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9906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包括动力单元、温控单元、循环软管、内衬层、外护层及电源,所述循环软管布设在内衬层与外护层之间,循环软管连接动力单元及温控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用于为循环软管内的介质提供循环动力,所述温控单元用于控制介质的温度,包括温度显示器、控流阀、制冷模块、制热模块,所述制冷模块与制热模块上均制有与循环软管对接的进、出口,根据室外温度选择制冷模块或制热模块与循环软管连接,所述的制冷模块、制热模块采用化学制冷/制热,或者电制冷/制热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善了作业人员作业舒适度,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降低作业风险及人员伤亡。员伤亡。员伤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


[0001]本技术属于电工器具领域,涉及绝缘衣,尤其是一种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实现良好的绝缘效果,目前国内带电作业所使用的绝缘防护服多为树脂型,此类防护服都较为厚重,且密不透风。
[0003]经实践工作统计,一次10kV带电搭火作业时间在30分钟左右,10kV带电除缺作业时长视缺陷大小而定大概在20~80分钟之间,三类及四类带电更换架空导线等复杂作业时长更是能达到数小时之久。
[0004]长时间穿戴厚重的绝缘服工作,春秋季节还好,冬夏季给作业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夏季中暑事件频频发生,冬季防护服内无法穿戴大量衣服,斗上作业异常寒冷。
[0005]目前市场上已有的降温背心,主要是冰袋制冷和风扇散热两种,穿戴在带电作业绝缘服内都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可自主控温,提高冬夏季带电作业安全系数,提高作业效率。
[0007]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包括动力单元、温控单元、循环软管、内衬层、外护层及电源,所述循环软管布设在内衬层与外护层之间,循环软管连接动力单元及温控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用于为循环软管内的介质提供循环动力,所述温控单元用于控制介质的温度,包括温度显示器、控流阀、制冷模块、制热模块,所述制冷模块与制热模块上均制有与循环软管对接的进、出口,根据室外温度选择制冷模块或制热模块与循环软管连接,所述的制冷模块、制热模块采用化学制冷/制热,或者电制冷/制热的方式。
[0009]而且,所述动力单元采用微型泵,与电源连接。
[0010]而且,所述的制冷模块包括制冷盒、介质储盒,在介质储盒上制有与循环软管对接的进、出口,在制冷盒内放置液体制冷剂和固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与固体制冷剂通过隔层分开,使用时通过外力破坏隔层,使液体制冷剂与固体制冷剂接触发生反应,产生制冷效果。
[0011]而且,所述的制热模块与制冷模块结构相似,采用液体制热剂和固体制热剂替代液体制冷剂和固体制冷剂。
[0012]而且,所述制冷盒与介质储盒通过卡扣连接。
[0013]而且,所述动力单元及温控单元均置于内衬层和外护层的外侧,使用时放置在料斗车的卡槽内。
[0014]而且,所述的内衬层和外护层均采用树脂制成。
[0015]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6]1、本技术在原有防护服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智能变温系统,从而解决冬夏季作业所面临的“内忧外患”,改善作业人员作业舒适度,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降低作业风险及人员伤亡。
[0017]2、本技术动力单元、控温单元均可放置于绝缘斗内部,防护服整体轻薄易穿戴。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原理图。
[0021]图4为制冷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制冷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一种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包括动力单元3、温控单元4、循环软管2、内衬层、外护层1及电源。所述循环软管2布设在内衬层与外护层1之间,循环软管2连接动力单元3及温控单元4。所述动力单元3用于为循环软管2内的介质提供循环动力,所述温控单元4用于控制介质的温度。
[0025]所述动力单元3采用微型泵,与电源连接。微型泵的进、出口分别与循环软管2的接口连接。微型泵可以采用24V自吸式直流泵,最大流量1L/min。当温度到达设定值时,动力系统停止工作。
[0026]所述温控单元4包括温度显示器、控流阀、制冷模块、制热模块,所述制冷模块与制热模块上均制有与循环软管2对接的进、出口,根据室外温度选择制冷模块或制热模块与循环软管2连接。在循环软管2上安装控流阀,用于控制介质的流速,从而控制温度。在循环软管2上还安装有温度显示器,用于显示温度。
[0027]所述的制冷模块、制热模块可以采用化学制冷/制热,或者电制冷/制热的方式。
[0028]以化学制冷的方式为例,所述的制冷模块包括制冷盒7、介质储盒6,制冷盒7与介质储盒6通过卡扣连接,便于分拆。在介质储盒6上制有与循环软管2对接的进、出口。在制冷盒7内放置液体制冷剂8和固体制冷剂9,液体制冷剂8与固体制冷剂9通过隔层分开,使用时通过外力破坏隔层,使液体制冷剂8与固体制冷剂9接触发生反应,产生制冷效果。所述的制热模块与制冷模块结构相似,区别在于采用液体制热剂和固体制热剂替代液体制冷剂 8和固体制冷剂9。
[0029]制冷盒7尺寸为15cm*13cm*2cm,介质储盒6尺寸为15cm*13cm*1cm,方便携带。介质可以采用油或水。
[0030]所述动力单元3及温控单元4均置于内衬层和外护层1的外侧,在使用时放置在料斗车的料斗5内,在料斗5的内壁制有动力单元卡槽和温控单元卡槽。可以减轻作业人员的承重负担。
[0031]所述的内衬层和外护层1均采用厚度为0.5

1mm的树脂材料。循环软管2通过胶粘贴在内衬层与外护层1之间。
[003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单元(3)、温控单元(4)、循环软管(2)、内衬层、外护层(1)及电源,所述循环软管(2)布设在内衬层与外护层(1)之间,循环软管(2)连接动力单元(3)及温控单元(4),所述动力单元(3)用于为循环软管(2)内的介质提供循环动力,所述温控单元(4)用于控制介质的温度,包括温度显示器、控流阀、制冷模块、制热模块,所述制冷模块与制热模块上均制有与循环软管(2)对接的进、出口,根据室外温度选择制冷模块或制热模块与循环软管(2)连接,所述的制冷模块、制热模块采用化学制冷/制热,或者电制冷/制热的方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3)采用微型泵,与电源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带电作业的绝缘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冷模块包括制冷盒(7)、介质储盒(6),在介质储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若寒陈禹森付秋明孔晓利王大成苏有功刘展武新松田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