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属于水质净化技术领域,提出以下方案: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所述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包括保护体和水循环系统;所述保护体,设置于水下文物的外部,用于保护所述水下文物;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将所述保护体内的水抽出,经循环过滤净化并重新注入所述保护体内,以对所述保护体内的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和将所述保护体内外的水压控制于预设压差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保证水下文物体内外的压差一致,同时净化水下文物体内的水质。同时净化水下文物体内的水质。同时净化水下文物体内的水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质净化
,具体涉及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三峡工程最重要的文物保护项目——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白鹤梁古水文题刻以世界首例在水深38米以下修建水下博物馆的形式将原址成功展示于观众,白鹤梁古水文题刻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拓展了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可持续发展空间。
[0003]而在水下博物馆实际运行中,受航运、潮汐等外因,导致江水压力波动频繁,可能导致江水进入水下文物保护体内,使水下文物保护体内进入浑水,出现水下文物保护体内水质变差,水体透明度不定期变差,藻类大量繁殖,题刻表面生物膜滋生,水耗量大等问题,直接影响题刻的效果和保护,并且随着藻类和微生物腐蚀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水下文物保护体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旨在保证水下文物体内外的压差一致,同时净化水下文物体内的水质。
[0005]本技术提供的基础方案:
[0006]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所述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包括保护体和水循环系统;
[0007]所述保护体,设置于水下文物的外部,用于保护所述水下文物;
[0008]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将所述保护体内的水抽出,经循环过滤净化并重新注入所述保护体内,以对所述保护体内的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和将所述保护体内外的水压控制于预设压差范围内。
[0009]本技术基础方案的原理及效果为:
[0010]本方案中,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包括保护体和水循环系统,也即在水下文物的外部修建保护体,以实现对水下文物的保护,防止损坏;在保护体内设置专门的水循环系统,通过水循环系统对保护体内的水质进行循环过滤净化处理,降低保护体内水的浊度,获得纯净的水质,保证游客通过水下博物馆的观察窗透过水体参观水中的水下文物题刻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另外,水循环系统不断补充自来水到保护体内,经循环过滤后注入保护体内,以此将保护体内外压差控制在预设压差范围内,维持保护体内外水压平衡,保证保护体结构的安全和水下文物体的安全。
[0011]进一步,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循环水泵、竖流式沉淀池、全自动净化器、中间水箱、地面水泵、磁化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和末端水箱;所述循环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保护体,所述末端水箱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保护体。
[0012]本方案中,水循环系统通过循环水泵抽取竖流沉淀池内的水,到全自动净化器进行初次沉降及除去悬浮物的物理处理,出水到中间水箱,由地面水泵升压后经磁化器送到
活性炭吸附过滤器,由活性炭吸附水中有机物及细小颗粒物,再经过精密过滤器去除破损的活性炭粉末,进一步降低浊度,然后到末端水箱待用;通过本方案的水循环系统降低保护体内水的浊度,获得纯净的水质。
[0013]进一步,所述全自动净化器包括沉淀区和过滤区;
[0014]所述沉淀区,用于将所述竖流式沉淀池进行沉淀后的水进行排泥和絮凝;
[0015]所述过滤区,用于将排泥和絮凝后的水进行重力式过滤。
[0016]所述沉淀区包括多层导向流斜管、自动排泥系统及高浓度的絮凝室,所述过滤区为小阻力排水系统。
[0017]本方案中,通过全自动净化器中设置沉淀区和过滤区,从而实现对竖流式沉淀池进行沉淀后的水进行自动排泥、絮凝和重力式过滤,提升经循环水泵抽出的水的水质。
[0018]进一步,所述精密过滤器为微孔滤芯过滤器。
[0019]本方案中,微孔滤芯过滤器可以滤除液体中的微粒和细菌,具有过滤精度高、过渡速度快、吸附少、无介质脱落、耐酸碱腐蚀、操作方便的效果。
[0020]进一步,所述预设压差范围为正负10KPA之内。
[0021]本方案中,通过水循环系统对水下文物的保护体的内外水压进行压差控制,从而维持保护体内外水压平衡,保证保护体结构的安全和水下文物安全。
[0022]进一步,所述保护体为椭圆形的罩体。
[0023]本方案中,便于对水下题刻等文物进行保护。
[0024]进一步,所述保护体的容积为500立方米
‑
5000立方米。
[0025]本方案中,通过保护体的容积设置,适用于不同体积的水下文物保护,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 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0]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保护体10、水循环系统20、循环水泵21、竖流式沉淀池22、全自动净化器23、中间水箱24、地面水泵25、磁化器26、活性炭过滤器27、精密过滤器28、末端水箱29、自动报警装置30和自动补水装置40。
[0033]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如图1所示,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所述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包括保护体10和水循环系统20;
[0034]所述保护体10,设置于水下文物的外部,用于保护所述水下文物;
[0035]所述水循环系统20,用于将所述保护体10内的水抽出,经循环过滤净化并重新注入所述保护体10内,以对所述保护体10内的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和将所述保护体10内外的水压控制于预设压差范围内。
[0036]本实施例中,在水下题刻等水下文物的外部修建保护体10,保护体10成椭圆状的罩体,保护体10容积为500立方米
‑
5000立方米,例如可以为500立方米、2500立方米、5000立方米等,本方案中的保护体10具体为3800立方米;保护体10内设置有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包括保护体和水循环系统;所述保护体,设置于水下文物的外部,用于保护所述水下文物;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将所述保护体内的水抽出,经循环过滤净化并重新注入所述保护体内,以对所述保护体内的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和将所述保护体内外的水压控制于预设压差范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循环水泵、竖流式沉淀池、全自动净化器、中间水箱、地面水泵、磁化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和末端水箱;所述循环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保护体,所述末端水箱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保护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文物保护体的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净化器包括沉淀区和过滤区;所述沉淀区,用于将所述竖流式沉淀池进行沉淀后的水进行排泥和絮凝;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隆田,刘彬,吴伟,蒋锐,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