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6886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设有两个竖直相对分布的定位组件,两个所述定位组件之间设有减震墙,所述减震墙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墙板、减震层和下墙板,所述上墙板的顶部和所述下墙板的底部均与所述框架连接,所述减震层的内部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减震层穿出与两个所述定位组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弹性件拉住两侧的定位组件,使两侧的定位组件夹紧减震墙,从而使发生平面内相对位移的减震墙被挤压回原位,实现了减震墙的自复位功能,解决了现有减震墙位移后无法自动复位的问题,提高了减震墙的稳定性。提高了减震墙的稳定性。提高了减震墙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钢筋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框架结构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且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工期,因此框架结构成为建筑工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结构体系之一。
[0003]框架结构设计中通常将填充墙处理为非结构构件,不考虑填充墙对主体结构的附加刚度和约束效应,对填充墙的结构周期进行一定折减,然而,大量试验表明,地震作用下,填充墙、梁和柱是一个共同受力体系,填充墙的损伤和倒塌将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框架结构设计应考虑填充墙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降低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附加刚度和约束效应,并防止填充墙的损坏甚至倒塌。
[0004]目前,在框架结构中通过采用减震墙替代传统的填充墙,以改善框架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减轻自身的破坏程度,然而,现有减震墙在地震中容易因震动产生位移,地震结束后也无法自行复位,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墙板受到严重损坏,影响墙板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该减震墙体结构解决了现有减震墙位移后无法自动复位的问题,能够实现减震墙的自复位功能,提高了减震墙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了减震墙受到损坏;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的施工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设有两个竖直相对分布的定位组件,两个所述定位组件之间设有减震墙,所述减震墙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墙板、减震层和下墙板,所述上墙板的顶部和所述下墙板的底部均与所述框架连接,所述减震层的内部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减震层穿出与两个所述定位组件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与所述减震层对应的位置处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减震层抵接,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减震层的一侧设有固定板,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上墙板的宽度、所述减震层的宽度、所述下墙板的宽度和所述定位板的宽度相等;
[0009]所述上墙板的长度和所述下墙板的长度相等,所述减震层的长度小于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的长度,用于在所述减震墙靠近所述定位板的两侧形成与所述支撑板相适配
的缺口,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缺口卡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层靠近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设有贯穿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层由砂浆材料制成,所述上墙板搭接在所述减震层的顶部,所述减震层的底部和所述下墙板的顶部均设有胶粘层,所述减震层通过所述胶粘层与所述下墙板层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包括两根相对设置的立柱,两根所述立柱的顶端之间水平连接有顶梁,所述上墙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梁连接;
[0013]两根所述立柱的底端之间水平连接有底梁,所述下墙板的底部与所述底梁连接;
[0014]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立柱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上墙板的顶部和所述下墙板的底部均设有固定槽,所述顶梁靠近所述上墙板的一侧和所述底梁靠近所述下墙板的一侧均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固定槽内的连接件,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顶梁上的所述连接件为T型结构,所述连接件的水平端位于所述顶梁上,所述连接件的竖直端向下伸入所述上墙板顶部的所述固定槽内;
[0017]所述底梁上的所述连接件为T型结构,所述连接件的水平端位于所述底梁上,所述连接件的竖直端向上伸入所述下墙板底部的所述固定槽内。
[0018]进一步地,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上的所述连接件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0019]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S1.将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定位组件连接,将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减震层,并对所述弹性件进行预拉处理,将经预拉处理后的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定位组件连接;
[0021]S2.将所述框架的内侧和所述下墙板的底部清理干净,将所述下墙板固定在所述框架上;
[0022]S3.将所述减震层的底部和所述下墙板的顶部清理干净,将所述减震层吊装至所述下墙板的上方,将所述减震层对准所述下墙板对准后,下放所述减震层至所述下墙板的顶部;
[0023]S4.将所述减震层的顶部和所述上墙板的底部清理干净,将所述上墙板吊装至所述减震层的上方,将所述上墙板对准所述减震层后,下方所述上墙板至所述减震层的顶部,并使所述上墙板的顶部固定在所述框架内。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减震层的内部设置弹性件,并使弹性件的两端连接定位组件,在地震结束后,通过弹性件拉住两侧的定位组件,使两侧的定位组件夹紧减震墙,从而使发生平面内相对位移的减震墙被挤压回原位,实现了减震墙的自复位功能,解决了现有减震墙位移后无法自动复位的问题,提高了减震墙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了减震墙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上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下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减震层的机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减震墙的主视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1‑
立柱、2

顶梁、3

底梁、4

上墙板、5

减震层、6

下墙板、7

定位板、8

柔性材料、9

连接件、10

胶粘层、11

固定槽、12

贯穿孔、1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设有两个竖直相对分布的定位组件,两个所述定位组件之间设有减震墙,所述减震墙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墙板、减震层和下墙板,所述上墙板的顶部和所述下墙板的底部均与所述框架连接,所述减震层的内部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减震层穿出与两个所述定位组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与所述减震层对应的位置处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减震层抵接,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减震层的一侧设有固定板,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墙板的宽度、所述减震层的宽度、所述下墙板的宽度和所述定位板的宽度相等;所述上墙板的长度和所述下墙板的长度相等,所述减震层的长度小于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的长度,用于在所述减震墙靠近所述定位板的两侧形成与所述支撑板相适配的缺口,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缺口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层靠近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设有贯穿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固定板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层由砂浆材料制成,所述上墙板搭接在所述减震层的顶部,所述减震层的底部和所述下墙板的顶部均设有胶粘层,所述减震层通过所述胶粘层与所述下墙板层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自复位减震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两根相对设置的立柱,两根所述立柱的顶端之间水平连接有顶梁,所述上墙板的顶部与所述顶梁连接;两根所述立柱的底端之间水平连接有底梁,所述下墙板的底部与所述底梁连接;所述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黄炜元周云林子健李家乐石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