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7215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供电模块的5V供电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供电端的1.8V供电端与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3V供电端与单片机U3的VCC供电端电性连接,单片机U3的控制端分别与充电模块的供电控制端电性连接,单片机U3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供电指示模块电性连接,通过供电模块分别对电压转换模块和充电模块进行提供1.8V和5V电源,且采用价格低廉的LED灯珠,能够对充电电路中的电池是否充满进行显示处理,并通过充电模块中的MOS管和单片机对电池的供电进行控制,使得电池未充满和充满时,能够自动开启和关断供电端,从而能够使电池能够增加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电路
,具体为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充电电路中有通过一个单片机对多个电池进行供电处理,然而常见的充电电路往往成本较高,且不能够很好对多个电池充电情况进行自动关断和提示使用者对应电池是否充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的5V供电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供电端的1.8V供电端与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3V供电端与单片机U3的VCC供电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控制端分别与充电模块的供电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供电指示模块电性连接。
[0005]优选的,所述供电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4,所述控制芯片U4的BST引脚与电容C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4的SW引脚以及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7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共接且为1.8V供电端,所述电容C11的、电容C12、电容C1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3、电容C18以及电阻R15的一端共接且为电源供电端BAT

,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阻R14的另一端均与控制芯片U4的FB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13和电容C18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4的IN引脚、EN引脚共接且为5V供电端,所述控制芯片U4的GND引脚为接地设置。
[0006]优选的,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5,所述控制芯片U5的IN引脚与5V供电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5的IN引脚与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5的OUT引脚分别与电容C16、电容C15的一端以及单片机U3的VCC引脚共接,且为单片机U3提供3V电源,所述电容C15、电容C14的另一端和控制芯片U5的GND引脚均为接地设置。
[0007]优选的,所述单片机U3的GND引脚有电容C16的另一端均为接地设置,所述单片机U3的2~10号引脚分别对应与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供电指示模块的L1~L8号引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11~15号引脚分别对应与充电模块的CH1~CH5号引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供电指示模块包括LED1、LED2、LED3、LED4和LED5,所述LED1、LED2、LED3、LED4和LED5其中任意一组均包括红色指示灯和绿色指示灯。
[0009]优选的,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五组充电电路,其中一组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阻R17、电阻R16、MOS管Q3、电阻R18和BT1,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和MOS管Q3的S极与供电模块的1.8V
供电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16的一端、CH1号引脚、MOS管Q3的G极连接,所述MOS管Q3的D极与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6的另一端以及BT1的一端连接,所述BT1的另一端为接地设置。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提供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通过供电模块分别对电压转换模块和充电模块进行提供1.8V和5V电源,电压转换模块将接入的5V电源转换为单片机U3能够使用的3V电源,从而能够使单片机能够正常工作,且采用价格低廉的LED灯珠,能够对充电电路中的电池是否充满进行显示处理,以能够直接反应电池的当前状态,并通过充电模块中的MOS管和单片机对电池的供电进行控制,使得电池未充满和充满时,能够自动开启和关断供电端,从而能够使电池能够增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框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供电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电压转换模块和单片机U3电路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充电模块电路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供电指示模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供电模块的5V供电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供电端的1.8V供电端与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3V供电端与单片机U3的VCC供电端电性连接,单片机U3的控制端分别与充电模块的供电控制端电性连接,单片机U3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供电指示模块电性连接。
[0019]供电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4,控制芯片U4的BST引脚与电容C10的一端连接,电容C10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4的SW引脚以及电感L2的一端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7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共接且为1.8V供电端,电容C11的、电容C12、电容C1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3、电容C18以及电阻R15的一端共接且为电源供电端BAT

,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阻R14的另一端均与控制芯片U4的FB引脚连接,电容C13和电容C18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4的IN引脚、EN引脚共接且为5V供电端,控制芯片U4的GND引脚为接地设置,通过电源供电端BAT

接入外界电源,经过供电模块的转换能够将输入电压转换为5V电源的供电端和1.8V电源的供电端,从而能够分别对电压转换模块和充电模块提供电源。
[0020]电压转换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5,控制芯片U5的IN引脚与5V供电端电性连接,控制芯片U5的型号为ME6208,控制芯片U5的IN引脚与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控制芯片U5的OUT引
脚分别与电容C16、电容C15的一端以及单片机U3的VCC引脚共接,且为单片机U3提供3V电源,电容C15、电容C14的另一端和控制芯片U5的GND引脚均为接地设置,通过电压转换模块将从供电模块输出的5V电源转换为3V电源,以能够单片机U3的VCC引脚进行供电,从而使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单片机能够对充电模块和供电指示模块进行控制和信号输出。
[0021]单片机U3的GND引脚有电容C16的另一端均为接地设置,单片机U3的2~10号引脚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的5V供电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供电端的1.8V供电端与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3V供电端与单片机U3的VCC供电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控制端分别与充电模块的供电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供电指示模块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4,所述控制芯片U4的BST引脚与电容C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4的SW引脚以及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7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共接且为1.8V供电端,所述电容C11的、电容C12、电容C1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3、电容C18以及电阻R15的一端共接且为电源供电端BAT

,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阻R14的另一端均与控制芯片U4的FB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13和电容C18的另一端分别与控制芯片U4的IN引脚、EN引脚共接且为5V供电端,所述控制芯片U4的GND引脚为接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片机实现1充5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5,所述控制芯片U5的IN引脚与5V供电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5的IN引脚与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5的OUT引脚分别与电容C16、电容C15的一端以及单片机U3的VCC引脚共接,且为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正年徐向祥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水木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