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062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29
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包括高温反应炉管、外转动管、内转动管与缠绕辊,其中,高温反应炉管、外转动管、内转动管内分别开设有炉管内腔、外管腔、内管腔,炉管内腔中生成有碳纳米管团聚物,高温反应炉管上远离炉管内腔的一端与外转动管的一端相连接,外转动管的另一端向远离高温反应炉管的方向延伸,外管腔的内部设置有内转动管,内转动管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前端出口与后端出口,所述内管腔中设置有一根金属丝,金属丝的前端穿经前端出口后延伸至炉管内腔中,金属丝的后端穿经后端出口后向缠绕辊的方向延伸,金属丝被内转动管所夹持,外转动管与内转动管的转动方向相逆。本设计不仅能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加捻,而且易于操作,工作效率较高。较高。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纳米管的收集技术,属于纳米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优异光学、电学、热学和力学特征的材料。在应用时,由单根碳纳米管及其管束组成的薄膜和条带等宏观结构,在部分的集成了单根碳纳米管的优异性质的同时,也可以具备诸如透明、导电、柔性等宏观特性,这使得碳纳米管薄膜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存在极大的潜力,比如:宏观碳纳米管薄膜作为超高强度、韧性材料,或高导电导热材料。同时,薄的碳纳米管薄膜因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和导电性,并且透光率可通过厚度调节等特性,使其成为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的理想材料。此外,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可以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如碳纳米管薄膜可作为透明柔性电极,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屏等。
[0003]申请公布号为CN103922313A,申请公布日为2014年7月6日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海绵态碳纳米管的收集装置及方法,其包括管式炉以及与所述管式炉相连通的收集箱,所述管式炉用于催化生成碳纳米管薄膜,所述收集箱内设有纺轴以及设置于所述纺轴上的收集装置,所述纺轴可被驱动地旋转以便将所述管式炉催化生成的碳纳米管薄膜卷绕在所述收集装置上,其中,所述收集箱内还设有与所述纺轴配合的层压装置,所述层压装置与所述纺轴的间距可调。虽然该设计能够实现批量收集,但其在应用时具备以下缺陷:该设计只能实现简单的碳纳米管收集,不能赋予新的功能,如加捻,导致增加后续处理的负担。<br/>[0004]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加捻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加捻的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包括高温反应炉管,该高温反应炉管中生成有碳纳米管团聚物,该碳纳米管团聚物包括多根杂乱的碳纳米管纤维;所述加捻收集装置还包括外转动管、内转动管与缠绕辊,所述高温反应炉管、外转动管、内转动管内各自对应的开设有炉管内腔、外管腔、内管腔,所述炉管内腔中生成有碳纳米管团聚物,高温反应炉管上远离炉管内腔的一端与外转动管的一端相连接,外转动管的另一端向远离高温反应炉管的方向延伸,外管腔的内部设置有内转动管,该内转动管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前端出口与后端出口,所述内管腔中设置有一根金属丝,该金属丝的前端
穿经前端出口后延伸至炉管内腔中,金属丝的后端穿经后端出口后向缠绕辊的方向延伸,且金属丝被内转动管所夹持;所述外转动管与内转动管的转动方向相逆。
[0007]所述高温反应炉管为石英管。
[0008]所述内转动管的转动速度大于或等于外转动管的转动速度。
[0009]所述内转动管的转动速度为外转动管的转动速度的一至十倍。
[0010]所述金属丝上延伸进炉管内腔的部位向上或向下翘起。
[0011]所述内转动管包括后管部与前遮部,所述后管部、前遮部的内部分别对应开设有后管腔、前遮腔,所述后管部的后端即为后端出口,后管部的前端与前遮部的后端相连接,前遮部的前端下延至低于后管部的底部,前遮部的底部开设有前端出口,该前端出口依次经前遮腔、后管腔后与后端出口相连通;所述金属丝上近其前端的部位与前遮部的前端相抵,金属丝上近前端出口的部位与后管部的前端开口处相抵,金属丝上位于前遮部前端、前端开口之间的部位呈弧线形结构。
[0012]所述前端出口上与前端开口上相连接的部位高于前端出口上与前遮部的前端相连接的部位,且前端出口的横剖面为上凸的弧形结构。
[0013]所述内转动管包括下压板以及内部开设有后管腔的后管部;所述后管部的后端即为后端出口,后管部的前端开口的顶部与下压板的顶端相连接,下压板的底端斜向下延伸至低于后管部的底部,下压板的底端与前端开口之间夹成有前端出口,该前端出口经后管腔后与后端出口相连通;所述后端出口的顶部设置有后压板,该后压板的底端向下延伸;所述金属丝上近其前端的部位与下压板的前端相抵,金属丝上近前端出口的部位与后管部的前端开口处相抵,金属丝上位于下压板前端、前端开口之间的部位呈弧线形结构;所述金属丝上近其后端的部位与后压板的底端相抵。
