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5884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其包括主体、升降装置、安装台、悬浮装置、控制装置和换气装置;升降装置、控制装置和安装台设置在主体内;悬浮装置设置在安装台的下方;换气装置设置在主体的侧表面;换气装置包括外壳和干燥剂;外壳与主体连通,干燥剂设置在外壳内;悬浮装置包括充气模块、水浸传感器和折叠气囊;控制装置分别与升降装置和充气模块电连接。通过设置悬浮装置,水浸传感器检测水的时候,启动充气模块并对设置在主体下的折叠气囊进行充气,使得主体漂浮在水上;通过外壳和干燥剂的结合,雨水无法打入,且湿润的空气变成干燥的空气进入主体内;通过设置升降装置,有效降低装置的重心的位置和方便操作人员的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监测装置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力避雷器均为氧化锌避雷器,由于其长期承受系统运行电压的作用,会有泄漏电流流过氧化锌避雷器,氧化锌阀片本质上是一种压敏电阻,当有泄漏电流流过时,氧化锌阀片就会发热,由于氧化锌阀片的非线性特性,长时间作用将使氧化锌阀片老化,甚至出现热击穿;氧化锌避雷器由于长时间运行在户外,因此环境中的水汽会进入避雷器内部而使阀片受潮,进而使流经避雷器的泄漏电流增大,长时间作用会使阀片的绝缘性能下降。当氧化锌避雷器受上述原因影响而导致绝缘性能降低时,与之并联的电力设备将失去保护,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因此有必要对氧化锌避雷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现有的避雷器监测设备通常设置在室外,但是室外环境的情况非常复杂,其中会包括下雨的情况。
[0003]设置在室外的避雷器监测设备的四周侧壁上开设有进气格栅用以通风散热,而在雨天时,雨水极易由进气格栅进入主体内;且在雨水量较大时,会发生大量的积水而导致水浸的现象,积水易从配电柜底部的缝隙渗透至配电柜内部,引发监测器设备受潮短路,监测器线圈、引线的绝缘老化而击穿烧坏等问题,影响监测器保护性能的稳定性、动作的可靠性、计量的准确性,现有的解决办法是架设较高的底座以提高避雷器监测设备的高度,但是避雷器监测设备设置过高会受风力的影响更大,在常年大风的地区中更容易倾倒,所以现有的配电柜不适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为了解决现有的避雷器监测设备不防水浸和不防雨水导致容易受潮而失效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其包括主体、升降装置、安装台、悬浮装置、控制装置和换气装置;
[0006]所述升降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安装台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且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靠近所述主体的上表面,所述安装台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悬浮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台的下方;所述换气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侧表面;
[0007]所述换气装置包括外壳和若干干燥剂;
[0008]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连通,所述干燥剂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0009]所述悬浮装置包括充气模块、水浸传感器和折叠气囊;
[0010]所述水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述折叠气囊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下表面,所述充气模块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充气模块与所述折叠气囊连通;
[0011]所述水浸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升降装置和所述充气模块电连接。
[0012]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包括:
通过充气模块、水浸传感器和折叠气囊的结合,当水浸传感器检测到水为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启动充气模块并对设置在主体下的折叠气囊进行充气,使得主体受到浮力而漂浮在水上,从而使得主体始终不被浸没;通过外壳和干燥剂的结合,使得雨水无法打入避雷器监测装置内,且湿润的空气经过干燥剂变成干燥的空气再进入主体内,从而保证主体内部保持干燥的环境,避免了监测器设备受潮短路,监测器线圈、引线的绝缘老化而击穿烧坏等问题,保障了监测器的稳定性、动作的可靠性、计量的准确性;通过设置升降装置,当使用者需要安装监测器至安装台的时候,安装台在升降装置的带动下向上运动至合适的高度,使得操作人员能在合适的高度进行工作,当避雷器监测装置正常工作时,安装台在升降装置的带动下向下运动,使得安装台高度降低,有利于降低避雷器监测装置的重心,使得避雷器监测装置不易被风吹翻。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设置为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
[0014]所述第一通管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一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管与所述第二通管相互垂直。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均为空心圆柱型结构。
[0016]进一步地,所述干燥剂设置为半圆型结构,且若干所述干燥剂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的内壁,且前一个所述干燥剂所在的连接面与后一个所述干燥剂所在的连接面对称设置。
[0017]进一步地,所述避雷器监测装置还包括风扇;
[0018]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且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
[0019]所述风扇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20]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滑轨、驱动电机和传动轴;
[0021]所述滑轨竖直设置于所述主体内,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滑轨的上方;
[0022]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滑轨内且与所述安装台连接;
[0023]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24]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模块包括充气泵、储气罐、电磁阀和通气管;
[0025]所述储气罐、所述充气泵和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充气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充气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阀的一端;所述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通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主体并伸向所述主体的下方且与所述折叠气囊连通;
[0026]所述充气泵和所述电磁阀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27]进一步地,所述折叠气囊包括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
[0028]所述第一薄膜为聚氨酯薄膜,所述第二薄膜由麻布制作而成;所述第一薄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薄膜内。
[0029]进一步地,所述避雷器监测装置还包括显示装置;
[0030]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述显示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0031]进一步地,所述避雷器监测装置还包括脚架;
[0032]所述脚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
附图说明
[0033]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0034]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的充气模块和折叠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的换气装置与风扇的剖面示意图;
[0038]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的折叠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0040]附图标记说明:
[0041]10

主体;20

升降装置;21

滑轨;22

驱动电机;30

安装台;41

水浸传感器;4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体、升降装置、安装台、悬浮装置、控制装置和换气装置;所述升降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安装台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且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靠近所述主体的上表面,所述安装台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悬浮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台的下方;所述换气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侧表面;所述换气装置包括外壳和若干干燥剂;所述外壳与所述主体连通,所述干燥剂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悬浮装置包括充气模块、水浸传感器和折叠气囊;所述水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述折叠气囊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下表面,所述充气模块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充气模块与所述折叠气囊连通;所述水浸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升降装置和所述充气模块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置为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所述第一通管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一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管与所述第二通管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均为空心圆柱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剂设置为半圆型结构,且若干所述干燥剂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的内壁,且前一个所述干燥剂所在的连接面与后一个所述干燥剂所在的连接面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避雷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监测装置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雪松陈华冬劳帮壮农正军冯海斌许义山陈敬瑞黄良泉林师严关洪亮刘彩利王亚四蔡德帅薛菲梁舒婷李泽才赵俊博燕云飞孙梦瑶李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海口电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