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991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包括:壳体,内部形成彼此分隔的给气进风空间、排气进风空间、给气出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其中给气进风空间与排气出风空间之间设置有第一延伸壁;以及热交换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并且给气进风空间和给气出风空间通过热交换单元彼此连通以形成给气风路,并且排气进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通过热交换单元彼此连通以形成排气风路,其中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在经过热交换单元时进行热交换,在第一延伸壁上设有连通给气进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的循环风口,其中循环风口可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该热交换装置能够实现室内空气循环又能确保热交换效。置能够实现室内空气循环又能确保热交换效。置能够实现室内空气循环又能确保热交换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4236056B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器1,如图1 所示,该全热交换器1包括两侧均分别开设有一进风口11和一出风口 12的壳体13,两个出风口12的内侧均分别设有一风机14,壳体13 内的两个进风口11与两个风机14之间定为设有一全热交换芯体15,该全热交换芯体15内形成有相互独立且能够供气流彼此相交的两个热交换通道,且两个热交换通道的两端均分别与一进风口11和一出风口 12连通。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全热交换器1只形成有分别连通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的室外新风通道和室内排风通道,因而无法实现室内空气内循环。当现有技术的全热交换器1通过缩小热交换芯体15的体积而为了腾出位置设置室内循环风口时,就会降低热交换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既能够实现室内空气循环又能确保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内部形成彼此分隔的给气进风空间、排气进风空间、给气出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其中给气进风空间与排气出风空间之间设置有第一延伸壁;以及热交换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并且给气进风空间和给气出风空间通过热交换单元彼此连通以形成给气风路,并且排气进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通过热交换单元彼此连通以形成排气风路,其中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在经过热交换单元时进行热交换,在第一延伸壁上设有连通给气进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的循环风口,其中循环风口可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上还设置有:给气进风口,使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内并且连通给气进风空间;给气出风口,使进入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并且连通给气出风空间;给气用风机,设置在给气出风空间内,并且引导空气从给气进风口进入壳体并吹向给气出风口;排气进风口,使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内并且连通排气进风空间;排气出风口,使进入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一空间吹出并且连通排气出风空间;以及排气用风机,与给气用风机横向并列地设置在排气出风空间内,并且引导空气从排气进风口进入壳体并吹向排气出风口。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单元包括:给气用吸气口,与给气进风空间连通;给气用排气口,与给气用吸气口相对向设置,并且与给气出风空间连通;排气用吸气口,与排气进风空间连通;排气用排气口,与排气用吸气口相对向设置,并与排气出风空间连通;第一侧棱,由给气用吸气口所在平面与排气用排气口所在平面相交形成;以及第二侧棱,由给气用
排气口所在平面与排气用吸气口所在平面相交形成;第一侧面,与给气用排气口所在平面和排气用排气口所在平面相邻接;以及第二侧面,与给气用吸气口所在平面和排气用吸气口所在平面相邻接。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向设置的第二侧壁、设置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并且彼此相对向设置的前壁和后壁,其中从第一侧棱延伸到第一侧壁形成第一延伸壁;从第二侧棱延伸到第二侧壁形成分隔排气进风空间和给气出风空间的第二延伸壁;以及从第一侧面延伸到后壁形成分隔排气出风空间和给气出风空间的第三延伸壁。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棱与第一侧壁的距离大于第二侧棱与第二侧壁的距离。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贯穿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中心的热交换中线偏置于第三延伸壁,且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给气用风机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给气用风机的马达的一侧与排气用风机的马达的一侧相背向设置。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给气用风机的马达一侧面向热交换单元一侧设置。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还包括:循环风路,通过打开循环风口并且关闭给气进风口和排气出风口而形成,其中空气从排气进风口通过循环风口吹向给气出风口,以及循环引导部,设置在循环风口的下游侧,并且引导空气从循环风口吹向热交换单元的给气用吸气口。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循环引导部包括:循环引导侧面,从第一延伸壁向给气进风空间侧并向热交换单元的给气用吸气口侧延伸;循环引导顶面,从循环引导侧面的上部边缘向第一延伸壁延伸;以及循环引导底面,从循环引导侧面的下部边缘向第一延伸壁延伸,其中,循环引导顶面、循环引导侧面与循环引导底面形成与给气用吸气口相对向的循环引导出风口。