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4320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包括:主体;电缆沟,所述电缆沟设置在主体的内壁;包含有连接座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主体的上端,用于对导线进行限位操作;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连接机构的上端,用于对导线进行固定操作;隔离开关,所述隔离开关位于主体的上端且位于连接机构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连接机构避免三种导线受外力影响交织一起,使A相导线进入多个固定座内直至A相导线与隔离开关连接,如上操作使B相导线和C相导线与隔离开关连接,由于多个固定座之间的距离固定,从而实现对A相导线、B相导线和C相导线限位的功能,从而避免三种导线受外力影响交织一起。起。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变电站中的电气间隔是指一个完整的回路,含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凡具有功能完善的电气单元称为一个间隔,如进、出线间隔、母线设备间隔,变电站出线间隔设备的布置方式是将出线构架出线间隔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沿依次并排布置在变电站的地面上。
[0003]根据中国专利号:CN209730616U,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包括出线桁架和出线间隔设备,出线桁架上设有A相、B相、C相三根导线,三根导线与出线间隔设备连接,所述出线间隔设备包括按顺序并排布置的隔离开关、断路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电缆头和电压互感器,隔离开关与所述三根导线连接,避雷器与电缆头安装在一根支撑横梁上,支撑横梁通过支柱固定在地面上,地面以下埋设有电缆沟,电缆头底部装有向电缆沟延伸的出线;本技术减少了出线间隔设备的占地面积,同时也减少了制作和安装支柱的投入。
[0004]上述专利使A、B和C相导线与隔离开关连接,此种连接在受收外力作用影响下,如风力影响,会使A、B和C相导线相互交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不便于安装A、B和C相导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包括:
[0008]主体;
[0009]电缆沟,所述电缆沟设置在主体的内壁;
[0010]包含有连接座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主体的上端,用于对导线进行限位操作;
[0011]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连接机构的上端,用于对导线进行固定操作;
[0012]隔离开关,所述隔离开关位于主体的上端且位于连接机构的一端;
[0013]出线,所述出线连接在隔离开关的上端。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有固定座、转动座、转动块、螺栓座和固定槽,所述固定座设置在连接座的上端,所述转动座位于固定座的内壁,所述转动块设置在固定座的上端且位于转动座的一端,所述螺栓座设置在转动块的一端,所述固定槽设置在固定座的。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有第一桁架、A相导线、B相导
线、C相导线、第二桁架和连接座,所述第一桁架设置在主体的上端,所述第二桁架连接在主体的上端且位于第一桁架的一侧,所述连接座连接在第二桁架的一端,所述A相导线设置在固定槽的内壁,所述B相导线设置在A相导线的一侧,所述C相导线位于B相导线的一侧。
[001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块与转动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螺栓座的上端设置有与转动块相匹配的凹槽。
[001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栓座的一端设置有螺栓孔,所述转动块的内壁设置有与螺栓座一端螺栓孔相对应的螺栓孔。
[001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块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槽呈“L”形。
[001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座与第二桁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呈“十”字形。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通过设置连接机构避免三种导线受外力影响交织一起,使A相导线进入多个固定座内直至A相导线与隔离开关连接,如上操作使B相导线和C相导线与隔离开关连接,由于多个固定座之间的距离固定,从而实现对A相导线、B相导线和C相导线限位的功能,从而避免三种导线受外力影响交织一起;
[0022]2、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实现对导线安装的功能,使A相导线保持拉直状态并逐渐拉长A相导线,当A相导线移动至一个固定座位置处时,转动固定座上端的转动块,转动块与螺栓座分离,此时可使A相导线进入固定座内壁的固定槽内,向初始方向转动一个固定座上端的转动块,转动块与螺栓座接触,此时可通过螺栓座一端的螺栓孔对转动块与螺栓座固定,从而实现对A相导线固定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导线安装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的连接机构与固定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的图2中A处位置的放大图。
[0026]图中:1、主体;2、电缆沟;3、出线;4、连接机构;401、第一桁架;402、A相导线;403、B相导线;404、C相导线;405、第二桁架;406、连接座;5、固定机构;501、固定座;502、转动座;503、转动块;504、螺栓座;505、固定槽;6、隔离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27]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包括:
[0028]主体1;
[0029]电缆沟2,电缆沟2设置在主体1的内壁;
[0030]包含有连接座406的连接机构4,连接机构4设置在主体1的上端,用于对导线进行限位操作;
[0031]固定机构5,固定机构5设置在连接机构4的上端,用于对导线进行固定操作;
[0032]隔离开关6,隔离开关6位于主体1的上端且位于连接机构4的一端;
[0033]出线3,出线3连接在隔离开关6的上端。
[0034]该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通过连接机构4便于对导线进行限位,通过固定机构5便于对导线进行固定。
[0035]在图3中:固定机构5包括有固定座501、转动座502、转动块503、螺栓座504和固定槽505,固定座501设置在连接座406的上端,转动座502位于固定座501的内壁,转动块503设置在固定座501的上端且位于转动座502的一端,螺栓座504设置在转动块503的一端,固定槽505设置在固定座501的。
[0036]该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通过转动块503转动对进入固定槽505内的导线进行固定。
[0037]在图2中:连接机构4包括有第一桁架401、A相导线402、B相导线403、C相导线404、第二桁架405和连接座406,第一桁架401设置在主体1的上端,第二桁架405连接在主体1的上端且位于第一桁架401的一侧,连接座406连接在第二桁架405的一端,A相导线402设置在固定槽505的内壁,B相导线403设置在A相导线402的一侧,C相导线404位于B相导线403的一侧。
[0038]该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通过连接机构4对导线进行限位。
[0039]在图3中:转动块503与转动座50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螺栓座504的上端设置有与转动块503相匹配的凹槽。
[0040]该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电缆沟(2),所述电缆沟(2)设置在主体(1)的内壁;包含有连接座(406)的连接机构(4),所述连接机构(4)设置在主体(1)的上端,用于对导线进行限位操作;固定机构(5),所述固定机构(5)设置在连接机构(4)的上端,用于对导线进行固定操作;隔离开关(6),所述隔离开关(6)位于主体(1)的上端且位于连接机构(4)的一端;出线(3),所述出线(3)连接在隔离开关(6)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5)包括有固定座(501)、转动座(502)、转动块(503)、螺栓座(504)和固定槽(505),所述固定座(501)设置在连接座(406)的上端,所述转动座(502)位于固定座(501)的内壁,所述转动块(503)设置在固定座(501)的上端且位于转动座(502)的一端,所述螺栓座(504)设置在转动块(503)的一端,所述固定槽(505)设置在固定座(501)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地埋式出线间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有第一桁架(401)、A相导线(402)、B相导线(403)、C相导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曦博黄梦涵
申请(专利权)人:普洱均焱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