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th
‑
Generation,简称5G或5G技术)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信道编码在性能指标上会更强,且随着各种机器节点和工业应用的加入,对信道编码的各种性能指标需求提出了挑战。在5G中,使用不同的编码方案满足不同的需求,比如,控制信道采用极化码(Polar码)进行信道编码;数据信道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
density parity
‑
check code,LDPC)进行信道编码。
[0003]然而,由于其应用场景的大大增加,如何确定信道编译码方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编译码方法及相关装置,设计一种信道编译码方案,可以自适应地灵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信道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采用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待发送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所述信道编码后的编码序列;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编码序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3.一种信道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编码序列;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基于第一参数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编码参数、业务类别、设备类型、编码特征、调制与编码策略MCS、传输块大小TBS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采用所述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对所述编码序列进行信道译码,得到所述信道译码后的序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编码方式。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参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参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码长、信息比特长度、时延、错误平底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的所述编码参数包括:所述编码序列的码长、或待发送序列的信息比特长度、或第一通信装置对错误平底或时延大小的要求。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小于或等于第一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一编码方式;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所述第一编码参数阈值、且小于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二编码方式;当所述编码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编码参数阈值时,所述信道编码方式为第三
编码方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码长或信息比特长度;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里德
‑
穆勒RM码、BCH码、里德
‑
所罗门RS码中任一个;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极化Polar码或涡轮乘积码
‑
极化码TPC
‑
Polar码;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耦合LDPC、耦合Polar码中任一个。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时延,所述时延为端到端时延或译码时延;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RM码或BCH码;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LDPC;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涡轮码Turbo码或Polar码。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参数为错误平底;所述第一编码方式为Polar码或BCH码;所述第二编码方式为LDPC;所述第三编码方式为Turbo码。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业务类别,所述业务类别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待发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1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业务类别,所述业务类别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业务、超高吞吐率业务、自动驾驶业务、工业网络业务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和所述编码序列所属的业务类别,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类别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业务类别为eMBB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uRLL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
‑
Polar码或戈莱码Golay码;当业务类别为mMTC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咬尾卷积码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超高吞吐率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
‑
Polar码、G
N
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业务类别为自动驾驶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BCH
‑
Polar码;当业务类别为工业网络业务时,信道编码方式为RM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设备类型;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1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设备类型;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设备类型所对应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类型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当设备类型为主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或Polar码;当设备类型为被动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短序列或短循环码;当设备类型为低功耗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Polar码、BCH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吞吐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
‑
Polar码、G
N
陪集码、LDPC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高可靠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中任一个;当设备类型为低时延设备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BCH码、RS码、LDPC中任一个。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特征,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所述编码特征包括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所述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1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编码特征;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所述编码特征包括HARQ、除删外码、网络编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支持的编码特征,生成满足所述编码特征的第一信道编码方式。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MCS或所述TBS;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第一参数,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第一通信装置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MCS索引或传输块大小索引,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2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MCS或所述TBS;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取第一信道编码方式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MCS索引或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以及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的MCS或传输块大小,确定第一信道编码方式。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消息为MCS索引或TBS索引;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与信道编码方式的映射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形: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一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单纯型Simplex码、RM码、BCH码中任一个;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二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BCC或BCH
‑
Polar码;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三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码;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四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LDPC;所述MCS索引或所述TBS索引在第五区间内时,信道编码方式为TPC
‑
Polar码或耦合Polar码;其中,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第二区间、所述第三区间、所述第四区间、以及所述第五区间之间互不重叠,所述第一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三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区间的最小值,所述第四区间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区间的最小值。22.一种通信装置,具体为第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模块,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滋,马江镭,王献斌,李榕,王俊,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