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循环引导顶面包括从第一延伸壁向壳体的前壁侧并向壳体的下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还包括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循环风口的开关帘。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循环风口的上游侧将循环风口和排气出风口选择性地切换至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的风路切换单元,风路切换单元包括:风路切换电机;以及切换部,通过旋转将循环风口和排气出风口选择性地切换至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0019]在一个实施例中,切换部包括:转轴;以及风路切换板,包括靠近转轴一侧的第一板块和远离转轴一侧的第二板块并且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形成V字形。
[0020]在一个实施例中,给气用风机和排气用风机设置在壳体的下部。
[0021]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还包括控制给气用风机和/或排气用风机的控制电路板以及收纳控制电路板的电路板收纳单元,其中,电路板收纳单元设置在排气进风空间的下部。
[0022]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单元包括第一热交换素子和纵向叠放在第一热交换素子上的第二热交换素子。
[0023](三)有益效果
[0024]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在分隔给气进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的第一延伸壁上设置可选择性打开或关闭的循环风口,由此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选择性打开或关闭循环风口实现从排气进风口到循环风口再到给气出风口的内部循环风路,可以在不改变热交换装置的尺寸大小的前提下,实现内部循环的作用,从而能够在确保热交换效率的同时实现室内空气循环。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现有技术的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图2的横向截面图;
[0028]图4是图2的纵向截面图,其中使用设置在第二侧面上的排气进风口和给气出风口;
[0029]图5是图2中局部结构及其放大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内排气风路、给气风路和循环风路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局部结构。
[0032]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3]<现有技术>
[0034]1:全热交换器;11进风口;12:出风口;13:壳体;14:风机; 15:全热交换芯体。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内部形成彼此分隔的给气进风空间、排气进风空间、给气出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其中所述给气进风空间与所述排气出风空间之间设置有第一延伸壁;以及热交换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给气进风空间和所述给气出风空间通过所述热交换单元彼此连通以形成给气风路,并且所述排气进风空间和所述排气出风空间通过所述热交换单元彼此连通以形成排气风路,其中所述给气风路和所述排气风路在经过所述热交换单元时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延伸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给气进风空间和所述排气出风空间的循环风口,其中所述循环风口可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给气进风口,使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并且连通所述给气进风空间;给气出风口,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并且连通所述给气出风空间;给气用风机,设置在所述给气出风空间内,并且引导空气从所述给气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并吹向所述给气出风口;排气进风口,使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并且连通所述排气进风空间;排气出风口,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一空间吹出并且连通所述排气出风空间;以及排气用风机,与所述给气用风机横向并列地设置在所述排气出风空间内,并且引导空气从所述排气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并吹向所述排气出风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单元包括:给气用吸气口,与所述给气进风空间连通;给气用排气口,与所述给气用吸气口相对向设置,并且与所述给气出风空间连通;排气用吸气口,与所述排气进风空间连通;排气用排气口,与所述排气用吸气口相对向设置,并与所述排气出风空间连通;第一侧棱,由所述给气用吸气口所在平面与所述排气用排气口所在平面相交形成;以及第二侧棱,由所述给气用排气口所在平面与所述排气用吸气口所在平面相交形成;第一侧面,与所述给气用排气口所在平面和所述排气用排气口所在平面相邻接;以及第二侧面,与所述给气用吸气口所在平面和所述排气用吸气口所在平面相邻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向设置的第二侧壁、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并且彼此相对向设置的前壁和后壁,其中从所述第一侧棱延伸到所述第一侧壁形成所述第一延伸壁;从所述第二侧棱延伸到所述第二侧壁形成分隔所述排气进风空间和所述给气出风空间的第二延伸壁;以及从所述第一侧面延伸到所述后壁形成分隔所述排气出风空间和所述给气出风空间的
第三延伸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棱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侧棱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钧杨镇泓关仕延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