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40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包括基坑底和基坑侧壁,基坑侧壁包括基坑垂直侧壁和基坑倾斜侧壁,基坑倾斜侧壁包括第一放坡面、第二放坡面、第三放坡面和垂直开挖面,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第一坡面支护层、第二坡面支护层、第三坡面支护层和第四支护层,第一放坡面、第二放坡面和第三放坡面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第三台阶面底部竖向嵌入有微型桩,基坑垂直侧壁上设置有垂直支护层,第一坡面支护层、第二坡面支护层、第三坡面支护层和第四支护层、垂直支护层均为钢筋网混凝土喷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提高了基坑支护的稳定性,有效地适应样板间受限区域基坑开挖。限区域基坑开挖。限区域基坑开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基坑开挖支护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南侧未开挖部分有临建样板间,为防止基坑周边土的坍塌,又不拆除样板间的情况下,因此需要对开挖深度大于10m的深基坑进行开挖时,防止基坑周边已有建筑物发生变形与破坏,以保证深基坑下安全施工,并减小深基坑对附近已有建筑的影响,需对基坑进行及时、稳固支护。
[0003]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基坑垂直侧壁采用钢筋网混凝土喷层支护,基坑倾斜侧壁采用钢筋网混凝土喷层及微型桩支护,提高了基坑支护的稳定性,有效地适应样板间受限区域基坑开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基坑垂直侧壁采用钢筋网混凝土喷层支护,基坑倾斜侧壁采用钢筋网混凝土喷层及微型桩支护,提高了基坑支护的稳定性,有效地适应样板间受限区域基坑开挖。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包括基坑底和沿所述基坑底四周围设的基坑侧壁,所述基坑侧壁包括三个邻接的基坑垂直侧壁和基坑倾斜侧壁,所述基坑倾斜侧壁包括第一放坡面、第二放坡面、第三放坡面和垂直开挖面,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放坡面、第二放坡面、第三放坡面和垂直开挖面上的第一坡面支护层、第二坡面支护层、第三坡面支护层和第四支护层,所述第一放坡面、第二放坡面和第三放坡面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一台阶面支护层,所述第二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二台阶面支护层,所述第三台阶面底部竖向嵌入有微型桩,所述第三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三台阶面支护层;
[0006]所述基坑垂直侧壁上设置有垂直支护层,所述第一坡面支护层、第二坡面支护层、第三坡面支护层和第四支护层、垂直支护层均为钢筋网混凝土喷层。
[0007]上述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坡面中嵌入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和第二排预应力锚索,所述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包括多个沿第二放坡面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一个预应力锚索,相邻两个第一个预应力锚索的间距为1m~1.5m;
[0008]所述第二排预应力锚索包括多个沿第二放坡面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二个预应力锚索,相邻两个第二个预应力锚索的间距为1m~1.5m,第一个预应力锚索和第二个预应力锚索错位布设。
[0009]上述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放坡面中嵌入第三排预应力锚索,所述第三排预应力锚索包括多个沿第三放坡面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三个预应力锚索,相
邻两个第三个预应力锚索的间距为1m~1.5m;
[0010]所述垂直开挖面中嵌入第四排预应力锚索,所述第四排预应力锚索包括多个沿垂直开挖面长度方向布设的第四个预应力锚索,相邻两个第四个预应力锚索的间距为1m~1.5m,第四个预应力锚索和微型桩错位布设。
[0011]上述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预应力锚索的长度为12m~13m,所述第二个预应力锚索的长度为12m~13m,所述第三个预应力锚索的长度为15m~16m,所述第四个预应力锚索的长度为12m~13m;
[0012]所述第一个预应力锚索、第二个预应力锚索、第三个预应力锚索和第四个预应力锚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
°
~20
°

