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454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包括底部减震基座,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之间的前侧活动安装有前直角护板,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之间的后侧活动安装有后直角护板,前直角护板和后直角护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油冷组件,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之间的背面固定安装有调节组件,右侧限位板的内部安装有灭火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有的储油长筒、油循环泵、循环管道和回油管道,储油长筒结合油循环泵嵌设在左侧限位板的顶部,结构紧凑,同时油循环泵将储油长筒内部的润滑油抽取到循环管道内部循环流动,回油管道便于润滑油回流到储油长筒的内部,相比较风冷式的散热,油冷式散热能够快速的带走电池周围的热量。散热能够快速的带走电池周围的热量。散热能够快速的带走电池周围的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固定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属于新能源电池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
[0003]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在安装的时候需要使用到固定装置,中国专利号CN202010357722.8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和固定方法,在对电池进行放置固定时,将电池本体固定于两个弧形定位板、第三连接板以及两个定位杆之间;当需要将电池本体取出时,可启动第一液压杆,将电池本体进行顶升,再启动第二液压杆,将电池本体推出,从而拿出电池本体,通过这种设置,方便对电池本体进行拿取;通过在第一底板顶面设置散热器,便于在车辆行驶时电池本体的散热,防止温度过高引发意外事故,然而设置散热的方式采用风冷式的散热,其内部气流流动面积小,难以保障充分散热,且该装置并没有良好的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燃烧现象,无法保障电池的安全性,为此,我们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包括底部减震基座,所述底部减震基座的底端开设有多个安装定位槽,所述底部减震基座顶端的两侧分别通过定位滑动块连接有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所述左侧限位板一侧的底部和右侧限位板一侧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垫片,两个所述支撑垫片之间活动设有多个加强连接杆,所述底部减震基座的顶端固定设有缓冲垫片,所述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之间的前侧活动安装有前直角护板,所述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之间的后侧活动安装有后直角护板,所述前直角护板和后直角护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油冷组件,所述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之间的背面固定安装有调节组件,所述右侧限位板的内部安装有灭火组件。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油冷组件包括储油长筒、油循环泵和循环管道,所述储油长筒和油循环泵均嵌设安装有左侧限位板的顶部处,所述油循环泵的输入端与储油长筒连通,所述油循环泵的输出端与循环管道连通,所述循环管道设置在前直角护板和后直角护板,所述循环管道的末端连接有回油管道,所述回油管道与储油长筒连通。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防护壳体,所述防护壳体的内部安装有传动长轴,所述传动长轴的中部固定设有锥形螺纹,所述锥形螺纹的表面啮合连接有锥形齿轮,所述锥形齿轮的中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传动长轴的两端分别开
设有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的表面和第二螺纹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调节座,两个所述第一调节座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活动块,两个所述连接活动块分别与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灭火组件包括开设在右侧限位板内部的气腔,所述气腔的中部固定设有活塞推动板,所述活塞推动板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轻质弹簧,所述活塞推动板的顶端填充有灭火泡沫,所述气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点火外壳,所述点火外壳的中部填充有气体发生剂,所述气体发生剂的中部安装有电雷管,所述电雷管的接线端通过火灾电路器连接有蓄电池电源,所述右侧限位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金属喷嘴,所述金属喷嘴的一端与气腔连通。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缓冲垫片包括底海绵片、吸能片和橡胶片,所述吸能片设置在吸能片和橡胶片之间。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左侧限位板的顶端和右侧限位板的顶端均螺纹安装有两个固定连接片,四个所述固定连接片分别通过定位螺栓与前直角护板的两端和后直角护板的两端螺纹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通过设有的储油长筒、油循环泵、循环管道和回油管道,储油长筒结合油循环泵嵌设在左侧限位板的顶部,结构紧凑,同时油循环泵将储油长筒内部的润滑油抽取到循环管道内部循环流动,回油管道便于润滑油回流到储油长筒的内部,相比较风冷式的散热,油冷式散热能够快速的带走电池周围的热量,且独特的结构设计保证电池与空气的气流流动面积大,保障充分散热,使用方便。
[0013]2.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通过设有的蓄电池电源、火灾电路器、气体发生剂、电雷管、点火外壳、气腔、活塞推动板、轻质弹簧和灭火泡沫,火灾电路器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火灾报警电路连接,当感受到火灾将要发生时,电雷管接通蓄电池电源,使得气体发生剂点燃产生气体,气腔内部压力增大,推动活塞推动板运动,将灭火泡沫从金属喷嘴喷出,落到电池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电池持续燃烧爆炸,大大提高安全性。
[0014]3.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通过设有的防护壳体、固定连接片、定位螺栓、驱动电机、锥形齿轮、锥形螺纹、传动长轴、第一螺纹、第一调节座、连接活动块和第二螺纹,驱动电机能够带动锥形齿轮转动,通过锥形螺纹使得传动长轴转动,由于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旋向相反,通过第一调节座的作用使得连接活动块相对运动,进而带动左侧限位板和右侧限位板相对运动,对电池进行限位固定,拆卸固定都非常方便,且稳定性好。
[0015]4.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通过设有的底海绵片、吸能片和橡胶片,具有良好的缓冲吸能的效果,能够使得汽车行驶过程中对电池产生的共振被吸收,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右侧限位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油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缓冲垫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底部减震基座;2、安装定位槽;3、定位滑动块;4、左侧限位板;5、右侧限位板;6、缓冲垫片;7、支撑垫片;8、加强连接杆;9、前直角护板;10、后直角护板;11、防护壳体;12、固定连接片;13、定位螺栓;14、金属喷嘴;15、驱动电机;16、锥形齿轮;17、锥形螺纹;18、传动长轴;19、第一螺纹;20、第一调节座;21、连接活动块;22、第二螺纹;23、蓄电池电源;24、火灾电路器;25、气体发生剂;26、电雷管;27、点火外壳;28、气腔;29、活塞推动板;30、轻质弹簧;31、灭火泡沫;32、储油长筒;33、油循环泵;34、循环管道;35、回油管道;36、底海绵片;37、吸能片;38、橡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包括底部减震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减震基座(1)的底端开设有多个安装定位槽(2),所述底部减震基座(1)顶端的两侧分别通过定位滑动块(3)连接有左侧限位板(4)和右侧限位板(5),所述左侧限位板(4)一侧的底部和右侧限位板(5)一侧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垫片(7),两个所述支撑垫片(7)之间活动设有多个加强连接杆(8),所述底部减震基座(1)的顶端固定设有缓冲垫片(6),所述左侧限位板(4)和右侧限位板(5)之间的前侧活动安装有前直角护板(9),所述左侧限位板(4)和右侧限位板(5)之间的后侧活动安装有后直角护板(10),所述前直角护板(9)和后直角护板(10)之间固定连接有油冷组件,所述左侧限位板(4)和右侧限位板(5)之间的背面固定安装有调节组件,所述右侧限位板(5)的内部安装有灭火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组件包括储油长筒(32)、油循环泵(33)和循环管道(34),所述储油长筒(32)和油循环泵(33)均嵌设安装有左侧限位板(4)的顶部处,所述油循环泵(33)的输入端与储油长筒(32)连通,所述油循环泵(33)的输出端与循环管道(34)连通,所述循环管道(34)设置在前直角护板(9)和后直角护板(10),所述循环管道(34)的末端连接有回油管道(35),所述回油管道(35)与储油长筒(32)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防护壳体(11),所述防护壳体(11)的内部安装有传动长轴(18),所述传动长轴(18)的中部固定设有锥形螺纹(17),所述锥形螺纹(17)的表面啮合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燕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遵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