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单元以及带盖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0165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容器主体内的压力上升,并且容易且安全地进行开栓的盖单元。盖单元相对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安装,具备:外盖,覆盖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内盖,从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嵌入至容器主体的内侧;以及防水填密件,位于内盖的外周部,使容器主体的内侧与内盖之间密闭,防水填密件由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构成,该弹性密封部件抵接于从容器主体的内侧遍及整周地突出的伸出部,该防水填密件以与在内盖的外周部设置的环状的槽部嵌合的状态安装于内盖,在内盖的外周部设置有压力释放部,该压力释放部在容器主体内上升至规定压力时,将容器主体内的压力释放。将容器主体内的压力释放。将容器主体内的压力释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盖单元以及带盖容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盖单元以及带盖容器。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存在具备盖单元(栓体)的带盖容器,该盖单元通过被安装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的颈口部,从而封闭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另外,存在通过具有真空隔热构造的容器主体来维持保温、保冷功能的带盖容器。例如,在这样的带盖容器中,采用使用内盖及外盖来密闭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0003]具体而言,下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带盖容器具备:内盖,以从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嵌入至容器主体的内侧的状态封闭开口部;防水填密件,以安装于内盖的状态使容器主体与内盖之间密闭;以及外盖,以从外侧覆盖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的状态通过旋合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容器主体。外盖在安装于容器主体时,通过与内盖抵接,来限制内盖向上方侧的移动。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94717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841220号公报
[0006]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带盖容器中,例如在容器主体的内部放入高温的内容物时、容器主体内的内容物腐烂而产生气体时,随着由内盖及外盖密闭的容器主体内的压力上升(成为正压),成为内盖被外盖按压的状态。
[0007]此时,在容器主体与外盖之间因旋合而产生的紧固力增加,由此有时难以将外盖向取下的方向(开栓方向)旋转。另外,在取下外盖(开栓)时,容器主体内的压力被剧烈释放,因此有时会发出较大的声音,或者内盖向上方侧飞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现有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单元以及带盖容器,上述盖单元能够防止容器主体内的压力上升,并且容易且安全地进行开栓,上述带盖容器通过具备这样的盖单元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方便性。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方案。
[0010]〔1〕一种盖单元,其相对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安装,上述盖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0011]外盖,覆盖上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
[0012]内盖,从上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嵌入至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以及
[0013]防水填密件,位于上述内盖的外周部,使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与上述内盖之间密闭,
[0014]上述防水填密件由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构成,该弹性密封部件抵接于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遍及整周地突出的伸出部,上述防水填密件以与在上述内盖的外周部设置的环状的槽部嵌合的状态安装于上述内盖,
[0015]在上述内盖的外周部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在上述容器主体内上升至规定压力时,该压力释放部将上述容器主体内的压力释放。
[0016]〔2〕一种盖单元,其相对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安装,上述盖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0017]外盖,覆盖上述容器主体的外侧;
[0018]中栓,位于上述外盖的内侧的中央部,从上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嵌入至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以及
[0019]防水填密件,位于上述中栓的外周部,使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与上述中栓之间密闭,
[0020]上述防水填密件由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构成,该弹性密封部件抵接于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遍及整周地突出的伸出部,上述防水填密件以与在上述中栓的外周部设置的环状的槽部嵌合的状态安装于上述中栓,
[0021]在上述中栓的外周部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在上述容器主体内上升至规定压力时,该压力释放部将上述容器主体内的压力释放。
[0022]〔3〕一种盖单元,其相对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安装,上述盖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0023]盖主体,安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颈口部,并且设置有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连通的通液孔;和
[0024]盖体,通过旋合而相对于上述盖主体装卸自如地安装,并且对上述通液孔进行开闭,
[0025]上述盖主体具有:
[0026]内筒部,从上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嵌入至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和
