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井眼轨迹控制的可变径稳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6023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井眼轨迹控制的可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上芯轴、行程控制块、下芯轴(和钩座,所述本体为中空圆筒状,所述上芯轴与行程控制块、行程控制块与下芯轴均通过螺纹连接,由所述上芯轴、行程控制块和下芯轴)组成的柱状组件设于本体内且与本体同轴,所述钩座通过销钉安装于本体内,受销钉限制的钩座可相对本体转动但无法沿相对本体轴向移动,所述行程控制块和锁钩定位块间设有锁钩,所述锁钩包括旋转铰、钩杆和嵌入头,所述旋转铰通过销轴铰接于钩座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不起下钻便可通过变化下部钻具组合结构控制井眼轨迹,从而减少非生产时间并提高钻井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井眼轨迹控制的可变径稳定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井眼轨迹控制的可变径稳定器,属于机械工程或钻井工程


技术介绍

[0002]在直井钻井过程中,受地层不均质以及钻柱振动等特性影响,井眼易出现井斜,因此需要控制井斜。在定向井、大位移井或水平井钻井过程中,为实现钻达油层目标,需要增大井斜或降低井斜等相结合。为达到控制井眼轨迹的目的,钻井现场采用在钻柱中安装稳定器,结合钻头和钻杆等形成不同类型下部钻具组合来实现。
[0003]为实现井眼轨迹的增斜、降斜和稳斜,常通过结合稳定器的数量和安装位置来改变下部钻具组合。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下部钻具结构的变化往往通过将钻柱起出井眼,在更换钻具后重新下入井内,造成非生产时间长,钻井效率低。现有技术也有可变径稳定器,例如钻压式、液压式和投球式,但不同类型的可变径稳定器在结构、效率和适用性上仍存在各自问题。对此,需要设计种专用的井眼轨迹控制的可变径稳定器,使得稳定器在井下可实现多级变径且变径过程中无需起下钻即可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r/>[0004]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井眼轨迹控制的可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2)、上芯轴(4)、行程控制块(13)、下芯轴(15)和钩座(18),所述本体(2)为中空圆筒状,所述上芯轴(4)与行程控制块(13)、行程控制块(13)与下芯轴(15)均通过螺纹连接,由所述上芯轴(4)、行程控制块(13)和下芯轴(15)组成的柱状组件设于本体(2)内且与本体(2)同轴,所述钩座(18)通过销钉(8)安装于本体(2)内,受销钉(8)限制的钩座(18)可相对本体(2)转动但无法沿相对本体(2)轴向移动,所述行程控制块(13)和钩座(18)间设有锁钩(14),所述锁钩(14)包括旋转铰(14a)、钩杆(14b)和嵌入头(14c),所述旋转铰(14a)的通过销轴(16)铰接于钩座(18)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眼轨迹控制的可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芯轴(4)、行程控制块(13)和下芯轴(15)均为圆柱状且均设有中空流道用于流通钻井液,所述上芯轴(4)的上端外径大于下端外径从而形成台阶,所述本体(2)的上端设有弹簧座(7),在所述上芯轴(4)的台阶与弹簧座(7)的上端间复位弹簧(6),上芯轴(4)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设有驱动套(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眼轨迹控制的可变径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控制块(13)的一侧设有与行程块纵平面(13c),所述行程块纵平面(13c)与行程控制块(13)的轴线平行,所述行程块纵平面(13c)上设有行程控制槽(13d),所述嵌入头(14c)在行程控制槽(13d)内滑动,所述行程控制槽(13d)内设有收缩位置(13e)、一级变径位置(13f)、一级锁定位置(13g)、二级变径位置(13h),从所述收缩位置(13e)到一级变径位置(13f)、一级变径位置(13f)到一级锁定位置(13g)、一级锁定位置(13g)到二级变径位置(13h)、二级变径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历平刘宸希马天寿朱宇鹏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