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7702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包括:箱体;阵列排布于所述箱体中的多个蓄热组件,所述蓄热组件至少包括蓄热仓、填充于所述蓄热仓中的相变材料以及为所述相变材料供热的换热组件;风扇,其嵌入于箱体的顶部;以及控温组件,其包括与所述蓄热仓出气端相连通的出风口、为所述出风口进行常温补气的补气泵以及为所述出风口进行热补气的补气管,且所述补气管的另一端连通至下一蓄热仓的出气端;各个所述蓄热组件的出气端均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由控制器所控制;且供热时,所述控制器控制各个所述第一电磁阀按照布置顺序依次交替的开启,以便依次利用各个蓄热组件进行供热。热组件进行供热。热组件进行供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控温
,具体涉及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利用相变材料进行蓄热,可以在白天利用太阳能加热装置等将热量存储于相变材料内,到晚上需要取暖时,将相变蓄热的能量再散发到室内,从而达到零碳蓄热控温的目的。
[0003]但是利用相变材料进行供热时,往往会出现供热不均的问题,也即,在供热初始阶段,供热温度较高,在供热末端阶段,供热温度较低,降低了整体的舒适性,并且难以实现长时间供热。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包括:
[0006]箱体,所述箱体由上板体、下板体以及多个侧板体构建而成;
[0007]阵列排布于所述箱体中的多个蓄热组件,所述蓄热组件至少包括蓄热仓、填充于所述蓄热仓中的相变材料以及为所述相变材料供热的换热组件;
[0008]风扇,其嵌入于所述上板体的顶部,以便在利用所述相变材料供热时向所述蓄热仓中进行吹气;以及
[0009]控温组件,其包括与所述蓄热仓出气端相连通的出风口、为所述出风口进行常温补气的补气泵以及为所述出风口进行热补气的补气管,且所述补气管的另一端连通至下一蓄热仓的出气端;
[0010]各个所述蓄热组件的出气端均设置有第一电磁阀;
[0011]所述第一电磁阀由控制器所控制;
[0012]且供热时,所述控制器控制各个所述第一电磁阀按照布置顺序依次交替的开启,以便依次利用各个蓄热组件进行供热。
[0013]进一步,作为优选,各个所述蓄热组件的供热阶段包括高温供热阶段、常温供热阶段以及低温供热阶段,其中,当所述蓄热组处于高温供热阶段时,由补气泵进行补气;当蓄热组件处于常温供热阶段时,由下一蓄热组件利用补气管进行补充性供热补气,且当所述蓄热组件处于低温供热阶段时,由下一蓄热组件进行供热。
[0014]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板,所述换热板为空腔结构,且其横截面呈蛇形排布,所述换热板的水平部分平铺于所述蓄热仓中,且所述换热板上贯通有多个交叉设置的通风管;
[0015]所述换热板的两端分别对应连通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上还分别对应设置有泵体和第三电磁阀;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汇入至总供热仓中。
[0016]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蓄热仓中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蓄热仓的温度从而由控制器判断其所处的供热阶段。
[0017]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连通至安装仓中,并通过出风仓进行出风供热,所述出风仓中设置有风速风量传感器,且供热时,各个时段的风速风量保持一致。
[0018]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电磁阀,且供热时,各个时段的供热温度保持一致。
[0019]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蓄热仓中还滑动连接有网座,用于支撑放置相变材料,所述网座的下方连接有第一振荡器,所述第一振荡器的另一端固定于安装板上,且利用所述蓄热组件进行供热时,当所述蓄热组件处于常温供热阶段,由所述第一振荡器驱动所述网座对相变材料进行微振荡。
[0020]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的两侧连接至第二振荡器的输出端,对多个所述蓄热组件进行整体充热时,由所述第二振荡器驱动所述网座对相变材料进行同步微振荡。
[0021]进一步,作为优选,相邻所述换热板的水平部分之间连接有分隔板,用于将相变材料进行分隔,且所述分隔板上具有孔体。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设置有多个蓄热单元,以便各自独立的进行蓄热供热,因此在使用时可以按照布置顺序进行依次交替使用,这样有利于在晚上的各个时段均能够实现均衡供热,提高了整晚供热的均匀性;
