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1045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属于试验测试技术领域。一种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与试验箱连接的温控机构、位于试验箱内腔底部的运动机构以及位于试验箱内腔顶部的悬吊机构;温控机构包括:控制器以及分别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测温计、加热器和降温器,测温计、加热器以及降温器分别延伸至试验箱的内腔;运动机构与悬吊机构接触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温控机构在试验箱的内腔形成冷热交替的环境,运动机构可在试验箱的内腔进行移动,悬吊机构固定在试验箱的内腔顶部,通过运动机构和悬吊机构的相对运动,从而进行冷热交替的变温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替的变温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替的变温载流摩擦磨损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试验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本专利技术对于
技术介绍
的描述属于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相关技术,仅仅是用于说明和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不应理解为申请人明确认为或推定申请人认为是本专利技术在首次提出申请的申请日的现有技术。
[000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轨道交通在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弓网系统则是列车运行的唯一取流路径。由于高速、长期的雨雪风沙以及高低温骤变等极端气候都使得弓网电接触面处于极其恶劣的状态,这些极端因素所引起的异常磨损都将对接触线、受电弓滑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加剧了维护工作量、运行成本,严重时甚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因此对不同电流、速度、接触压力等工况下电接触的摩擦学特性以及电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大实际工程意义。
[0004]随着川藏铁路建设的推进,弓网系统即将面临着高寒、低压等恶劣环境的考验。受电弓滑板频繁经受高低温骤变以及接触网振动冲击的作用,载流摩擦副在不同的因素作用下会给摩擦副载流摩擦磨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保证川藏线路列车的安全稳定运行,亟需一种可以模拟冷热交替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已解决现有技术中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不便对变温环境进行真实模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以解决现有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不便对变温环境进行真实模拟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包括:试验箱、与试验箱连接的温控机构、位于试验箱内腔底部的运动机构以及位于试验箱内腔顶部的悬吊机构;
[0008]温控机构包括:控制器以及分别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测温计、加热器和降温器,测温计、加热器以及降温器分别延伸至试验箱的内腔;
[0009]运动机构与悬吊机构接触配合。
[0010]本专利技术通过温控机构在试验箱的内腔形成冷热交替的环境,运动机构可在试验箱的内腔进行移动,悬吊机构固定在试验箱的内腔顶部,通过运动机构和悬吊机构的相对运动,从而进行冷热交替的变温载流摩擦磨损试验。
[0011]进一步地,上述运动机构包括:移动车、位于移动车顶部的升降器以及设置在升降器顶面的受电弓滑块,受电弓滑块与悬吊机构接触配合。
[0012]本专利技术的移动车用于带动升降器和受电弓滑块紧定移动,升降器用于调节受电弓滑块的实时高度,同时还能对受电弓滑块与悬吊机构的接触压力进行调节。
[0013]进一步地,上述升降器包括:位于移动车顶面的升降滑座、底端与升降滑座顶面滑动配合的升降杆组、位于升降杆组顶端的升降滑台以及位于升降滑座和升降滑台之间的升降泵,升降杆组呈X型,并且中点处铰接,升降滑台的顶面与受电弓滑块接触。
[0014]本专利技术通过升降泵作为动力源,带动升降杆组进行变形,从而调整升降滑台和升降滑座之间的间隙,对受电弓滑块进行高度调整;当升降器的高度不再升高时,可持续对升降泵加压,从而增加受电弓滑块与悬吊机构的接触压力。
[0015]进一步地,上述升降滑台的顶面设有夹持件,夹持件与受电弓滑块两侧接触。
[0016]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夹持件对受电弓滑块的位置进行限位保护。
[0017]进一步地,上述悬吊机构包括:与试验箱内腔顶壁连接固定顶架、位于固定顶架底端的汇流排以及设置在汇流排的底端的接触线,汇流排的两端通过固定侧架与试验箱的侧壁连接,接触线与受电弓滑块接触配合。
[0018]本专利技术通过固定顶架和固定侧架对汇流排进行固定,避免汇流排和接触线在与运动机构的接触过程中发生位置变化。
[0019]进一步地,上述固定顶架包括:与试验箱连接的顶座、位于顶座底端的绝缘子以及位于绝缘子和汇流排之间的支架。
[0020]本专利技术在支架和顶座之间设置绝缘子,用于保证带电体与接地之间的电气绝缘,
[0021]进一步地,上述试验箱的内腔底壁设有与移动车接触配合的环形轨道,环形轨道包括:相连接的直线段和曲线段。
[002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环境轨道便于真实地对列车的匀速状态进行模拟,还可以对列车的加减速、过弯等运行全过程进行充分模拟。
[0023]进一步地,上述移动车的内部设有离心力适配器,离心力适配器用于对移动车移动过程中受到的离心力进行平衡。
[0024]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离心力适配器用于抵消移动车在弯道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避免离心力对摩擦磨损试验结构产生影响。
[0025]进一步地,上述降温器包括:分别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压缩机和冷凝器,冷凝器连接有冷凝管,冷凝管位于试验箱的内腔。
[0026]本专利技术通过压缩机和冷凝器提供冷气,并通过冷凝管输送至试验箱的内腔,从而实现对试验箱的内腔进行降温。
[0027]一种上述的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载流摩擦磨损实验装置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8]S1:通过控制器设定加热器以及降温器的交替工作时间;
[0029]S2:设定运动机构与悬吊机构的相关参数,并使二者达到预设接触条件;
[0030]S3:通过温度计检测试验箱的内部温度,外接电源使悬吊机构带电,同时运动机构开始运动;
[0031]S4:通过改变接触条件、运动形式以及加热器跟降温器的交替工作时间,重复步骤S1至S3。
[0032]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3](1)本专利技术通过温控机构在试验箱的内腔形成冷热交替的环境,运动机构可在试验箱的内腔进行移动,悬吊机构固定在试验箱的内腔顶部,通过运动机构和悬吊机构的相
对运动,从而进行冷热交替的变温载流摩擦磨损试验。
[0034](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环境轨道便于真实地对列车的匀速状态进行模拟,还可以对列车的加减速、过弯等运行全过程进行充分模拟。并设置离心力适配器用于抵消移动车在弯道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避免离心力对摩擦磨损试验结构产生影响,还可以根据离心力适配器所产生的离心力平衡力的大小,反向对运动机构以及悬吊机构之间的摩擦磨损情况进行分析。
[0035](3)本专利技术通过特定的工作步骤有序进行冷热交替的变温载流摩擦磨损试验,并且可分别对变温条件、运动形式以及接触调条件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列车形式的全过程进行充分模拟。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专利技术环形轨道以及接触线的俯视位置示意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冷凝管的位置示意图;
[0039]图4为本专利技术运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5为本专利技术悬吊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41]图中:10

