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包括筒体、入口部、出口部和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筒体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入口部和出口部分别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套筒式节流孔板包括壁部和底部,壁部的径向截面构造为环形,底部连接至壁部的一端。每个套筒式节流孔板的壁部均开设有多个通孔,底部相对于壁部远离入口部。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沿由内至外的方向逐级套叠设置并间隔开,且通孔的总面积沿由内至外的方向逐级递增,以使得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各自的减压比逐级递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能够同时达到减压和降噪的目的,降低噪声污染,使设备使用环境更加安全。安全。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减压设备广泛应用于船舶、电力、石化等行业的泄压管路、减温减压装置等设备。其可以对高压蒸汽进行降压,使蒸汽的压力参数达到生产技术要求。
[0003]当前市场上对蒸汽降压普遍采用使用节流孔板或减压阀的方式,若压降较大,会使用多个减压阀或节流孔板。但如果压降太大,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设备不够紧凑、体积庞大,造价大幅增加,最主要的是会出现噪声超标的问题。
[0004]因此,需要一种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6]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包括:
[0007]筒体,所述筒体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0008]入口部,所述入口部位于所述筒体的所述第一端;
[0009]出口部,所述出口部连接于所述筒体的所述第二端;以及
[0010]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包括壁部和底部,所述壁部的径向截面构造为环形,所述底部连接至所述壁部的一端,每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均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筒体内且各自的所述底部相对于各自的所述壁部远离所述入口部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沿由内至外的方向逐级套叠设置并间隔开;
[0011]其中,最内侧的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与所述入口部连通,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上各自的所述通孔的总面积沿由内至外的方向逐级递增,以使得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各自的减压比逐级递增。
[0012]根据本技术的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能够为高压蒸汽进行降压,可适应于大压差低减压比的工况,对内部蒸汽流场进行了设计,可以达到同时减压和降噪的目的,降低噪声污染,使设备使用环境更加安全;并且通孔设计在套筒式节流孔板的壁部,能够大幅度改变蒸汽流场,使得蒸汽分布均匀,减少涡流的产生,减压比逐级递增的设计还有利于减小噪声的溢出。
[0013]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端的封头,所述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包括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的远离所述底部的端部贯穿所述封头并朝向所述入口部延伸,所述入口部与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对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包括:
[0015]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所述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套设于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外侧并与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隔开,且所述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的远离所述底部的端部连接至所述封头;以及
[0016]至少一个中间套筒式节流孔板,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套筒式节流孔板位于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和所述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之间,所述中间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的远离所述底部的端部连接至所述封头。
[0017]进一步地,所述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底部设置有通孔。
[0018]进一步地,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底部设置有朝向所述出口部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贯穿并连接于所述中间套筒式节流孔板和所述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各自的所述底部;并且/或者
[0019]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从所述本体部的内侧面延伸至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
[0020]进一步地,所述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还包括:
[0021]第一平面式节流孔板,所述第一平面式节流孔板设置于所述入口部;和/或
[0022]第二平面式节流孔板,所述第二平面式节流孔板设置于所述出口部。根据上述设置,可以在进口和/或出口对蒸汽流场施加影响,能够降低局部扰动,消除涡流,使得蒸汽分布更加均匀。
[0023]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上的通孔的孔径均相同;并且
[0024]沿由内至外的方向,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上的通孔的数量逐级递增。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上的通孔的数量均相等;并且
[0025]沿由内至外的方向,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上通孔的孔径逐级递增。
[0026]进一步地,
[0027]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之间的减压比的变化量沿由内至外的方向先增加后降低;并且/或者
[0028]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之间的通孔总面积的变化量沿由内至外的方向递增。
[0029]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的间距不小于40mm;并且/或者
[0030]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上的通孔错排。根据上述设置,可以对蒸汽进行稳压,进一步改变了蒸汽流场,提高其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消声效果。
附图说明
[0031]本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0032]附图中:
[0033]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立体示意图;
[0034]图2为图1中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的剖切面示意图;以及
[0035]图3为图1中另一视角的剖切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00: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
ꢀꢀ
110:筒体
[0038]111:本体部
ꢀꢀꢀꢀꢀꢀꢀꢀꢀꢀꢀꢀꢀꢀꢀꢀꢀ
112:封头
[0039]113:支撑部
ꢀꢀꢀꢀꢀꢀꢀꢀꢀꢀꢀꢀꢀꢀꢀꢀꢀ
114:稳压腔
[0040]115:加强筋
ꢀꢀꢀꢀꢀꢀꢀꢀꢀꢀꢀꢀꢀꢀꢀꢀꢀ
116:第一端
[0041]117:第二端
ꢀꢀꢀꢀꢀꢀꢀꢀꢀꢀꢀꢀꢀꢀꢀꢀꢀ
120:入口部
[0042]121:第一平面式节流孔板
ꢀꢀꢀꢀꢀ
122:第一入口法兰
[0043]123:第二入口法兰
ꢀꢀꢀꢀꢀꢀꢀꢀꢀꢀꢀ
130:出口部
[0044]131:第二平面式节流孔板
ꢀꢀꢀꢀꢀ
132:第一出口法兰
[0045]133:第二出口法兰
ꢀꢀꢀꢀꢀꢀꢀꢀꢀꢀꢀ
140: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
[0046]141:中间套筒式节流孔板
ꢀꢀꢀꢀꢀ
142: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
[0047]143:壁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具有相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入口部,所述入口部位于所述筒体的所述第一端;出口部,所述出口部连接于所述筒体的所述第二端;以及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包括壁部和底部,所述壁部的径向截面构造为环形,所述底部连接至所述壁部的一端,每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均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筒体内且各自的所述底部相对于各自的所述壁部远离所述入口部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套筒式节流孔板沿由内至外的方向逐级套叠设置并间隔开;其中,最内侧的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与所述入口部连通,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上各自的所述通孔的总面积沿由内至外的方向逐级递增,以使得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套筒式节流孔板各自的减压比逐级递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端的封头,所述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包括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的远离所述底部的端部贯穿所述封头并朝向所述入口部延伸,所述入口部与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对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包括: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所述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套设于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外侧并与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隔开,且所述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的远离所述底部的端部连接至所述封头;以及至少一个中间套筒式节流孔板,所述至少一个中间套筒式节流孔板位于所述首端套筒式节流孔板和所述末端套筒式节流孔板之间,所述中间套筒式节流孔板的所述壁部的远离所述底部的端部连接至所述封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压差低减压比的蒸汽降噪减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套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龙,王汤权,胡艳泳,何新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