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与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矿害室内实验
,特别涉及一种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与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深部矿井受高地应力和开采扰动等因素影响,出现的冲击地压、矿震等煤矿动力灾害日益增多,煤矿动力灾害具有前兆过程短、突发性强、冲击破坏性大等特征,严重威胁矿井的生产安全。目前针对动力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现场试验开展难度大、周期长,无法有效定量控制煤矿动力灾害冲击能量,模型试验为煤矿动力灾害的模拟与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模型试验装置模拟维度低,无法还原真实环境条件下的煤矿动力灾害类型,且支护体系装置缺乏吸能与释能控制系统,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模拟与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该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能够产生强度、频率、位置、数量不同的震源,形成多个震源耦合场;可真实反映动力影响下切顶释能装置和吸能控制装置的释能、吸能控制效果,分析多个叠加震源场中围岩应力、应变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装置(1),由模块化反力结构拼装组成,模拟不同相似尺寸的煤矿岩层,包括模型体(10)、设置于所述模型体(10)内的至少两个巷道(11)、位于两个所述巷道(11)之间的采煤工作面、位于所述巷道(11)上方的巷道顶板、位于采煤工作面上方的采煤工作面顶板;动力加载装置(2),包括近域冲击组件(21)和远域冲击组件(22),其中,所述近域冲击组件(21)设置于所述模型体(10)的内部,用于提供对所述模型体(10)的近域冲击,所述远域冲击组件(22)设置于所述模型体(10)的外侧,用于提供对所述模型体(10)的远域冲击;切顶释能装置(3),设置于所述模型体(10)的内部,用于切断所述采煤工作面顶板;吸能控制装置(4),设置于所述模型体(10)的内部,用于支护所述巷道(11);智能监控系统(5),用于监控所述动力加载装置(2)、所述切顶释能装置(3)和所述吸能控制装置(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监控系统(5)包括:监测组件(51),设置于所述模型体(10)的内部,用于采集所述模型体(10)内受到冲击的响应数据和所述模型体(10)内产生的应力应变数据;扫描成像装置(52),通过扫描所述模型体(10)进而得到所述模型体(10)内部破裂的时空演化模型;上位机(53),用于监控所述动力加载装置(2)、所述切顶释能装置(3)、所述吸能控制装置(4)、所述监测组件(51)和所述扫描成像装置(52),并生成监测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组件(51)包括第一应变片(511)、声发射探头(512)、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安装于所述应变传感器的第二应变片,其中,所述第一应变片(511)连接于所述吸能控制装置(4),用于采集所述吸能控制装置(4)的应力应变数据,所述声发射探头(512)安装于所述模型体(10)的内部,用于采集所述模型体(10)受到冲击的响应数据,所述位移传感器、所述应变传感器分别安装于所述巷道(11)外侧的所述模型体(10)上,用于监测所述巷道(11)的应力与变形数据;所述扫描成像装置(52)包括可移动支架(521)、扫描成像仪(522)和无线控制台(523),其中,所述可移动支架(521)连接于所述模型体(10)的外侧,所述扫描成像仪(522)可移动连接于所述可移动支架(521),所述上位机(53)通信连接所述无线控制台(523),所述无线控制台(523)通信连接所述可移动支架(521)、所述扫描成像仪(522),以控制所述扫描成像仪(522)对所述模型体(10)进行扫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域冲击组件(21)包括活塞振动器(211)、微型电子雷管(212)和用于控制微型电子雷管(212)起爆的无线起爆器,其中,所述活塞振动器(211)和所述微型电子雷管(212)均安装于所述巷道(11)外侧的所述模型体(10)上,所述上位机(53)通信连接所述活塞振动器(211)和所述无线起爆器,以控制所述活塞振动器(211)、所述微型电子雷管(212)对所述模型体(10)进行冲击;所述远域冲击组件(22)包括多个气液复合缸(221)、液压泵站(222)和气体压缩机(223),其中,所述气液复合缸(221)分布于所述模型体(10)的顶部和侧面,所述液压泵站
(222)和所述气体压缩机(223)分别连通于所述气液复合缸(221),所述上位机(53)通信连接所述液压泵站(222)、所述气体压缩机(223),以控制所述气液复合缸(221)对所述模型体(10)进行冲击加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矿动力灾害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复合缸(221)包括:壳体(2210),固接于所述模型体(10)的外侧,内部设有分隔板(2211),其中,所述分隔板(2211)将所述壳体(2210)分成两个腔体,位于所述分隔板(2211)上方的腔体为气压腔(2212),位于所述分隔板(2211)下方的腔体为油压腔(2213),所述分隔板(2211)的中部开设有圆柱体通孔;冲击杆组件(2214),用于冲击所述模型体(10),位于所述油压腔(2213)的内部,包括冲击活塞和冲击杆,其中,所述冲击活塞套设于所述冲击杆,所述冲击活塞与所述壳体(2210)配合,所述冲击杆上部插入所述圆柱体通孔,所述冲击杆的下部穿过所述壳体(2210),对所述模型体(10)进行冲击;加载杆组件(2215),位于所述气压腔(2212)的内部,包括加载活塞和加载杆,其中,所述加载活塞套设于所述加载杆,所述加载活塞与所述壳体(2210)配合,所述加载杆下部插入所述圆柱体通孔,所述加载杆下部穿过所述圆柱体通孔并进入所述油压腔(2213),以作用于所述冲击杆的顶部,冲击所述模型体(10);位于所述气压腔(2212)侧的所述壳体(2210)开设有第一通孔(22121)、第二通孔(22122)和第三通孔(22123),其中,所述第一通孔(22121)、所述第二通孔(22122)和所述第三通孔(22123)分别连通于所述气压腔(2212)和所述气体压缩机(223),以驱动所述加载杆组件(2215)进行上下运动,使得所述加载杆组件(2215)推进所述冲击杆组件(2214)对所述模型体(10)进行远域冲击;位于所述油压腔(2213)侧的所述壳体(2210)开设有第一进液口(22131)、第二进液口(22132)、第一出液口(22133)和第二出液口(22134),其中,所述第一进液口(22131)和所述第二进液口(22132)分别连通于所述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琦,马凤林,王业泰,高红科,江贝,薛浩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力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