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靠近磁钢部件的两端,能够利用磁钢部件在端部形成恒定磁场进行灭弧,提高磁钢部件的利用率,提高灭弧效果。所述静触头的下部呈扁形,也可以使静触头表面到内支撑罩的距离增大,防止内支撑罩被电弧烧蚀。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位于对应的静触头在内支撑罩外的部位下方,使得每组触点分别与两侧磁钢的间距更小,能够进一步减小磁钢(即第一磁钢/第二磁钢)与触点起弧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灭弧能力。并且,静触头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靠近磁钢两端,利用磁钢在端部形成恒定磁场进行灭弧,提高磁钢利用率,提高灭弧效果,且不需要增加磁钢的尺寸来提高磁场强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产品结构的紧凑、小型化。此外,第一磁钢靠近静触头设置,能够有效避免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推动杆部件,避免对推动杆部件的安装及运动造成干涉。
[0019]3、所述静触头的底面为中间低、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高的圆弧面,
使得当静触头与动触片断开时,产生的电弧能够沿着圆弧面被拉开,使灭弧效果更好。所述静触头底部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弧凸部,使飞溅物或电弧不易到静触头与内支撑罩供静触头穿过的通孔之间,从而形成污染物污染洁净区。
[0020]4、所述动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上折弯形成与所述静触头接触配合的折弯部,使折弯部位置较高,从而使触点间隙也较高,能够完全进入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之间的范围内。此外,动触片两端向上折弯也能对第一磁钢进行让位,避免与第一磁钢发生干涉。
[0021]5、所述动触片的各折弯部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顶部分别设置引弧倒角,能够为电弧提供下拉空间,使灭弧效果更好。
[0022]6、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的N极、第二磁钢的N极均朝向所述动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的S极、第二磁钢的S极均朝向所述动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可以使两组触点的电弧方向相反,从而进一步提高灭弧效果。
[0023]7、所述第二磁钢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磁钢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内支撑罩、动触片和两静触头,两静触头穿设在内支撑罩顶部,动触片位于内支撑罩内,且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静触头的底端对应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罩内设置与所述两静触头一一对应的两磁钢部件,该两磁钢部件分别包括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位于对应的静触头在动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相背的两侧,且第一磁钢位于两静触头之间;各静触头与动触片的触点间隙分别位于对应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与第二磁钢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的下部呈扁形,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动触片的长度方向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各磁钢部件的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位于对应的静触头的下部以上的部位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的底面为中间低、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高的圆弧面,或者,所述静触头底部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弧凸部,该第一挡弧凸部底面与所述静触头底面组成中间低、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高的圆弧面。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向上折弯形成与所述静触头接触配合的折弯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高灭弧能力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的各折弯部在所述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顶部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文广唐锋陈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