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与热裂预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316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与热裂预测方法,包括用于对铝合金进行模拟铸造的浇铸模具,所述浇铸模具分为前后对称设置的前侧模、后侧模,所述前侧模包括第一半圆粗管,所述第一半圆粗管上侧设置有第一半圆帽管,所述第一半圆粗管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半圆细管,所述后侧模包括第二半圆粗管,所述第二半圆粗管上侧设置有第二半圆帽管,所述第二半圆粗管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半圆细管,所述第一半圆粗管、所述第二半圆粗管前后对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易于操作,可观测到多种热裂的产生,相较于前人的热裂预测方法,该热裂预测方法具有预测位置更全面、可进行半定量化预测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与热裂预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铸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与热裂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铝合金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铝合金产品通常需要经过熔铸、变形加工、热处理等工序。常见的铸造方法有型模铸造、直接冷却铸造等。在铸造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缺陷,如:热裂、冷裂、翘曲等。其中热裂是最为常见,也是影响最严重的铸件缺陷。为了研究热裂的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预测,大量学者构建了热裂预测模型,但大多是针对一维/二维模型,与实际情况仍有一定差距。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与热裂预测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包括用于对铝合金进行模拟铸造的浇铸模具,所述浇铸模具分为前后对称设置的前侧模、后侧模,所述前侧模包括第一半圆粗管,所述第一半圆粗管上侧设置有第一半圆帽管,所述第一半圆粗管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半圆细管,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铝合金进行模拟铸造的浇铸模具(1),所述浇铸模具(1)分为前后对称设置的前侧模(11)、后侧模(12),所述前侧模(11)包括第一半圆粗管(111),所述第一半圆粗管(111)上侧设置有第一半圆帽管(112),所述第一半圆粗管(111)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半圆细管(113),所述后侧模(12)包括第二半圆粗管(121),所述第二半圆粗管(121)上侧设置有第二半圆帽管(122),所述第二半圆粗管(121)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半圆细管(123),所述第一半圆粗管(111)、所述第二半圆粗管(121)前后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半圆细管(113)、所述第二半圆细管(123)前后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半圆帽管(112)、所述第二半圆帽管(122)前后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半圆粗管(111)、所述第一半圆帽管(112)、所述第一半圆细管(113)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半圆粗管(121)、所述第二半圆帽管(122)、所述第二半圆细管(123)一体成型,所述前侧模(11)的后侧面上设置有限位台(116),所述后侧模(12)的前侧面上与所述限位台(116)对应位置设置有限位槽(124),所述第一半圆细管(113)、所述第二半圆细管(123)合成的圆管外壁上设置有凹槽(114),所述凹槽(114)一侧设置有延长细管(13),所述凹槽(114)、所述延长细管(13)上均设置有螺孔(115),所述螺孔(115)内设置有螺钉(15),所述浇铸模具(1)上均布有热电偶布置位点(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铸模具(1)的所述第一半圆帽管(112)、所述第二半圆粗管(121)下侧设置有底座(2),一侧的所述第一半圆细管(113)、所述第二半圆细管(123)的内腔设置有固定端头(14),另一侧的所述第一半圆细管(113)、所述第二半圆细管(123)的内腔设置有测力杆,且该测力杆连接有数据分析软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模(11)、所述后侧模(12)通过所述限位台(116)、所述限位槽(124)扣合在一起,所述延长细管(13)与所述第一半圆细管(113)、所述第二半圆细管(123)形成的圆细管插接,所述螺钉(15)穿过所述延长细管(13)与所述螺孔(115)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头(14)为不锈钢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铸造热裂模拟装置的热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铸件的应力分布后,可以将空间某点P的各应变分量表示为如下矩阵形式:其中,ε
x
、ε
y
、ε
z
表示点P受到的三个方向的正应变,γ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豆瑞锋于博温治刘训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