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4930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体式台车,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其中,分体式台车包括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边模台车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模板组件、第一驱动装置、第一行走装置和第一升降装置,上模台车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模板组件、第二驱动装置、第二行走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边模台车浇筑管廊的侧边混凝土,上模台车浇筑管廊上方的混凝土,通过边模台车与上模台车的配合,将管廊的侧边和上端分开浇筑,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时间。缩短施工时间。缩短施工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体式台车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分体式台车。

技术介绍

[0002]管廊可以用来敷设各种管道、线路,有的管廊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维修、保养和巡查。相关技术中有一种用于管廊施工的台车,可以将管廊一次性浇筑完成。但是带来新的问题,浇筑期间管廊不同部位的混凝土凝固时间不一致,虽然有部分混凝土已经到达可以脱模的强度,但是仍然需要等待混凝土全部到达预期强度才能脱模,等待过程会耗费较多的施工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分体式台车,能够将管廊的侧边和上端分开浇筑,缩短施工时间。
[000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体式台车,包括:
[0005]边模台车,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一行走装置和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侧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左侧,所述第二侧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右侧,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且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沿水平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连接并与轨道配合,以驱动所述边模台车移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0006]上模台车,位于所述边模台车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的后端,所述上模台车包括第二支架、第二驱动装置、上模板、第一边模板、第二边模板、第二行走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上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方,所述第一边模板铰接于所述上模板的左侧,所述第二边模板铰接于所述上模板的右侧,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且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绕所述上模板转动,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并与所述轨道配合,以驱动所述上模台车移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体式台车,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8]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前后布置于相邻的两个隧道管廊分段中,在第一段管廊的左右两端浇筑完成后,边模台车移动到第二段管廊浇筑第二段管廊的左右两端,上模台车移动到第一段管廊浇筑第一段管廊的上端,边模台车和上模台车可以基本同步实现移动、支模、浇筑、成型、脱模等工序,并移动至下一个隧道管廊分段接续浇筑。因此分开浇筑的方案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时间。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侧模板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侧模板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导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侧模板滑动连接
于所述第一支架。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轨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滑动面,所述导杆设有两条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导杆的所述滑轮分别与所述滑动面配合。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和驱动油缸,所述驱动油缸与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至少部分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导向装置,以使所述驱动轴滑动配合所述导向装置。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装置包括轴承座、轴套和套筒,所述轴承座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套筒与所述轴承座连接,所述轴套设置于所述套筒内,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轴套和所述套筒。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架包括配重块和多根上横梁,部分所述上横梁沿所述第二支架左右方向中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支架左右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所述配重块,以保持所述第二支架的稳定。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走装置包括壳体、电机、传动齿轮和行走轮,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行走轮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传动齿轮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行走轮连接,所述电机设置在壳体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以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为带有断电制动功能的电机。
[0016]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隧道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方面任意一项分体式台车,施工方法包括:
[0017]在第一预设位置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0018]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至隧道的第二预设位置;
[0019]所述第一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0020]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一位置;
[0021]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模板与所述隧道的内壁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0022]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移动复位,实现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二侧模板分别和所述第二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0023]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配合;
[0024]所述上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二行走装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
[0025]所述第二升降装置顶升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
[0026]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分别移动至第二位置;
[0027]在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一边模板上方、所述第二边模板上方以及所述上模板的上方浇筑混凝土,以形成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
[0028]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所述第二边模板移动复位,实现所述第一边模板与所述第二边模板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0029]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回缩复位使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配合,实现所述上模板与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脱模。
[003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隧道施工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1]可以理解的是,在隧道的管廊施工中,将每一个隧道管廊分段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分为两步,即先浇筑侧边的混凝土形成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再浇筑上方的混凝土形成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第一预设位置已经浇筑完成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情况下,浇筑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二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和第二预设位置浇筑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步进行,相当于一个隧道管廊分段。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施工方式,施工工序费时远小于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台车一体浇筑的方式,因此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在第一预设位置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体包括:
[0032]所述边模台车通过所述第一行走装置移动至隧道的第一预设位置;
[0033]所述第一升降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模台车,包括第一支架、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第一行走装置和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侧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左侧,所述第二侧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右侧,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且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侧模板和所述第二侧模板沿水平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连接并与轨道配合,以驱动所述边模台车移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第一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上模台车,位于所述边模台车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的后端,所述上模台车包括第二支架、第二驱动装置、上模板、第一边模板、第二边模板、第二行走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上模板设置于所述二支架的上方,所述第一边模板铰接于所述上模板的左侧,所述第二边模板铰接于所述上模板的右侧,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且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边模板和第二边模板绕所述上模板转动,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并与所述轨道配合,以驱动所述上模台车移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第二行走装置与所述轨道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侧模板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一侧模板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导轨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昌陈美婷郑杨锐刘志诚朱永亮靳建伟何自行李川陈超恒刁锦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欣龙隧道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