[0027]防水填密件,位于上述内筒部的外周部,使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与上述内筒部之间密闭,
[0028]上述防水填密件由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构成,该弹性密封部件抵接于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遍及整周地突出的伸出部,上述防水填密件以与在上述内筒部的外周部设置的环状的槽部嵌合的状态安装于上述内筒部,
[0029]上述盖体具有:
[0030]外盖,覆盖上述盖主体的外侧;
[0031]中栓,位于上述外盖的内侧的中央部,以嵌入于上述盖主体的内侧的状态封闭上述通液孔;以及
[0032]盖填密件,位于上述中栓的外周部,使上述盖主体的内侧与上述中栓之间密闭,
[0033]上述盖填密件由与上述盖主体的内周面遍及整周地抵接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构成,并以与在上述中栓的外周部设置的环状的槽部嵌合的状态安装于上述中栓,
[0034]在上述内筒部和上述中栓中的至少一方的外周部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在上述容器主体内上升至规定压力时,该压力释放部将上述容器主体内的压力释放。
[0035]〔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盖单元,其特征在于,
[0036]上述压力释放部具有经由上述槽部而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内侧连通的凹部或切口部,
[0037]在上述弹性密封部件嵌合于上述槽部的状态下,上述弹性密封部件将上述槽部与上述凹部或切口部之间隔断,
[0038]在上述容器主体内上升至规定压力时,上述弹性密封部件弹性变形,上述槽部与上述凹部或切口部之间成为连通的状态,由此上述容器主体内的压力从上述凹部或切口部向外部释放。
[0039]〔5〕根据上述〔4〕所记载的盖单元,其特征在于,
[0040]上述凹部或切口部设置为至少将形成上述槽部的上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凹陷或者切口。
[0041]〔6〕根据上述〔4〕或〔5〕所记载的盖单元,其特征在于,
[0042]上述凹部或切口部在上述槽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设置。
[0043]〔7〕一种带盖容器,其中,具备:
[0044]上述〔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盖单元;和
[0045]供上述盖单元安装的容器主体。
[0046]〔8〕根据上述〔7〕所记载的带盖容器,其特征在于,
[0047]上述容器主体具有真空隔热构造。
[0048]如以上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盖单元以及带盖容器,上述盖单元能够防止容器主体内的压力上升,并且容易且安全地进行开栓,上述带盖容器通过具备这样的盖单元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方便性。
附图说明
[0049]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单元的带盖容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0050]图2是从下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盖单元以及容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0051]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盖单元具备的内盖的结构的侧视图。
[0052]图4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单元的带盖容器的结构的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盖单元,是相对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安装的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外盖,覆盖所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内盖,从所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嵌入至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以及防水填密件,位于所述内盖的外周部,使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与所述内盖之间密闭,所述防水填密件由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构成,所述弹性密封部件抵接于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遍及整周地突出的伸出部,所述防水填密件以与在所述内盖的外周部设置的环状的槽部嵌合的状态安装于所述内盖,在所述内盖的外周部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当所述容器主体内上升至规定压力时,所述压力释放部将所述容器主体内的压力释放。2.一种盖单元,是相对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安装的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外盖,覆盖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中栓,位于所述外盖的内侧的中央部,从所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嵌入至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以及防水填密件,位于所述中栓的外周部,使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与所述中栓之间密闭,所述防水填密件由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构成,所述弹性密封部件抵接于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遍及整周地突出的伸出部,所述防水填密件以与在所述中栓的外周部设置的环状的槽部嵌合的状态安装于所述中栓,在所述中栓的外周部设置有压力释放部,当所述容器主体内上升至规定压力时,所述压力释放部将所述容器主体内的压力释放。3.一种盖单元,是相对于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安装的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盖主体,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的颈口部,并且设置有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连通的通液孔;和盖体,通过旋合而相对于所述盖主体装卸自如地安装,并且对所述通液孔进行开闭,所述盖主体具有:内筒部,从所述容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嵌入至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和防水填密件,位于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部,使所述容器主体的内侧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板垣雄志松山真
申请(专利权)人:膳魔师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