[0013]上述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桩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微型桩中心点的间距为0.5m~0.8m,多个所述微型桩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沿基坑侧壁长度方向布设,每个所述微型桩包括沉入钻孔中的工字钢和设置在钻孔中的水泥浆层,所述工字钢嵌入水泥浆层。
[0014]上述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微型桩通过连接梁固连,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槽钢和第二槽钢,所述第一槽钢和第二槽钢对称焊接在多个工字钢伸出钻孔的顶部,所述连接梁的顶部、工字钢的顶部和所述第三台阶面相齐平。
[00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6]1、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便捷。
[0017]2、本技术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放坡面、第二放坡面、第三放坡面和垂直开挖面上的第一坡面支护层、第二坡面支护层、第三坡面支护层和第四支护层,所述第一坡面支护层、第二坡面支护层、第三坡面支护层和第四支护层均为钢筋网混凝土喷层。
[0018]3、本技术第一放坡面、第二放坡面和第三放坡面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一台阶面支护层,所述第二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二台阶面支护层,所述第三台阶面底部竖向嵌入有微型桩,所述第三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三台阶面支护层,这样通过设置微型桩结合钢筋网混凝土喷层以对基坑倾斜侧壁支护,提高了基坑支护的稳定性,便于后期施工。
[0019]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基坑垂直侧壁采用钢筋网混凝土喷层支护,基坑倾斜侧壁采用钢筋网混凝土喷层及微型桩支护,提高了基坑支护的稳定性,有效地适应样板间受限区域基坑开挖。
[0020]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微型桩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微型桩和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4—基坑;
ꢀꢀꢀꢀꢀꢀꢀꢀꢀꢀꢀꢀꢀꢀ4‑
1—基坑垂直侧壁;
ꢀꢀꢀꢀ4‑
2—基坑底;
[0026]4‑
3—基坑倾斜侧壁;
ꢀꢀꢀꢀ4‑3‑
1—第一放坡面;
ꢀꢀꢀꢀ4‑3‑
2—第二放坡面;
[0027]4‑3‑
3—第三放坡面;
ꢀꢀꢀꢀ4‑3‑
4—垂直开挖面;
[0028]5‑
1—第一台阶面支护层;
ꢀꢀꢀ5‑
2—第二台阶面支护层;
[0029]5‑
3—第三台阶面支护层;
ꢀꢀꢀ6‑
1—第一坡面支护层;
[0030]6‑
2—第二坡面支护层;
ꢀꢀꢀꢀꢀ6‑
3—第三坡面支护层;
[0031]6‑
4—第四支护层;
ꢀꢀꢀꢀꢀꢀꢀꢀꢀ6‑
5—垂直支护层;
[0032]7‑
1—第一个预应力锚索;
ꢀꢀꢀ7‑
2—第二个预应力锚索;
[0033]7‑
3—第三个预应力锚索;
ꢀꢀꢀ7‑
4—第四个预应力锚索;
[0034]10—钻孔;
ꢀꢀꢀꢀꢀꢀꢀꢀꢀꢀꢀ
12—工字钢;
[0035]13—水泥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包括基坑底(4

2)和沿所述基坑底(4

2)四周围设的基坑侧壁,所述基坑侧壁包括三个邻接的基坑垂直侧壁(4

1)和基坑倾斜侧壁(4

3),所述基坑倾斜侧壁(4

3)包括第一放坡面(4
‑3‑
1)、第二放坡面(4
‑3‑
2)、第三放坡面(4
‑3‑
3)和垂直开挖面(4
‑3‑
4),所述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放坡面(4
‑3‑
1)、第二放坡面(4
‑3‑
2)、第三放坡面(4
‑3‑
3)和垂直开挖面(4
‑3‑
4)上的第一坡面支护层(6

1)、第二坡面支护层(6

2)、第三坡面支护层(6

3)和第四支护层(6

4),所述第一放坡面(4
‑3‑
1)、第二放坡面(4
‑3‑
2)和第三放坡面(4
‑3‑
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一台阶面支护层(5

1),所述第二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二台阶面支护层(5

2),所述第三台阶面底部竖向嵌入有微型桩(15),所述第三台阶面上设置有第三台阶面支护层(5

3);所述基坑垂直侧壁(4

1)上设置有垂直支护层(6

5),所述第一坡面支护层(6

1)、第二坡面支护层(6

2)、第三坡面支护层(6

3)和第四支护层(6

4)、垂直支护层(6

5)均为钢筋网混凝土喷层。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坡面(4
‑3‑
2)中嵌入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和第二排预应力锚索,所述第一排预应力锚索包括多个沿第二放坡面(4
‑3‑
2)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一个预应力锚索(7

1),相邻两个第一个预应力锚索(7

1)的间距为1m~1.5m;所述第二排预应力锚索包括多个沿第二放坡面(4
‑3‑
2)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二个预应力锚索(7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元张喆刘祥杰段武宇杨肖肖吕晓茹薛生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