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型换电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1845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隔离型换电柜装置,所述换电柜装置包括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电路、隔离电路、至少一个整流电路和控制器;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用于对所述交流输入电源进行整流、升压;所述逆变电路用于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所述隔离电路具有至少一个输出端,所述输出端和所述整流电路一一对应;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用于将交流电压转换为预设直流电压;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所述逆变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电路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系统简单、设计成本低,换电柜装置的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小;提高了换电柜装置的可靠性和充电安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离型换电柜装置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力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隔离型换电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换电柜装置可对多节蓄电池同时充电,目前,在换电柜装置中,采用多个独立的充电模块对多节蓄电池进行一对一充电的模式为蓄电池充电。充电模块一般包括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隔离型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和非隔离型直流/直流变换电路,一个拥有N路蓄电池的换电柜装置需要配置N个充电模块,而每个充电模块的结构相同,因此,电路重复导致装置成本高昂,系统设计复杂;另外,在多电池同时充电时,必须保证各个蓄电池与交流市电之间以及各个蓄电池之间是电气隔离的,否则可能会产生蓄电池充电异常、热失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离型换电柜装置,使得系统设计简单、成本降低,以及保证多电池同时充电时良好的电气隔离。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隔离型换电柜装置,所述换电柜装置包括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电路、隔离电路、至少一个整流电路和控制器;
[0005]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交流输入电源,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用于对所述交流输入电源进行整流、升压,输出直流电压;
[0006]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入端,所述逆变电路用于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
[0007]所述隔离电路具有至少一个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所述输出端和所述整流电路一一对应;
[0008]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用于将交流电压转换为预设直流电压;
[0009]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所述逆变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逆变电路工作。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电路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副边至少包括一个绕组;
[0011]所述变压器的原边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变压器副边的一个绕组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第一整流电路、第一滤波电路和第一升压电路,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电源,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升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升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和使能电路;
[0014]所述使能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光耦,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
[0015]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光耦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电源,所述光耦的第三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光耦的第四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并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端;
[0016]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接地。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还包括防浪涌电路;所述防浪涌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防浪涌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还包括电压采样电路;所述电压采样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电压采样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器。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包括输入端正极和输入端负极,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和第九开关管;
[0020]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正极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入端正极,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负极和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入端负极。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变压器副边一绕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变压器副边一绕组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变压器副边一绕组的第三端。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浪涌电路包括第八电阻、第五开关管和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线圈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线圈,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电源,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压采样电路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一电容和第一放大器。
[0024]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电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整流电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器。
[0025]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隔离型换电柜装置,该装置包括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电路、隔离电路和至少一个整流电路,多个充电模块共用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电路和隔离电路,简化了系统结构,减少了器件数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同时利用了多绕组变压器,实现了多电池同时充电时各个蓄电池与交流市电之间以及各个蓄电池之间的电气隔离,蓄电池之间不再存在电气相关性,因而提高了换电柜装置的可靠性和充电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6]一个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型换电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柜装置包括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逆变电路、隔离电路、至少一个整流电路和控制器;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交流输入电源,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用于对所述交流输入电源进行整流、升压,输出直流电压;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输入端,所述逆变电路用于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所述隔离电路具有至少一个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所述输出端和所述整流电路一一对应;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蓄电池,用于将交流电压转换为预设直流电压;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所述逆变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逆变电路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型换电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电路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副边至少包括一个绕组;所述变压器的原边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变压器副边的一个绕组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型换电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第一整流电路、第一滤波电路和第一升压电路,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电源,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升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升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型换电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和使能电路;所述使能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光耦,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光耦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光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电源,所述光耦的第三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光耦的第四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并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赛姜勇李绵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力能时代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