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9334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5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包括底板、沿底板的周向可拆卸地竖直设置在底板上的侧板组件及可拆卸设置在侧板组件上的顶板,底板、侧板组件和顶板共同围设成一容纳腔,容纳腔的上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顶板的两侧,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用于浆料的灌浆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模具,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一个作为浆料的灌浆入口、另一个作为排气口,易灌浆,且灌注成型后获得的试件的承压面更加贴近于实际工程的灌浆料承压面,解决标准模具制作试块的强度结果与灌浆料工程实际强度之间的差异问题,更加准确地获得灌浆料在工程应用中的真实服役强度,能够准确反映灌浆料的承载能力。的承载能力。的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灌浆料强度标准试验,一般采用40mm
×
40mm
×
160mm或100mm
×
100mm
×
100mm的标准模具成型试件,强度测试时,上表面由于存在诸多表面缺陷如凹凸不平等,通常不作为测试面,而是采用试件的侧面作为上下承压面进行强度测试,然而例如二次灌浆的应用中灌浆料的实际承压面为浇注的上表面。同时,由于消泡作用,灌浆料与顶部接触面可能出现多个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气泡,硬化后形成孔洞,降低承压面的有效接触面积,使得标准试验结果与实际强度存在一定差异。
[0003]ASTM
‑ꢀ
C1339

02标准中提出了灌浆料的有效承压面积概念及其对比方法及相关模具,但该模具操作繁琐、工作效率低,同时,目前国内关于灌浆料有效承压强度测试的模具鲜少见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模具制作试块的强度结果与灌浆料实际强度之间的差异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包括底板、沿所述底板的周向可拆卸地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侧板组件及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侧板组件上的顶板,所述底板、侧板组件和顶板共同围设成一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上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所述顶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用于浆料的灌浆入口。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面,所述侧板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第一方向相对二侧的第一侧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第二方向相对二侧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为水平延伸方向且相互垂直,二侧所述第一侧板包括分别可拆卸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板本体及由所述第一侧板本体的上端部向上延伸且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二侧所述第二侧板包括分别可拆卸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二侧板本体及由所述第二侧板本体的上端部向上且向外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所述顶板可拆卸地设置在二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且分别与二侧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离,以形成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0008]在一些优选且具体实施方式中,二侧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面对应二侧所述第二侧板的位置分别设置凹槽,且所述凹槽分别由所述第一侧板本体延伸至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二侧所述第二侧板的侧部分别插设在对应所述凹槽内。
[0009]在一些优选且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二侧上设有第一连接片,二侧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位置设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可拆卸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片、底板一体成型设置,或所述第一连接片焊接或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第二连接片一体成型设置,或所述第二连接片焊接或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上。
[0011]在一些优选且具体实施方式中,二侧所述第一侧板的两侧部分别设有第三连接片,二侧所述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对应所述第三连接片的位置设有第四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可拆卸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片、第一侧板一体成型设置,或所述第三连接片焊接或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四连接片、第二侧板一体成型设置,或所述第四连接片焊接或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0013]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二侧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分别设有第五连接片,所述第五连接片上开设通孔,二侧所述通孔内插设用于将所述顶板压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压杆。
[0014]进一步地,所述压杆的两端部设有外螺纹,且所述两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将所述压杆与第五连接片相对固定的螺母。
[0015]在一些优选且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顶板位于所述底板的正上方,二侧所述第一侧板本体、二侧所述第二侧板本体共同围设成一矩形腔,所述顶板的位于容纳腔内的面积大小与所述矩形腔的横截面积大小一致。
[001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7]本技术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一个作为浆料的灌浆入口、另一个作为排气口,易灌浆,且灌注后,位于顶板正下方的气泡上升至与顶板接触后破裂,获得试件的上表面作为承压面更加贴近于实际工程的灌浆料受力状态,解决标准模具制作试块的强度结果与灌浆料工程实际强度之间的差异问题,更加准确地获得灌浆料在工程应用中的真实服役强度,降低试验结果与实际工程误差,从而能够准确反映灌浆料的承载能力。
[0018]本技术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的底板、侧板组件和顶板之间相互可拆卸连接,便于试块的脱模。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的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的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底板;2、第一侧板;2a、第一侧板本体;2b、第一延伸部;3、第二侧板;3a、第二侧板本体;3b、第二延伸部;4、顶板;5、凹槽;6、螺栓;7、螺母;8、第一连接片;9、第二连接片;10、第三连接片;11、第四连接片;12、第五连接片;13、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5]如图1~4所示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包括底板1、沿底板1的周向可拆卸地竖直设置在底板1上的侧板组件及可拆卸地设置在侧板组件上的顶板4,底板1、侧板组件和顶板4共同围设成一容纳腔,容纳腔的上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顶板4的两侧,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用于浆料的灌浆入口、另一个作为排气口和出浆口。
[0026]侧板组件含有4块侧板,沿底板1的四周围设,具体包括分别设置在底板1的前后方向相对二侧的第一侧板2及分别设置在底板1的左右方向相对二侧的第二侧板3,二侧第一侧板2包括分别可拆卸竖直设置在底板1上的第一侧板本体2a及由第一侧板本体2a的上端部向上延伸且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2b,二侧第二侧板3包括分别可拆卸地竖直设置在底板1上的第二侧板本体3a及由第二侧板本体3a的上端部向上且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3b,顶板4可拆卸地设置在二侧第一延伸部2a上且分别与二侧第二延伸部3b分离,以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二侧第一侧板本体2a、二侧第二侧板本体2b共同围设成一矩形腔。
[0027]本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沿所述底板的周向可拆卸地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侧板组件及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侧板组件上的顶板,所述底板、侧板组件和顶板共同围设成一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上端部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所述顶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中的一个用于浆料的灌浆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第一方向相对二侧的第一侧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第二方向相对二侧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为水平延伸方向且相互垂直,二侧所述第一侧板包括分别可拆卸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侧板本体及由所述第一侧板本体的上端部向上延伸且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二侧所述第二侧板包括分别可拆卸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二侧板本体及由所述第二侧板本体的上端部向上且向外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所述顶板可拆卸地设置在二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且分别与二侧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离,以形成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其特征在于:二侧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面对应二侧所述第二侧板的位置分别设置凹槽,且所述凹槽分别由所述第一侧板本体延伸至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二侧所述第二侧板的侧部分别插设在对应所述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浆料有效承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二侧上设有第一连接片,二侧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位置设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涛俞锋许志杨韩玉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