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6715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其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热交换芯体和控制单元,壳体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室内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新风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新风系统处于第一工作模式,以使室内出风口的风经热交换芯体后,一部分风通过室外出风口排至室外,另一部分风与室外进风口的风混合后经过热交换芯体,然后通过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室内风流经热交换芯体之后,一部分风与室外进风口引入的新风混合,能够提高新风的温度,且混合后的风再次经过热交换芯体,能够提高热交换芯体的热交换效率,减少热量损失,防止凝露,同时将热交换芯体内的湿度和热量吹进室内,提高室内舒适性。提高室内舒适性。提高室内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带有全热交换功能的新风机,全热交换功能的实现是依靠新风机内部的全热交换芯体。全热交换芯体的好坏决定了新风机的交换效率和使用寿命,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在新风机的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就会产生凝露和较为严重的结霜现象,阻止全热交换芯体进行全热交换,影响新风机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新风系统,用于缓解凝露问题。
[0004]在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热交换芯体和控制单元,所述壳体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室内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所述新风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
[0005]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内出风口的风经所述热交换芯体后,一部分风通过所述室外出风口排至室外,另一部分风与所述室外进风口的风混合后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然后通过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和第四腔,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内出风口的风先进入所述第四腔,然后经所述热交换芯体后进入第二腔,继而一部分风通过所述室外出风口排至室外,另一部分风进入所述第一腔,与通过所述室外进风口进入第一腔的风混合,然后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进入第三腔,最后从所述第三腔通过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阀和第二阀中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一阀设于所述室外进风口,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室外进风口的开度;所述第二阀设于所述室外出风口,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室外出风口的开度。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三阀,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邻接,所述第三阀设于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的连接处,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之间的通断。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系统还具有第二工作模式,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外进风口的风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后,通过所述室外出风口排至室外。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外进风口的风先进入所述第一腔,后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进入所述第三腔,然后通过所述第三腔进入所述第二腔,最后从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室外出风口排至室外。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四阀,所述第四阀设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
述第四阀被配置为在打开状态下,使所述第三腔与室内连通,在关闭状态下,使所述第三腔与室内的连通断开,所述第四阀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处于关闭状态。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五阀,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三腔邻接,所述第五阀设于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三腔的连接处,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二腔之间的通断。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系统还具有第三工作模式,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内出风口的风经所述热交换芯体后通过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和第四腔,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0015]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一状态,以使所述室内出风口的风进入所述第四腔,从所述第四腔进入所述第一腔,从所述第一腔经所述热交换芯体后进入所述第三腔,最后从所述第三腔通过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
[0016]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三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二状态,以使所述室内出风口的风进入所述第四腔,从所述第四腔经所述热交换芯体后进入所述第二腔,从所述第二腔进入所述第三腔,最后从所述第三腔通过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阀和第二阀,所述第一阀设于所述室外进风口,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室外进风口的开度;所述第二阀设于所述室外出风口,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室外出风口的开度;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关闭。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五阀和第六阀,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三腔邻接,所述第五阀设于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三腔的连接处,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二腔之间的通断;所述第四腔与所述第一腔邻接,所述第六阀设于所述第四腔与所述第一腔的连接处,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第四腔与所述第一腔之间的通断。
[0019]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风通过室内出风口引出,流经热交换芯体之后,一部分风与室外进风口引入的新风混合,能够提高新风的温度,且混合后的风再次经过热交换芯体,热交换芯体被二次利用,能够提高热交换芯体的热交换效率,减少热量损失,防止凝露,同时将热交换芯体内的湿度和热量吹进室内,间接增加室内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室内升温和增加湿度,提高室内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一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4]图3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0025]图4a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三工作模式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0026]图4b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三工作模式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0027]图5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选择工作模式的流程示意图;
[0028]图6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简易框图。
[0029]附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0030]1‑
热交换芯体;
[0031]21

室外进风口;22

室内进风口;
[0032]31

室内出风口;32

室外出风口;
[0033]41

第一腔;42

第二腔;43

第三腔;44

第四腔;
[0034]51

第一阀;52

第二阀;53

第三阀;54

第四阀;55

第五阀;56

第六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内设有热交换芯体(1)和控制单元(200),所述壳体(100)上设有室外进风口(21)、室内进风口(22)、室内出风口(31)和室外出风口(32);所述新风系统具有第一工作模式;所述控制单元(200)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内出风口(31)的风经所述热交换芯体(1)后,一部分风通过所述室外出风口(32)排至室外,另一部分风与所述室外进风口(21)的风混合后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1),然后通过所述室内进风口(22)进入室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内形成有第一腔(41)、第二腔(42)、第三腔(43)和第四腔(44),所述控制单元(200)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内出风口(31)的风先进入所述第四腔(44),然后经所述热交换芯体(1)后进入第二腔(42),继而一部分风通过所述室外出风口(32)排至室外,另一部分风进入所述第一腔(41),与通过所述室外进风口(21)进入第一腔(41)的风混合,然后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1)进入第三腔(43),最后从所述第三腔(43)通过所述室内进风口(22)进入室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200)包括第一阀(51)和第二阀(52)中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一阀(51)设于所述室外进风口(21),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室外进风口(21)的开度;所述第二阀(52)设于所述室外出风口(32),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室外出风口(32)的开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200)还包括第三阀(53),所述第一腔(41)与所述第二腔(42)邻接,所述第三阀(53)设于所述第一腔(41)与所述第二腔(42)的连接处,且被配置为调节所述第一腔(41)与所述第二腔(42)之间的通断。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具有第二工作模式,所述控制单元(200)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外进风口(21)的风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1)后,通过所述室外出风口(32)排至室外。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内形成有第一腔(41)、第二腔(42)和第三腔(43),所述控制单元(200)被配置为使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以使所述室外进风口(21)的风先进入所述第一腔(41),后经过所述热交换芯体(1)进入所述第三腔(43),然后通过所述第三腔(43)进入所述第二腔(42),最后从所述第二腔(42)通过所述室外出风口(32)排至室外。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200)包括第四阀(54),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峻城詹朝永杨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