[0014]一种上述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炉管内腔中生成碳纳米管团聚物的同时,高温反应炉管、外转动管一同进行转动,内转动管的转动方向与外转动管相反,再将金属丝从后端出口穿入内管腔,然后从前端出口穿出,并伸入炉管内腔内的碳纳米管团聚物中,以与碳纳米管纤维相粘接,此时,金属丝被内转动管所夹持以一同转动,再将金属丝后拉,后拉的金属丝带动其上粘接的碳纳米管纤维一同向后运动,直至金属丝上粘接的碳纳米管纤维缠绕在缠绕辊的表面上,然后断开金属丝、碳纳米管纤维之间的连接,再由自转的缠绕辊对炉管内腔中生成的碳纳米管纤维继续进行连续收集。
[0015]所述将金属丝后拉的速度为0.2米/分钟——5米/分钟。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中,包括高温反应炉管、外转动管、内转动管,其中,高温反应炉管、外转动管一体转动,转动方向与内转动管的转动方向相反,内转动管内夹持有一根金属丝,该金属丝的前端穿经前端出口后延伸至炉管内腔中,金属丝的后端穿经后端出口后向缠绕辊的方向延伸,应用时,金属丝的前端伸入高温反应炉管内,且与碳纳米管纤维相粘接,再将金属丝后拉,以将其粘接的碳纳米管纤维一同向后拉动,此时,被加持的金属丝随同内转动管一并转动,从而使被粘接的碳纳米管纤维进行同向的转动,而高温反应炉管内的碳纳米管纤维则随高温反应炉管的转动方向进行转动,两种
转动方向相反,从而对收集的碳纳米管纤维进行加捻,实现边收集边加捻,进而获得加捻后的碳纳米管纤维,降低后续处理的难度。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加捻,工作效率较高。
[0017]2、本专利技术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中,所述内转动管的转动速度大于或等于外转动管的转动速度,应用时,该设计能够更加契合外转动管、内转动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利于加捻的顺利完成,且在加捻的同时,还不会妨碍碳纳米管纤维在横向的向后运动,尤其当内转动管的转动速度为外转动管的转动速度的一至十倍时,效果更佳。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加捻效果较佳。
[0018]3、本专利技术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中,当内转动管包括后管部与前遮部时,后管部、前遮部的内部分别对应开设有后管腔、前遮腔,其中,后管部的前端与前遮部的后端相连接,前遮部的前端下延至低于后管部的底部,前遮部的底部开设有前端出口,该前端出口依次经前遮腔、后管腔后与后端出口相连通,此时,金属丝存在两个被抵住的部位:一个是金属丝上近其前端的部位被前遮部的前端下压并抵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包括高温反应炉管(1),该高温反应炉管(1)中生成有碳纳米管团聚物(2),该碳纳米管团聚物(2)包括多根杂乱的碳纳米管纤维(2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捻收集装置还包括外转动管(3)、内转动管(4)与缠绕辊(5),所述高温反应炉管(1)、外转动管(3)、内转动管(4)内各自对应的开设有炉管内腔(11)、外管腔(31)、内管腔(41),所述炉管内腔(11)中生成有碳纳米管团聚物(2),高温反应炉管(1)上远离炉管内腔(11)的一端与外转动管(3)的一端相连接,外转动管(3)的另一端向远离高温反应炉管(1)的方向延伸,外管腔(31)的内部设置有内转动管(4),该内转动管(4)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前端出口(42)与后端出口(43),所述内管腔(41)中设置有一根金属丝(6),该金属丝(6)的前端穿经前端出口(42)后延伸至炉管内腔(11)中,金属丝(6)的后端穿经后端出口(43)后向缠绕辊(5)的方向延伸,且金属丝(6)被内转动管(4)所夹持;所述外转动管(3)与内转动管(4)的转动方向相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反应炉管(1)为石英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动管(4)的转动速度大于或等于外转动管(3)的转动速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动管(4)的转动速度为外转动管(3)的转动速度的一至十倍。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6)上延伸进炉管内腔(11)的部位向上或向下翘起。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碳纳米管加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动管(4)包括后管部(44)与前遮部(45),所述后管部(44)、前遮部(45)的内部分别对应开设有后管腔(441)、前遮腔(451),所述后管部(44)的后端即为后端出口(43),后管部(44)的前端与前遮部(45)的后端相连接,前遮部(45)的前端下延至低于后管部(44)的底部,前遮部(45)的底部开设有前端出口(42),该前端出口(42)依次经前遮腔(451)、后管腔(441)后与后端出口(43)相连通;所述金属丝(6)上近其前端的部位与前遮部(45)的前端相抵,金属丝(6)上近前端出口(42)的部位与后管部(44)的前端开口(442)处相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碳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