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碳刷座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798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马达碳刷座组,是包含有一固定架及一碳刷座,其中,该固定架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具有一第一顶面;二第二容置部,是分别位于该第一容置部的二侧方,且各具有一第二顶面;二区隔部,是分别位于该第一顶面及该二第二顶面间,且相对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二顶面呈凸出状;一碳刷座,是固设于该固定架的第一容置部上,其具有一贯通其两相对端部的容置孔,用以容置一碳刷。(*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电机零件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马达碳刷座组
技术介绍
一般的电机碳刷是容置于一设置在电机壳体上的碳刷座中,以保持该碳刷与该电机转子间于接触的状态。由于碳刷与电机转子间常会因电机转子的转动而产生高热,因此一般的碳刷座皆采用耐热性较佳的金属材质所制成,以避免发生被烧熔的事情。该碳刷座与该电机的壳体间是借由一具绝缘性的固定架固定在电机的壳体上,以免碳刷所导通的电流传导致电机壳体上。目前,上述的固定架是以相同于印刷电路板所使用的树脂基板制成,不仅制造成本过高(由积层制法所制成),其强度及耐热性亦属不佳。再者,由于此种固定架上必须钻设有至少四个贯孔,以分别作为螺丝锁设该碳刷座于其上、以及将其锁设于电机壳体上之用,此举容易因钻孔位置的误差而导致该碳刷座与该电机壳体间的定位不准确,使得置于该碳刷座中的碳刷与电机转子间有接触不良情形。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由于上述固定架1是呈平板状,即其顶、底面皆为平整的状态,因此碳刷2受转动的电机转子3磨耗所产生的石墨粉末4容易积存于该固定架1上,长久下来累积愈多的石墨粉末将分布于电机壳体5与该碳刷座6间,而形成电性导通的介质,而使电机产生漏电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提供一种马达碳刷座组,是能有效防止碳粉积存和因而所造成的漏电。本技术的另一目的乃在提供一种马达碳刷座组,其制造成本低廉且强度及耐热性较佳。本技术的又一目的乃在提供一种马达碳刷座组,是能使得碳刷与电机转子间的接触位置正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一种马达碳刷座组,其包含有一固定架,其具有一顶部及一底部;其中,该顶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具有一第一顶面;二第二容置部,是分别位于该第一容置部的二侧方,且各具有一第二顶面、及一贯通该第二顶面及该固定架底部的贯通孔;二区隔部,是分别位于该第一顶面及该二第二顶面间,且相对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二顶面呈凸出状;一碳刷座,是固设于该固定架的第一容置部上,其具有一贯通其两相对端部的容置孔,用以容置一碳刷。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实现了能有效防止碳粉积存和因而所造成的漏电,其制造成本低廉且强度及耐热性较佳,能使得碳刷与电机转子间的接触位置正確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马达碳刷座组使用状态时的一侧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现有马达碳刷座组使用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5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上视图; 图6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6所示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9是图6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上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兹列举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說明于后请参阅图3,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马达碳刷座组100,其主要包含有一固定架10及一碳刷座20;其中该固定架10,为一概呈弯月形的板体,是由高耐热及高硬度的绝缘塑膠材料所一体射出成形制成。