[0024]另外,各个所述蓄热组件的供热阶段包括高温供热阶段、常温供热阶段以及低温供热阶段,其中,当所述蓄热组处于高温供热阶段时,由补气泵进行补气;当蓄热组件处于常温供热阶段时,由下一蓄热组件利用补气管进行补充性供热补气,从而实现充分的利用各个蓄热组件进行充分放热,有利于延长供热时长,减少充热动作。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中蓄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中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上板体;2、侧板体;3、下板体;4、蓄热组件;5、风扇;6、出风口;7、补气泵;8、补气管;9、安装仓;10、出风仓;11、总供热仓;41、蓄热仓;42、相变材料;43、换热组件;44、均气板;45、连接管;46、网座;47、第一振荡器;48、第二振荡器;49、过滤组件;410、第一温度传感器;431、换热板;432、进液管;433、出液管;434、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包括:
[0030]箱体,所述箱体由上板体1、下板体3以及多个侧板体2构建而成;
[0031]阵列排布于所述箱体中的多个蓄热组件4,所述蓄热组件4至少包括蓄热仓41、填充于所述蓄热仓41中的相变材料42以及为所述相变材料42供热的换热组件43;
[0032]风扇5,其嵌入于所述上板体1的顶部,以便在利用所述相变材料供热时向所述蓄
热仓41中进行吹气,风扇的出气端还采用连接管45与均气板44相连,以便均匀出风;以及
[0033]控温组件,其包括与所述蓄热仓41出气端相连通的出风口6、为所述出风口6进行常温补气的补气泵7以及为所述出风口6进行热补气的补气管8,且所述补气管8的另一端连通至下一蓄热仓41的出气端;并且蓄热仓41出气端为与蓄热仓相连通的过滤组件49,其能够对外部空气进行过滤,
[0034]各个所述蓄热组件的出气端均设置有第一电磁阀;
[0035]所述第一电磁阀由控制器所控制;
[0036]且供热时,所述控制器控制各个所述第一电磁阀按照布置顺序依次交替的开启,以便依次利用各个蓄热组件4进行供热。
[0037]利用相变材料进行蓄热,可以在白天利用太阳能加热装置等将热量存储于相变材料内,到晚上需要取暖时,将相变蓄热的能量再散发到室内,从而达到零碳蓄热控温的目的;
[0038]并且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蓄热单元进行分开蓄热,因此在使用时可以按照布置顺序进行依次交替使用,这样有利于在晚上的各个时段均能够实现均衡供热,从而减少了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
[0039]作为较佳的实施例,各个所述蓄热组件4的供热阶段包括高温供热阶段、常温供热阶段以及低温供热阶段,其中,当所述蓄热组4处于高温供热阶段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由上板体(1)、下板体(3)以及多个侧板体(2)构建而成;阵列排布于所述箱体中的多个蓄热组件(4),所述蓄热组件(4)至少包括蓄热仓(41)、填充于所述蓄热仓(41)中的相变材料(42)以及为所述相变材料(42)供热的换热组件(43);风扇(5),其嵌入于所述上板体(1)的顶部,以便在利用所述相变材料供热时向所述蓄热仓(41)中进行吹气;以及控温组件,其包括与所述蓄热仓(41)出气端相连通的出风口(6)、为所述出风口(6)进行常温补气的补气泵(7)以及为所述出风口(6)进行热补气的补气管(8),且所述补气管(8)的另一端连通至下一蓄热仓(41)的出气端;各个所述蓄热组件的出气端均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由控制器所控制;且供热时,所述控制器控制各个所述第一电磁阀按照布置顺序依次交替的开启,以便依次利用各个蓄热组件(4)进行供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蓄热组件(4)的供热阶段包括高温供热阶段、常温供热阶段以及低温供热阶段,其中,当所述蓄热组(4)处于高温供热阶段时,由补气泵(7)进行补气;当蓄热组件(4)处于常温供热阶段时,由下一蓄热组件(4)利用补气管(8)进行补充性供热补气,且当所述蓄热组件(4)处于低温供热阶段时,由下一蓄热组件(4)进行供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碳建筑用蓄热智能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43)包括换热板(431),所述换热板(431)为空腔结构,且其横截面呈蛇形排布,所述换热板(431)的水平部分平铺于所述蓄热仓(41)中,且所述换热板(431)上贯通有多个交叉设置的通风管;所述换热板(431)的两端分别对应连通有进液管(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石磊康一亭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