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前补能开发方式下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开发
,尤其涉及一种超前补能开发方式下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0003]致密油藏资源量大,分布范围广,是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为典型代表的低压型致密油是我国致密油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致密油储层本身物性差,需要水平井体积压裂实现效益开发。低压型致密油在低孔低渗之外还具有孔隙压力低的特征,通过地层压力系数为0.7~0.9,地层能量严重不足,对油井开发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0004]针对低压型致密油的开发,近年来出现了超前注水补能的新型开发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储层孔隙压力低的问题。超前注水补能与水力压裂具有本质区别,一方面水力压裂的过程非常快,施工排量大,几个小时就完成施工,压力主要集中在裂缝附近,在储层中的延伸范围有限,而超前补能则是一个缓慢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前补能开发方式下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致密储层和进行超前注水补能的水平井的基本参数,基本参数包括水平井的实际生产时间t;根据基本参数确定注入流体的有效渗流距离r和超前补能区域的面积V,根据超前补能区域的面积V和基本参数确定超前补能区域的平均地层压力p
e
;根据平均地层压力p
e
和基本参数,确定在水力压裂开始前,超前补能区域在补能之后储层的初始孔隙度和初始渗透率k
ie1
;根据有效渗流距离r、平均地层压力p
e
、初始孔隙度初始渗透率k
ie1
和基本参数,确定水平井生产第一阶段的阶段时间t1,其中第一阶段是补能区域内渗流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整个压裂影响区域内渗流的阶段,第一阶段结束后进入第二阶段;根据实际生产时间t、有效渗流距离r、平均地层压力p
e
、初始储层孔隙度初始渗透率k
ie1
和基本参数,构建超前补能区域内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产能第一模型;根据实际生产时间t、平均地层压力p
e
和基本参数,构建整个压裂影响区域内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产能第二模型;当t≤t1时,利用第一模型预测水平井的产能;当t>t1时,利用第二模型预测水平井的产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本参数还包括储层的原始地层压力p
i
、启动压力梯度G、有效厚度h、原油的体积压缩系数C0、地层水的体积压缩系数C
w
、岩石的体积压缩系数C
f
、原始含水饱和度S
wc
、原始储层孔隙度φ、水平井的井下注水压力p
iw
、第一个射孔点到最后一个射孔点之间的距离L、注入水的体积系数B
w
、总注水量W
p
、原始储层孔隙度的应力敏感系数υ、原始储层基质渗透率k
i
、原始储层基质渗透率k
i
的应力敏感系数γ、人工裂缝的宽度w
f
、裂缝渗透率k
fe1
、人工裂缝的数量n、人工裂缝渗透率变异系数γ
f
、原油粘度μ、井底生产压力p
w
、压裂缝的缝间距l和人工裂缝的半长x
f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基本参数确定有效渗流距离r和超前补能区域的面积V,根据超前补能区域的面积V和基本参数确定超前补能区域的平均地层压力p
e
,包括:根据井下注水压力p
iw
、原始地层压力p
i
、启动压力梯度G,确定在井下注水压力p
iw
下,储层基质由于启动压力梯度G造成的注入流体的有效渗流距离r;根据有效厚度h、有效渗流距离r、第一个射孔点到最后一个射孔点之间的距离L,确定超前补能区域的面积V;根据原始地层压力p
i
、总注水量W
p
、注入水的体积系数B
w
、原始储层孔隙度φ、原始含水饱和度S
wc
、原油的体积压缩系数C0、地层水的体积压缩系数C
w
、岩石的体积压缩系数C
f
和超前补能区域的面积V,确定超前补能区域范围内的平均地层压力p
e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平均地层压力p
e
和基本参数,确定在水力压裂开始前,超前补能范围在补能之后储层的初始孔隙度和初始渗透率k
ie1
,包括:根据原始储层孔隙度原始储层孔隙度的应力敏感系数υ、原始地层压力p
i
和平均地层压力p
e
,确定初始孔隙度
根据原始储层基质渗透率k
i
、原始储层基质渗透率k
i
的应力敏感系数γ、原始地层压力p
i
和平均地层压力p
e
,确定初始渗透率k
ie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平均地层压力p
e
、初始孔隙度初始渗透率k
ie1
和基本参数,确定水平井生产第一阶段的阶段时间t1,包括:根据原油的体积压缩系数C0、地层水的体积压缩系数C
w
、岩石的体积压缩系数C
f
、原始含水饱和度S
wc
,计算储层综合压缩系数C
t
;根据初始渗透率k
ie1
、原始储层基质渗透率k
i
的应力敏感系数γ、井底生产压力p
w
和平均地层压力p
e
,确定补能区域内在第一阶段的基质渗透率k
i1
;根据裂缝渗透率k
fe1
、人工裂缝渗透率变异系数γ
f
、井底生产压力p
w
和平均地层压力p
e
,确定补能区域内在第一生产阶段的人工裂缝渗透率k
f1
;根据储层综合压缩系数C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峰,白喜俊,邹存友,李峰峰,董家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