该固定架10具有一顶部11及一相背于该顶部11的底部12,且该顶部11上形成有一顶面111,该底部12上则形成有一底面121;该顶部11具有一第一容置部112、二第二容置部113及二区隔部114。该第一容置部112是位于该固定架10的中段位置处,而该二第二容置部113则是分别位于该第一容置部112的二侧上,使该顶面111相对应于该第一容置部112及该二第二容置部113的位置处,分别形成一第一顶面115及二第二顶面116,并于该二第二顶面上116分别形成出一贯通该第二顶面116及该底部12底面121的贯通孔13,而该第一顶面115邻近于两侧处则分别形成有一贯通该第一顶面115及该底部12底面的穿孔14。该固定架10的两相对长侧边上则分别具有一内侧端缘15及一外侧端缘16,该内侧端缘15是位于曲率半径较大的一长侧边上,而该外侧端缘16则位于曲率半径较小的另一长侧边上,使该内侧端缘15的长度大于该外侧端缘16的长度。该二区隔部114是分别为位在该第一顶面115及该第二顶面116间所形成凸出状的隔板,且该各区隔部114是分别自该内侧端缘15的两端沿该内侧端缘15向内延伸一预定距离后转向该外侧端缘16延伸并到达该外侧端缘16上,而加以完全区隔该第一顶面115及该二第二顶面116。该碳刷座20,具有一连接部21及一形成于该连接部21上中段位置的定位部22。该定位部22两侧的连接部21上分别形成有一贯通的穿设孔211,该定位部22上则形成有一贯通其两相对端的容置孔221。上述即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马达碳刷座组100的各部构件,接着再将其组装方式及其使用特点介紹如下首先,如图4所示,将该碳刷座20的连接部21置位于该固定架10第一容置部112上,使该碳刷座20的连接部21与该第一顶面111貼接,且该固定架10的各穿孔14并与该碳刷座20的穿设孔211相对而连通,使能分别借由一螺丝的穿设而加以固定锁接。接着,再将已固设该碳刷座20的固定架10置位于一电机的壳体(图中未示)预定位置上,使能分别借由一螺丝穿经于该贯通孔13而将该固定架10固定锁设于该壳体上,并使该固定架10的内侧端缘15较该外侧端缘16靠近该电机的转子50,见图5。尔后,再将一碳刷40置位于该碳刷座20的容置孔221中,并使该碳刷40能被一彈簧(图中未示)所抵推而保持接触于该电机的转子50上,如图5所示。如此一来,当该碳刷40被通以电流时,该电机的转子50便能進行運转的动作一般是利用二组碳刷分别位于该转子的二侧,但为簡化图面线条,于本实施例及相关的图示中,仅以一组碳刷呈現,而碳刷40则被转子50所持续磨耗,并同时产生若干喷出的碳粉30,而此碳粉30此时则能被该二区隔部114所挡下(如图5所示),使其碳粉30仅会喷佈于该第一容置部112的第一顶面115上无法越过该区隔部114,当然不会喷佈于第二顶面116上。如此一来,该第二顶面116上与该电机壳体所连接的螺丝,便不会沾佈接触有碳粉30,其碳粉30便自然无法形成导通碳刷座20与壳体间的电性通路。另外,由于卡积于该第一顶面115上的碳粉30在卡积一高度后其高度不会高于该区隔部的高度,便会因重力而自然掉落,不会有卡积碳粉30过高的疑虑。再者,由于该固定架10乃是由高耐热及高硬度的绝缘塑膠材料所一体射出成形,因此不仅其制造成本较为低廉材料及制造方式皆低廉,且以一体成形出的贯通孔13及穿孔14位置亦较为准确,不致有造成碳刷与转子间接触不良的情形。请参阅图6至图8,是本技术所提供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马达碳刷座组200,其包含有一固定架60及一碳刷座70,其与第一较佳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主要差异在于该固定架60的第一容置部612是为一自其顶面611上所凹陷的凹槽,使其槽面成为第一顶面615,且该第一顶面615并连接其内侧端缘65及外侧端缘66;该固定架60的二第二容置部613则是分别为自该第一容置部612二侧的该顶面611所凹陷的圆形凹槽,使其槽面成为该二第二顶面616;如此一来,该第一容置部612两侧所形成的垂直凸出面便自然分别形成为其区隔部614。虽然本实施例的固定架60与前述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碳刷座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固定架,其具有一顶部及一底部;其中,该顶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具有一第一顶面;二第二容置部,是分别位于该第一容置部的二侧方,且各具有一第二顶面、及一贯通该第二顶面及该固定架底部的贯通孔;二区隔部,是分别位于该第一顶面及该二第二顶面间,且相对于该第一顶面及该第二顶面呈凸出状;    一碳刷座,是固设于该固定架的第一容置部上,其具有一贯通其两相对端部的容置孔,用以容置一碳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克先游孟萩
申请(专利权)人:隆环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