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结构体系技术

技术编号:3362022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结构体系,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三台阶法对下部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下部隧道在近距影响区的开挖及支护;S2、基于两台阶法对上部后建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该结构体系包括下部隧道和位于所述下部隧道正上方的上部隧道,且所述上部隧道与所述下部隧道为异面垂直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化支护设计方法尤其适用于较软弱围岩的小净距叠线交叉隧道形式,可较大程度减少后续上部隧道开挖对下部隧道的二次沉降影响。次沉降影响。次沉降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结构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及其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基建密度越来越大,地下工程中较小净距的叠线交叉隧道工程情况日渐增多,而与其相配合的近距影响区的隧道支护技术方法发展较慢,始终没能找到一种与传统支护形式较为融洽,且在尽可能小的扰动围岩情况下、施工上方便、工程成本较低等多优点综合的支护优化设计方法。
[0003]再者,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发展,在第四系软弱土层等复杂工况下修筑较小净距的叠线交叉隧道日渐增多,在修建完下部隧道后在修建上部隧道时,往往对下部隧道产生较大的二次沉降,而较薄弱的中夹层一般不能起到承担上部隧道荷载的作用,势必对下部隧道及整个近距叠线交叉影响区产生较大危害。
[0004]然而,传统的小净距叠线交叉隧道支护的设计方案往往是盲目的注浆加固近距影响区周边围岩及中夹层,不仅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更不能根本解决近距影响区变形沉降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的立交桥式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三台阶法对下部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下部隧道在近距影响区的开挖及支护;S2、基于两台阶法对上部后建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基于三台阶法对下部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下部隧道在近距影响区的开挖及支护包括以下步骤:S11、下部隧道按照传统开挖及支护方法开挖掘进,当支护至上下隧道近距影响区时,在上部隧道路线拟穿越位置下方超挖内轮廓形成超挖环段,且超挖完后及时以传统支护参数进行初期支护,封闭岩壁,促进围岩变形趋于稳定;S12、在超挖环段内轮廓两侧拱墙位置以水平向上预设倾角打设四排两列平行的注浆小导管β并进行充分注浆,对下部隧道拱肩外侧围岩进行加固;S13、在超挖环段编制钢筋骨架的钢筋笼,并将注浆小导管β的尾端与钢筋笼充分交叉绑扎为一体,同时将超挖环段编制的钢筋骨架与衔接段传统二衬钢筋骨架绑扎牢固;S14、利用后续紧跟的二衬浇筑台车将超挖环段编制的钢筋骨架与衔接段传统二衬钢筋骨架浇筑为一体;S15、接着将加强段开挖尺寸缩小至传统设计内轮廓尺寸,开挖一个隧道跨度的距离,并按照开挖及支护方式的传统设计参数进行施工;S16、再次执行S11

S14得到第二个超挖环段,并按照传统设计施工及支护进行后续施工,直到完成下部隧道在近距影响区的开挖及支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挖环段的尺寸为径向超挖0.5m,超挖长度为2.5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小导管β的倾斜角度为45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小导管β的直径为0.5m,长度为5m,排间距为1m,列纵向间距为0.75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基于两台阶法对上部后建隧道的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施工,实现近距叠线交叉隧道立交桥式支护的施工包括以下步骤:S21、上部隧道按照传统开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堃鹏宁占金曾涛杨宁管晓明汪雁赵子敬张璐王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