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缝隙调节可变弯度进口导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0987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缝隙调节可变弯度进口导叶,其包括前叶和后叶,前叶尾缘和后叶前缘之间存在缝道,前叶尾缘为由多段曲线连接成的向内凹陷的光滑曲面,后叶前缘为由多段曲线连接成的向外凸出的光滑曲面,前叶与轮毂机匣相连且起到了承力框架的作用,后叶能够绕转轴转动且后叶转角时缝道的形状发生变化以抑制泄漏流从压力面流向吸力面或在吸力面出口处形成高速小股贴壁射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节缝道,以抑制泄漏流从压力面流向吸力面,减少泄漏流与主流的掺混,从而减少损失;或在吸力面出口处形成高速小股贴壁射流,改善后叶吸力面的附面层流动,防止气流在后叶吸力面分离,降低可变弯度导叶的损失,增加了可变弯度导叶的工作范围。度导叶的工作范围。度导叶的工作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缝隙调节可变弯度进口导叶


[0001]本技术涉及压气机导叶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适应缝隙调节可变弯度进口导叶。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大多数地面燃气轮机及航空发动机用压气机,均会配备进口导流叶片以产生需要的进口气流方向。在可调式进口导流叶包含可变弯度导叶,可变弯度导叶一般由前叶和后叶组成,前叶固定,后叶可随转轴转动。这样就保证了前叶攻角不变,解决了导叶调节角度过大导致的前叶角度过大的问题,但是可变弯度导叶在实际使用中,当转角过大时,后叶会产生严重的分离,这也限制了可变弯度导叶的使用范围,亟需一种具有较宽工作范围且总压损失系数小的可变弯度导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缝隙调节可变弯度进口导叶,其通过调节前叶和后叶之间的缝道,以抑制泄漏流从压力面流向吸力面,减少泄漏流与主流的掺混,从而减少损失;或在吸力面出口处形成高速小股贴壁射流,改善后叶吸力面的附面层流动,防止气流在后叶吸力面分离,降低可变弯度导叶的损失,增加了可变弯度导叶的工作范围。
[0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缝隙调节可变弯度进口导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叶(10)和后叶(20),所述前叶(10)尾缘和后叶(20)前缘之间存在缝道(40),所述前叶(10)尾缘为由多段曲线连接成的向内凹陷的光滑曲面,所述后叶(20)前缘为由多段曲线连接成的向外凸出的光滑曲面,所述前叶(10)与轮毂机匣相连且起到了承力框架的作用,所述后叶(20)能够绕转轴(30)转动且后叶(20)转角时缝道(40)的形状发生变化以抑制泄漏流从压力面流向吸力面或在吸力面出口处形成高速小股贴壁射流。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缝隙调节可变弯度进口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叶(10)尾缘由两段曲线连接而成,所述两段曲线分别为第一曲线(11)和第二曲线(12),所述第一曲线(11)的一端与前叶(10)上的前叶压力面面型线(13)连接且所述第一曲线(11)为圆弧曲线,所述第一曲线(11)的另一端与第二曲线(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曲线(12)的另一端与前叶(10)上的前叶吸力面面型线(14)连接且所述第二曲线(12)为椭圆曲线;所述后叶(20)前缘由三段曲线连接而成,所述三段曲线分别为第三曲线(21)、第四曲线(22)和第五曲线(23),所述第三曲线(21)的一端与后叶(20)上的后叶压力面面型线(24)连接且第三曲线(21)为圆弧曲线,所述第三曲线(21)的另一端与第四曲线(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曲线(22)的另一端与第五曲线(23)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四曲线(22)为椭圆曲线,所述第五曲线(23)的另一端与后叶(20)上的后叶吸力面面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尉洋于锦禄张小博王志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