试验箱;11

环形轨道;111

直线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验箱(10)、与所述试验箱(10)连接的温控机构(20)、位于所述试验箱(10)内腔底部的运动机构(30)以及位于所述试验箱(10)内腔顶部的悬吊机构(40);所述温控机构(20)包括:控制器(21)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器(21)通信连接的测温计(22)、加热器(23)和降温器(24),所述测温计(22)、所述加热器(23)以及所述降温器(24)分别延伸至所述试验箱(10)的内腔;所述运动机构(30)与所述悬吊机构(40)接触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机构(30)包括:移动车(31)、位于所述移动车(31)顶部的升降器(32)以及设置在所述升降器(32)顶面的受电弓滑块(33),所述受电弓滑块(33)与所述悬吊机构(40)接触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器(32)包括:位于所述移动车(31)顶面的升降滑座(321)、底端与所述升降滑座(321)顶面滑动配合的升降杆组(322)、位于所述升降杆组(322)顶端的升降滑台(323)以及位于所述升降滑座(321)和升降滑台(323)之间的升降泵(324),所述升降杆组(322)呈X型,并且中点处铰接,所述升降滑台(323)的顶面与所述受电弓滑块(33)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滑台(323)的顶面设有夹持件(34),所述夹持件(34)与所述受电弓滑块(33)两侧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变温环境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机构(40)包括:与所述试验箱(10)内腔顶壁连接固定顶架(41)、位于所述固定顶架(41)底端的汇流排(42)以及设置在所述汇流排(42)的底端的接触线(43),所述汇流排(4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国强王青松何志江钱鹏宇王虹彭伟倪子然魏文赋杨泽锋吴广宁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