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7022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的二次电池,包括顶盖、极柱、电芯以及转接片,极柱设置于顶盖,电芯具有主体和由主体伸出的极耳,转接片连接于极柱与电芯的极耳之间,电芯上引出的极耳连接于转接片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转接片设置于极耳之间进行连接固定,一部分极耳填充在绝缘件与转接片之间的缝隙中,减少了折极耳占据的空间,提高了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缩短了极耳与转接片连接的路径,不仅降低了极耳长度,还能够减小了转接片尺寸,提高了二次电池内部有效利用空间,提高了二次电池能量密度,降低了二次电池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地,涉及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二次电池的电芯极耳与顶盖极柱的连接采用转接片焊接连接,一种是将一个电芯或多个电芯极耳收拢为一个整体后整个夹在两层转接片中间进行焊接连接,另一种是将一个电芯或多个电芯极耳收拢为一个整体后整个设置于转接片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单个表面进行焊接连接。以上两种方式,都是先将一个或多个电芯极耳先收拢为一个整体再与转接片焊接连接,那么在焊接连接后折弯收拢极耳的过程中由于收拢的极耳从外层到内层或从内层到外侧的每一层到转接片焊接连接部位所走的路径不一致且很长,电芯极耳长度也会很长,这很容易造成每一层极耳的松紧状态不一样,从外层到内层或从内层到外侧,从拉很紧到很松弛的受力状态或从很松弛到拉很紧的受力状态,拉很紧的外层部分或内层部分极耳很容易断裂造成电芯极耳过流能力下降和电芯短路等问题,很松弛的内层部分或外层部分极耳很容易插入电芯内部与电芯极片接触导致电芯短路等问题。因此,这种电芯极耳与转接片连接固定的方式很容易造成电芯短路等安全风险问题。
[0003]经现有技术专利文献检索发现,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为CN212277276U,公开了一种电池极耳与转接片的连接结构及电池,属于电池生产制造的
,能够减少超声波焊接所需功率,改善超声波焊接效果,避免焊渣造成的安全问题。包括转接片及设置在所述转接片上的极耳,所述转接片和所述极耳之间设置有由若干个弧形焊点形成的焊印,所述转接片通过所述焊印与所述极耳电连接。而本技术解决电芯极耳与转接片连接固定的方式很容易造成电芯短路等安全风险问题。因此,该文献与本技术所介绍的方法是属于不同的专利技术构思。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次电池。
[000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包括顶盖、极柱、电芯以及转接片;
[0006]极柱,包括第一极柱,设置于顶盖;
[0007]电芯,包括第一电芯,第一电芯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
[0008]转接片,包括第一转接片,第一转接片将第一极耳与第一极柱的电连接;
[0009]其中,第一转接片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极耳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于第一表面,第一极耳另一部分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第一转接片位于第一极耳的一部分极耳与另一部分极耳之间。
[0010]一些实施例中,电芯还包括第二电芯,第二电芯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三极耳和第一极耳位于第一转接片的同一侧。
[0011]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表面,第三极耳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二表面,第一转接片位于第一极耳与第三极耳之间。
[0012]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表面,第一极耳的另一部分极耳和第三极耳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二表面,第一转接片位于第一极耳的一部分极耳与第一极耳的另一部分极耳和第三极耳之间。
[001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的全部极耳和第三极耳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表面,第三极耳的另一部分极耳和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二表面,第一转接片位于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的一部分极耳与第三极耳的另一部分极耳之间。
[0014]一些实施例中,极耳与第一转接片在第一表面形成第一连接区域,极耳与第一转接片在第二表面形成第二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相对应或者至少部分错开。
[0015]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转接片第一表面的极耳和位于第一转接片第二表面的极耳的长度相等或者不相等。
[0016]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转接片第一表面的极耳和位于第一转接片第二表面的极耳的层数相同或者不同。
[0017]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转接片第一表面的极耳上设置有保护片,和/或,位于第一转接片第二表面的极耳上设置有保护片。
[0018]一些实施例中,电芯还包括第三电芯,第三电芯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第一极耳位于第一转接片的一侧,第五极耳位于第一转接片相对的另一侧,第五极耳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与第一表面,第五极耳另一部分极耳连接与第二表面;
[0019]或者,电芯还包括第三电芯和第四电芯,第三电芯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第四电芯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七极耳和第八极耳;第一极耳位于第一转接片的一侧,第五极耳和第七极耳位于第一转接片相对的另一侧;其中,第五极耳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表面,第七极耳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二表面,或者,第五极耳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表面,第五极耳的另一部分极耳和第七极耳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二表面,或者,第五极耳的全部极耳和第七极耳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表面,第七极耳的另一部分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二表面。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的二次电池,将转接片设置于上下两部分极耳之间连接固定,上部分的极耳填充在绝缘件与转接片之间的缝隙中,减少了折极耳占据的空间,提高了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
[0022]2、本技术的二次电池,进一步缩短了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与转接片连接的路径,降低了极耳长度,减小了转接片尺寸,提高了二次电池内部有效利用空间,能够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能量密度,降低了二次电池成本;
[0023]3、本技术的二次电池中,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与转接片连接弯折后松紧状态保持一致,使极耳松紧状态可控,不仅避免了拉很紧的极耳断裂造成电芯极耳过流能力下降和电芯短路等问题,还能够避免了很松弛的极耳插入电芯内部与电芯极片接触导致电芯短路等问题,整体上提高了极耳状态的稳定可靠性,提高了二次电池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
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极耳与转接片连接的主视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极耳与转接片连接的俯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极耳与转接片连接的仰视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极耳弯折后与转接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1;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极耳弯折后与转接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2;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极耳弯折后与转接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极耳弯折后与转接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4中极耳与转接片连接的主视图;
[00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4中极耳弯折后与转接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5中极耳弯折后与转接片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6中极耳与转接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1)、极柱、电芯(3)以及转接片(4);极柱,包括第一极柱(2),设置于所述顶盖(1);电芯(3),包括第一电芯(31),所述第一电芯(31)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311)和第二极耳(312);转接片(4),包括第一转接片(41),所述第一转接片(41)将所述第一极耳(311)与所述第一极柱(2)的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接片(4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极耳(311)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极耳(311)另一部分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转接片(41)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11)的一部分极耳与另一部分极耳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3)还包括第二电芯(32),所述第二电芯(32)引出极性相反的第三极耳(321)和第四极耳(322);所述第三极耳(321)和所述第一极耳(311)位于所述第一转接片(41)的同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311)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41)的第一表面,第三极耳(321)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41)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转接片(41)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11)与所述第三极耳(321)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311)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41)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极耳(311)的另一部分极耳和第三极耳(321)的全部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41)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转接片(41)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11)的一部分极耳与所述第一极耳(311)的另一部分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32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311)的全部极耳和第三极耳(321)的一部分极耳连接于第一转接片(41)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三极耳(321)的另一部分极耳和连接于第一转接片(41)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转接片(41)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11)和所述第三极耳(321)的一部分极耳与所述第三极耳(321)的另一部分极耳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极耳与第一转接片在第一表面形成第一连接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辉喻先锋蔡林生王兴东侯敏余招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