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及装配式变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6859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及装配式变电站,属于输变电设备技术领域,包括预制墙体的下部设有进风窗,预制墙体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与变电站外界大气连通的通风道,进风窗与通风道连通,预制墙体的上部且朝向变电站室内的内侧设有排风口,排风口与通风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经进风窗的气流分为两路,一路气流进入变电站室内,与从变电站相对的预制墙体进入的气流形成对流,一路气流沿通风道向上流动,以使变电站内向上流动的热气流经排风口从通风道排出,通过设置的通风道,提高了气流流动的速率,从而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变电站室内通风散热的效果,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的能耗。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的能耗。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及装配式变电站


[0001]本技术属于输变电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及装配式变电站。

技术介绍

[0002]国家电网公司在变电站建设中推行“工厂化加工,标准化预制,模块化建设”理念,变电站建筑物外墙采用装配式墙板。变电站一般由高压室、变压室以及低压室组成,由于设备房间需长时间保持20

30℃,而设备散热量大,房间温度较高,变电站的通风散热问题是电器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保障。墙板通风效果不佳且需要现场作业。
[0003]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变电站均以强迫风冷为主,自然风冷为辅,例如使用空调降温。由于空调设备较为耗能,浪费能源,空调设备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氟利昂等制冷剂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环保性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能够提高变电站室内通风散热效果,降低能耗。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包括:预制墙体,所述预制墙体的下部设有进风窗,所述预制墙体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与变电站外界大气连通的通风道,所述进风窗与所述通风道连通,所述预制墙体的上部且朝向变电站室内的内侧设有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与所述通风道连通;经所述进风窗的气流分为两路,一路气流进入变电站室内,与从变电站相对的预制墙体进入的气流形成对流,一路气流沿所述通风道向上流动,以使变电站内向上流动的热气流经所述排风口从所述通风道排出。
[0006]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制墙体具有超出变电站屋顶的女儿墙,所述通风道的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女儿墙的内侧。
[0007]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风口为圆形或矩形,且所述出风口设有铁丝网。
[0008]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风道沿水平方向的横断面形状为矩形结构。
[0009]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水平方向,所述通风道的长度与所述进风窗的长度一致。
[0010]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制墙体包括内墙体、夹层墙体及外墙体,所述进风窗包括设于外墙体和所述内墙体上的进风百叶窗,所述通风道设置于所述夹层墙体上,所述排风口设置于所述内墙体上。
[0011]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墙体为防火结构,所述夹层墙体为保温结构。
[0012]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风口设有排风百叶窗。
[0013]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制墙体的下部设有多个进风窗,对应的,所述预制墙体内设有多个通风道,所述预制墙体的上部设有多个排风口。
[001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变电站,包括所述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
[0015]本技术提供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利用烟囱效应,直接在预制墙体内设置通风道,预制墙体底部设置进风窗,上部朝向变电站室内设置排风口,气流经进风窗分为两路,一路气流进入变电站室内,与从变电站相对的预制墙体进入的气流形成对流,一路气流沿通风道向上流动,以使变电站内向上流动的热气流经排风口从通风道排出。
[0016]本实施例设置的进风窗,为变电站室内热气流提供流动条件,进入变电站的冷气流与室内热量热交换后,热气流向上流动,在排风口处与通风道的气流汇合,从通风道排出,通过设置的通风道,提高了气流流动的速率,从而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变电站室内通风散热的效果,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的能耗。
[00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变电站,由于四周采用了上述的预制墙板作为外墙,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变电站室内通风散热的效果,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的能耗。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的气流流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所示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的外部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4为图1所示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的外部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中:1、进风窗;2、预制墙体;21、外墙体;22、内墙体;3、通风道; 4、排风口;5、女儿墙;51、出风口;6、变电站屋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5]如图1至图4所示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预制墙体2,所述预制墙体2的下部设有进风窗1,所述预制墙体2 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与变电站外界大气连通的通风道3,所述进风窗1与所述通风道3连通,所述预制墙体2的上部且
朝向变电站室内的内侧设有排风口4,所述排风口4与所述通风道3连通;经所述进风窗1的气流分为两路,一路气流进入变电站室内,与从变电站相对的预制墙体2进入的气流形成对流,一路气流沿所述通风道3向上流动,以使变电站内向上流动的热气流经所述排风口 4从所述通风道3排出。
[0026]本技术提供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与现有技术相比,如图1至图2所示,利用烟囱效应,直接在预制墙体2内设置通风道3,预制墙体2底部设置进风窗1,上部朝向变电站室内设置排风口4,气流经进风窗1 分为两路,一路气流进入变电站室内,与从变电站相对的预制墙体2进入的气流形成对流,一路气流沿通风道3向上流动,以使变电站内向上流动的热气流经排风口4从通风道3排出。
[0027]本实施例设置的进风窗1,为变电站室内热气流提供流动条件,进入变电站的冷气流与室内热量热交换后,热气流向上流动,在排风口4处与通风道3 的气流汇合,从通风道3排出,通过设置的通风道3,提高了气流流动的速率,从而能够提高室内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变电站室内通风散热的效果,从而可以减少空调的能耗。
[002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预制墙体2具有超出变电站屋顶的女儿墙5,所述通风道3的出风口51设置于所述女儿墙5的内侧。
[0029]本实施例利用女儿墙5将变电站的出风口51引至外界,延长了通风道3 的高度,而且,利用女儿墙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墙体(2),所述预制墙体(2)的下部设有进风窗(1),所述预制墙体(2)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与变电站外界大气连通的通风道(3),所述进风窗(1)与所述通风道(3)连通,所述预制墙体(2)的上部且朝向变电站室内的内侧设有排风口(4),所述排风口(4)与所述通风道(3)连通;经所述进风窗(1)的气流分为两路,一路气流进入变电站室内,与从变电站相对的预制墙体(2)进入的气流形成对流,一路气流沿所述通风道(3)向上流动,以使变电站内向上流动的热气流经所述排风口(4)从所述通风道(3)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墙体(2)具有超出变电站屋顶的女儿墙(5),所述通风道(3)的出风口(51)设置于所述女儿墙(5)的内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51)为圆形或矩形,且所述出风口(51)设有铁丝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烟囱效应的变电站一体化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3)沿水平方向的横断面形状为矩形结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亮张戊晨杨宏伟邢琳苏佶智王亚敏邵华李明富程楠刘钟郭计元任雨李光毅唐帅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