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流体动力学作用的微平板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0798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电流体动力学作用的微平板热管,主要解决现有传统被动式微型热管在高热流密度下存在蒸汽流动杂乱且分布不均、最大传热量受毛细吸力限制的问题。其包括上壳体(1)、蒸汽腔(2)、下壳体(3)及微槽道吸液芯(4),该微槽道吸液芯由沿轴向尺寸呈梯度分布的多个凸台构成,以提供热管内液体回流的毛细力;这些凸台包括沿轴向交替排布的多个立体正电极(5)和多个立体负电极(6);该正、负电极与上壳体内表面平面电极(7)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电流体驱动力,辅助热管内液体回流,并加快气液相变过程。本发明专利技术加快了热管内工质的循环,增强了热管的传热传质能力,有利于实现微热管的主动热管理,可用于电子器件的高效散热。可用于电子器件的高效散热。可用于电子器件的高效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电流体动力学作用的微平板热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散热
,特别涉及一种微平板热管,可用于电子器件的冷却。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为满足计算机、通讯领域军用及民用市场的需求,电子器件向着高效化、紧凑化、微型化的方向迅速发展。然而,随着功率密度的持续增大,电子器件由于过热而产生的故障率明显增加。据统计,军用电子器件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故障率高达20%以上。
[0003]微型平板热管作为一种气液相变装置,灵活轻便、结构紧凑,可与电子器件紧密接触,具有传热速率高、响应速度快、均温性能好的优点,深受处理器、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散热青睐。然而,传统的微型热管均采用被动冷却方式,在高热流密度下蒸汽流动杂乱、分布不均,毛细极限限制了其最大传热量,致使热管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蒸干乃至损坏,严重阻碍了微型平板热管散热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0004]采用主动强化散热技术可获得更好的传热效果,其中电流体动力学强化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源强化传热技术,利用电场力来控制流体的流动传热,具有结构简单、非机械驱动、噪声小、能耗低、控制灵敏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电流体动力学作用的微平板热管,包括上壳体(1)、蒸汽腔(2)、下壳体(3)及微槽道吸液芯(4),蒸汽腔(2)和微槽道吸液芯(4)位于上壳体(1)与下壳体(3)组成的封闭腔体中,且微槽道吸液芯(4)位于封闭腔体内部的最下方,蒸汽腔(2)位于微槽道吸液芯(4)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其内表面布置有平面电极(7);所述微槽道吸液芯(4),其由沿轴向尺寸呈梯度分布的多个凸台构成,以提供封闭腔体内液体回流的毛细力;所述多个凸台,包括多个立体正电极(5)和多个立体负电极(6),这些立体正电极(5)和立体负电极(6)沿轴向交替排布,并与平面电极(7)之间产生电流体驱动力,以辅助封闭腔体内液体回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台横向间的距离沿轴向呈从小到大梯度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立体正电极(5)和每个立体负电极(6)均采用长方体、正方体、梯形柱、圆柱和多边形柱这些几何体结构中的任意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平板热管,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沿轴向交替排列的立体正电极(5)和立体负电极(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菲田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