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6847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沉淀池,属于沉淀池技术领域。包括进水口、混凝加药池、混凝搅拌器、布水器、斜管沉淀池、溢流堰以及出水口;所述布水器采用多段多爪型结构,布水器包括多段布水管组件,每个布水管组件均包括多根布水管,多根布水管由圆心向外侧均匀发散,相邻两根布水管之间夹角大小相同,相邻两段布水管组件之间由布水管端部连通,每根布水管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开孔。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斜管沉淀池内部的斜管填料下方设置有布水器,布水器采用多段多爪式结构设计,每段布水管组件均包括多根由圆心向外侧均匀发散的布水管,且每根布水管底部均匀设有开孔,使得经过混凝加药后的悬浊液能够均匀分布在斜管沉淀池,提高泥水分离效率。离效率。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沉淀池,属于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0003]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构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的称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无机成分较多,污泥含水率相对于二沉池污泥低些。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称为二沉池,多为有机污泥,污泥含水率较高。
[0004]现有的沉淀池由于池内布水器的布水管排列设计不均匀,容易导致混凝加药后的悬浊液不能均匀分布于沉淀池,从而降低泥水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沉淀池,通过对布水器布水管的改进,使得经过混凝加药后的悬浊液能够均匀分布于斜管沉淀池,实现最大效率的泥水分离效果。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高效沉淀池,包括进水口、混凝加药池、混凝搅拌器、布水器、斜管沉淀池、溢流堰以及出水口,多个所述混凝加药池并列设置且相互连通,每个所述混凝加药池内分别安装有混凝搅拌器,沉淀池首端混凝加药池设有进水口,沉淀池末端混凝加药池设有通孔,所述布水器通过通孔与末端混凝加药池连通;
[0008]多个所述混凝加药池同侧连接至所述斜管沉淀池一侧,所述斜管沉淀池内设有斜管填料,所述布水器设置在斜管填料的下方;所述斜管沉淀池另一侧设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上设有出水口;
[0009]所述布水器采用多段多爪型结构,所述布水器包括多段布水管组件,每个布水管组件均包括多根布水管,多根布水管由圆心向外侧均匀发散,相邻两根布水管之间夹角大小相同,相邻两段布水管组件之间由布水管端部连通,每根布水管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开孔。
[0010]作为优选实例,每段所述布水管组件下方各设置有一个泥斗,每个所述泥斗上设有污泥排放口。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通过本技术,在斜管沉淀池内部的斜管填料下方设置有布水器,布水器采用多段多爪式结构设计,每段布水管组件均包括多根由圆心向外侧均匀发散的布水管,且每根布水管底部均匀设有开孔,使得经过混凝加药后的悬浊液能够均匀分布在斜管沉淀池,大大提高泥水分离效率;
[0013](2)通过本技术,在每段布水管组件的下方均设置有用于收集沉淀污泥的泥
斗,方便多个污泥泵同步进行排泥,提高污泥排放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高效沉淀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高效沉淀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中沿A

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中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进水口;21、第一混凝加药池;22、第二混凝加药池;23、第三混凝加药池;31、第一混凝搅拌器;32、第二混凝搅拌器;33、第三混凝搅拌器;4、斜管沉淀池;5、溢流堰;6、出水口;7、斜管填料;8、布水器;81、布水管组件;82、布水管;83、开孔;9、泥斗;10、污泥排放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及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实施例:
[0021]如图1

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沉淀池,通过对布水器8的布水管结构的改进,使得经过混凝加药后的悬浊液能够均匀分布于斜管沉淀池4,实现最大效率的泥水分离效果。它包括进水口1、混凝加药池、混凝搅拌器、布水器8、斜管沉淀池4、溢流堰5以及出水口6,混凝加药池包括第一混凝加药池21、第二混凝加药池22、以及第三混凝加药池23,三个混凝加药池并列设置且相互连通,其中,第一混凝加药池21内设有第一混凝搅拌器31,第二混凝加药池22内设有第二混凝搅拌器32,第三混凝加药池23内设有第三混凝搅拌器33,第一混凝加药池21设有进水口1,第三混凝加药池23设有通孔,布水器8通过通孔与第三混凝加药池23连通。
[0022]多个混凝加药池同侧连接至斜管沉淀池4一侧,斜管沉淀池4内设有斜管填料7,布水器8设置在斜管填料7的下方,斜管沉淀池4另一侧设有溢流堰5,溢流堰5上设有出水口6。
[0023]布水器8采用多段多爪型结构,本技术实施例中为多段六爪型结构,布水器8包括多段布水管组件81,每个布水管组件81均包括六根布水管82,六根布水管82由圆心向外侧均匀发散,相邻两根布水管82之间夹角大小相同,都为60
°
,相邻两段布水管组件81之间由每段布水管组件81的其中一根布水管82端部连通,每根布水管82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开孔83。
[0024]优选的,每段布水管组件81下方各设置有一个泥斗9,每个泥斗9上设有污泥排放口10。通过在每段布水管组件81的下方均设置有用于收集沉淀污泥的泥斗9,方便多个污泥泵同步进行排泥,提高污泥排放效率。
[0025]工作原理:
[0026]废水从进水口1进入第一混凝加药池21,然后分别自流进入第二混凝加药池22和第三混凝加药池23,三个混凝加药池分别投加液碱、PAC和PAM,并且分别设置了第一混凝搅拌器31、第二混凝搅拌器32、第三混凝搅拌器33,使废水和药剂充分混合;第三混凝加药池23底部通孔与布水器8相连,布水器8为多段六爪型设计结构,并且在布水器8的布水管82底
部设有开孔83,以达到均匀布水的效果;经过混凝加药后的悬浊液在斜管沉淀池4进行混凝沉淀,斜管沉淀池4设有斜管填料7,比水重的污泥沉淀至泥斗9,经污泥排放口10用污泥泵排出,上清液从溢流堰5排至出水口6后排水。
[002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口、混凝加药池、混凝搅拌器、布水器、斜管沉淀池、溢流堰以及出水口,多个所述混凝加药池并列设置且相互连通,每个所述混凝加药池内分别安装有混凝搅拌器,沉淀池首端混凝加药池设有进水口,沉淀池末端混凝加药池设有通孔,所述布水器通过通孔与末端混凝加药池连通;多个所述混凝加药池同侧连接至所述斜管沉淀池一侧,所述斜管沉淀池内设有斜管填料,所述布水器设置在斜管填料的下方;所述斜管沉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刘峰王文昌庄怡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佛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