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64087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包括除尘器箱体和对撞脉喷管路,所述除尘器箱体内套设有滤筒,滤筒顶部设有花板将箱体内部分隔为净气室和过滤室,所述净气室设有出气口,过滤室设有进气口,所述对撞脉喷管路包括上喷吹管、下喷吹管和气包,上喷吹管和下喷吹管与气包之间还设有引气管支路,所述引气管结构将上喷吹管上的渐开循环阀与气包相连,将下喷吹管上的渐闭循环阀与气包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阻流板及配合的滑杆,在脉冲气流的撞击下实现阀门开度自动循环变化,进而控制顶、底部喷嘴的出口压力大小,通过协同对撞喷吹进一步实现脉冲气流循环式作用于滤筒的各个部位,结构简单,可实现滤筒更加均匀的清灰。滤筒更加均匀的清灰。滤筒更加均匀的清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除尘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脉冲喷吹除尘器作为一种能将粉尘从含尘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设备,在防治粉尘污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脉冲喷吹除尘器需要定期的向滤筒反向喷吹压缩空气进行清灰,以保证其稳定运行。
[0003]然而,目前的脉冲喷吹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对滤筒的清灰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表现为滤筒上部清灰不足导致残余大量粉尘。现有技术中,专利申请号201710377410.1公开了双向协同脉喷的过滤除尘装置清灰系统及其方法,通过控制顶部的电磁脉冲阀和底部的电磁脉冲阀的启动时差,实现喷吹气流对撞产生的最大压力循环作用于滤筒各部位,但该技术尚未考虑对顶底部喷嘴出口压力差的控制,双向(对撞)喷吹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通过开度自动循环变化的阀门,使得顶底部脉冲喷吹气流的出口压力协同变化,实现协同式对撞喷吹滤筒清灰,改善清灰效果。
[0005]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包括除尘器箱体和与除尘器箱体连接的对撞脉喷管路,所述除尘器箱体包括套装在箱体内部的滤筒,所述滤筒顶部设有花板,所述花板将除尘器箱体内部分隔为花板上方的净气室和下方的过滤室,所述净气室左侧设有出气口,所述过滤室底部左侧设有进气口;
[0007]所述对撞脉喷管路包括上喷吹管、下喷吹管和气包,所述上喷吹管出气口安装有顶部喷嘴,所述顶部喷嘴设置在滤筒顶部开口的正上方,所述下喷吹管出气口安装有底部喷嘴与滤筒底部紧密连接;所述上喷吹管和下喷吹管分别通过各自管路上的顶部脉冲阀、底部脉冲阀与气包相连构成所述对撞脉喷管路;所述顶部脉冲阀、底部脉冲阀均连接至脉冲控制仪且通过脉冲控制仪来控制顶部脉冲阀和底部脉冲阀的启闭;
[0008]所述上喷吹管和下喷吹管与气包之间还设有引气管支路,顶部引气管将上喷吹管上的渐开循环阀与气包相连,底部引气管将下喷吹管上的渐闭循环阀与气包相连。
[0009]所述渐开循环阀内含有阻流板,所述阻流板下侧面装有滑杆、撞杆和复位杆,所述滑杆一端与第一阀壳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性滑块铰链连接,所述弹性滑块嵌套安装在滑轨中,所述弹性滑块内置有第二弹簧;所述滑轨内设有至少3对卡凸;
[0010]所述滑杆滑动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延伸出第一阀壳外,所述第一阀壳外壁设有指示杆,所述指示杆远离第一阀壳一端设有定位螺丝,所述定位螺丝底端与定位杆接
触,当定位螺丝旋紧时,可对定位杆进行固定。
[0011]所述复位杆套装于套筒内,所述套筒通过顶部引气管与气包连接,套筒与顶部引气管之间设有复位阀,所述复位阀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弹簧和拉伸阻尼器,复位阀中部位置设有开口通孔,所述复位阀底部位置还设有套筒的泄气口;所述套筒、复位阀及其通孔、顶部引气管和泄气口之间的位置布设为:当复位阀被按下后,通孔进入套筒和顶部引气管之间位置使得套筒和顶部引气管之间导通,套筒和泄气口之间因存在复位阀而隔断;当复位阀未被按下时,通孔离开套筒和顶部引气管之间的位置而使得套筒和顶部引气管之间隔断,套筒和泄气口之间不被复位阀隔断而导通。
[0012]所述渐开循环阀的第一阀壳在阻流板的行程范围区域,内径渐增。
[0013]所述渐闭循环阀的内部构造与渐开循环阀一致,渐闭循环阀的第二阀壳在阻流板的行程范围区域,内径渐小。
[0014]所述定位杆上标示有箭头,对应的指示杆上标有刻度线。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循环阀自动逐级启闭与复位。渐开循环阀内流通面积沿气流方向逐渐增大,利用喷吹气流作用使得每次喷吹气流产生对渐开循环阀内阻流板的推动,阻流板因此发生移动而实现开度的逐级增加。阻流板最后一级位置设置了复位装置,可实现循环阀的自动复位。渐闭循环阀的流道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与渐开循环阀的内部结构设计相似,实现开度的逐渐减小,并自动复位。
[0017]2)基于循环阀的自动相互配合启闭实现协同式对撞脉冲喷吹清灰。在逐次的脉冲气流作用下,渐开循环阀对应的出口压力逐次增加、而渐闭循环阀出口压力同步逐次减小,使得对撞的两股气流的压力差逐次减小、持平至反转,进而实现对撞气流最剧烈撞击位置的移动,使撞击形成的能量集中的气流高压依次作用在滤筒各部位,即实现了对撞喷吹的自动协同式控制。
[0018]3)喷吹气流对撞位置可锁定。当滤筒内局部需要持续的能量集中的对撞气流清灰时,可通过定位杆的锁定实现阻流板的固定,进而保持循环阀开度不变维持稳定的出口压力。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渐开循环阀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4是图2中B

