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润滑油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润滑油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聚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润滑油
,具体涉及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减振器是车辆的关键组件,肩负着车辆的许多重要功能,如对车身和载荷质量起弹性支承作用,从而决定着车辆的承载能力;能衰减不平的路面对车身和乘者造成的振动(衰减振幅等),减少车身所受的惯性力;保证车轮随时抓地,提高车辆的转向制动功能,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改善车辆的接地性,避免车身和车轴与车轮发生碰撞,从而改善安全性;减小车辆行驶中突发的强烈冲击,保护车上构件、仪表和乘者不受损伤,提高车辆各构件的可靠性与寿命;传递驱动和制动力矩,改善不平路面的通过能力,全面改善车辆的机动性,并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0003]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减振器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高端领域,如高级乘用车、客货车以及铁路机车,这对合成型车辆减振器润滑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优异的黏温性能、低温流动性、抗氧防锈性以及减摩性等。
[0004]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在高档合成型车辆减振器润滑油方面完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国专利CN101993766A公开了一种全合成高黏指合成型车辆减振器润滑油,该产品在低温性能及减摩抗磨性能方面表现优异,但是在抗氧化性能方面没有提及,同时其黏度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开专利中产品黏度指数均未超过300);中国专利CN1343578A和CN101486944A公开的合成型车辆减振器润滑油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和减摩抗磨性能,但在黏温性能方面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润滑油组合物具有突出的黏温性能、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低温性能,并拥有良好的防锈性能、极压抗磨性能和抗泡性能,与橡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满足不同地域、全天候、长寿命的使用要求。
[0006]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聚α
‑
烯烃合成油65~85%,合成酯3~20%,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黏度指数改进剂10~15%,抗氧剂0.05~0.2%,极压抗磨剂0.05~0.15%,减摩剂0.05~0.1%,防锈剂0.01~0.05%,抗泡剂0.001~0.02%;
[0008]所述抗氧剂为1
‑
(3,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3‑
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二辛基二苯胺和N
‑
苯基
‑
α
‑
萘胺的混合物。
[0009]优选地,所述聚α
‑
烯烃合成油的100℃运动黏度为1.5~5mm2/s,侧链碳原子数小于10。
[0010]优选地,所述合成酯为双酯。
[0011]优选地,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黏度指数改进剂的100℃运动黏度为1050~1550mm2/s。
[0012]优选地,所述极压抗磨剂为磷酸三甲酚酯、双十二烷基亚磷酸酯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3]优选地,所述减摩剂为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
[0014]优选地,所述防锈剂为低碱值长链烷基苯磺酸盐和/或中性二壬基萘磺酸盐。
[0015]优选地,所述抗泡剂为硅型抗泡剂和非硅型抗泡剂的混合物。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润滑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将各组分混合,得到润滑油组合物。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润滑油组合物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润滑油组合物在减震器或阻尼器中的应用。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聚α
‑
烯烃合成油65~85%,合成酯3~20%,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黏度指数改进剂10~15%,抗氧剂0.05~0.2%,极压抗磨剂0.05~0.15%,减摩剂0.05~0.1%,防锈剂0.01~0.05%,抗泡剂0.001~0.02%;所述抗氧剂为1
‑
(3,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3‑
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二辛基二苯胺和N
‑
苯基
‑
α
‑
萘胺的混合物。本专利技术以聚α
‑
烯烃合成油和合成酯作为基础油,通过控制上述两种基础油的比例,在充分利用聚α
‑
烯烃合成油低温性能优势的同时,又改善了其润滑性、添加剂溶解性较差的弊端,使得优化后基础油组分保持了良好的综合性能;本专利技术中,抗氧剂使用了1
‑
(3,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3‑
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二辛基二苯胺和N
‑
苯基
‑
α
‑
萘胺的复配体系,具有抗氧作用的正协同效应;本专利技术引入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黏度指数改进剂、抗氧剂、极压抗磨剂、减摩剂、防锈剂以及抗泡剂多种功能添加剂,不同添加剂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各添加剂的种类和加入量,使得润滑油组合物具有突出的黏温特性(黏度指数大于320)、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旋转氧弹大于1000min)和低温性能(在不加降凝剂的情况下,倾点低于
‑
50℃),并具有良好的防锈性能、极压抗磨性能和抗泡性能,良好的橡胶相容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润滑油组合物能够用于各种车辆液压减振器和液力阻尼器,原料配伍合理,制备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聚α
‑
烯烃合成油65~85%,合成酯3~20%,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黏度指数改进剂10~15%,抗氧剂0.05~0.2%,极压抗磨剂0.05~0.15%,减摩剂0.05~0.1%,防锈剂0.01~0.05%,抗泡剂0.001~0.02%;
[0021]所述抗氧剂为1
‑
(3,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3‑
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二辛基二苯胺和N
‑
苯基
‑
α
‑
萘胺的混合物。
[0022]在本专利技术中,若没有特殊说明,采用的组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市售商品。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以重量百分含量计,所述润滑油组合物包括聚α
‑
烯烃合成油65~85%,优选为70~80%。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聚α
‑
烯烃合成油的100℃运动黏度优选为1.5~5mm2/s,侧链碳原子数优选小于10。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聚α
‑
烯烃合成油优选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润滑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聚α
‑
烯烃合成油65~85%,合成酯3~20%,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黏度指数改进剂10~15%,抗氧剂0.05~0.2%,极压抗磨剂0.05~0.15%,减摩剂0.05~0.1%,防锈剂0.01~0.05%,抗泡剂0.001~0.02%;所述抗氧剂为1
‑
(3,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
‑3‑
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二辛基二苯胺和N
‑
苯基
‑
α
‑
萘胺的混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α
‑
烯烃合成油的100℃运动黏度为1.5~5mm2/s,侧链碳原子数小于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峰,梁依经,蔡美荣,于强亮,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