B截面的剖示图;
[0023]图5是图4中C

C截面的剖示图;
[0024]图6是弹性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渐闭循环阀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渐开循环阀和渐闭循环阀的开度变化示意图;
[0027]图中,1、除尘器箱体;2、花板;3、顶部喷嘴;4、上喷吹管;5、渐开循环阀;6、顶部引气管;7、顶部脉冲阀;8、脉冲控制仪;9、气包;10、底部引气管;11、底部脉冲阀;12、渐闭循环阀;13、下喷吹管;14、滤筒;15、底部喷嘴;16、净气室;17、过滤室;18、出气口;19、进气口;
501、阻流板;5011、滑轨;50111、卡凸;502、撞杆;503、滑杆;5031、弹性滑块;5032、第二弹簧;504、复位杆;505、套筒;506、指示杆;507、定位螺丝;508、定位杆;5091、阀壳I;5092、第二阀壳;510、复位阀;5101、第一弹簧;5102、拉伸阻尼器;5103、通孔;511、泄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技术的结构和操作方式,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部分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实施例:参见图1

图7。
[0031]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包括除尘器箱体1和与除尘器箱体1连接的对撞脉喷管路,所述除尘器箱体1包括套装在箱体内部的滤筒14,所述滤筒14顶部设有花板2,所述花板2将除尘器箱体1内部分隔为花板2上方的净气室16和下方的过滤室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包括除尘器箱体(1)和与除尘器箱体(1)连接的对撞脉喷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箱体(1)包括套装在箱体内部的滤筒(14),所述滤筒(14)顶部设有花板(2),所述花板(2)将除尘器箱体(1)内部分隔为花板(2)上方的净气室(16)和下方的过滤室(17),所述净气室(16)左侧设有出气口(18),所述过滤室(17)底部左侧设有进气口(19);所述对撞脉喷管路包括上喷吹管(4)、下喷吹管(13)和气包(9),所述上喷吹管(4)出气口安装有顶部喷嘴(3),所述顶部喷嘴(3)设置在滤筒(14)顶部开口的正上方,所述下喷吹管(13)出气口安装有底部喷嘴(15)与滤筒(14)底部紧密连接;所述上喷吹管(4)和下喷吹管(13)分别通过各自管路上的顶部脉冲阀(7)、底部脉冲阀(11)与气包(9)相连构成所述对撞脉喷管路;所述顶部脉冲阀(7)、底部脉冲阀(11)均连接至脉冲控制仪(8)且通过脉冲控制仪(8)来控制顶部脉冲阀(7)和底部脉冲阀(11)的启闭;所述上喷吹管(4)和下喷吹管(13)与气包(9)之间还设有引气管支路,顶部引气管(6)将上喷吹管(4)上的渐开循环阀(5)与气包(9)相连,底部引气管(10)将下喷吹管(13)上的渐闭循环阀(12)与气包(9)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吹压力自动协同变化的对撞脉喷滤筒清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开循环阀(5)内含有阻流板(501),所述阻流板(501)下侧面装有滑杆(503)、撞杆(502)和复位杆(504),所述滑杆(503)一端与第一阀壳(509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性滑块(5031)铰链连接,所述弹性滑块(5031)嵌套安装在滑轨(5011)中,所述弹性滑块(5031)内置有第二弹簧(5032);所述滑轨(5011)内设有至少3对卡凸(50111);所述滑杆(503)滑动连接有定位杆(508),所述定位杆(508)延伸出第一阀壳(5091)外,所述第一阀壳(5091)外壁设有指示杆(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源正林子捷王洋杜雷恒罗浩高康泰李建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