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配合覆土层使用,其包括设于覆土层内的混凝土框架和百叶窗体,所述混凝土框架形成转换通风道和风井通风道,所述转换通风道的一端设有支撑件并与覆土层的表面齐平设置,所述转换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风井通风道并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下方,所述百叶窗体竖直设于所述风井通风道靠近所述转换通风道的一端。本申请具有提高美观和便于行人无障碍通行的效果。高美观和便于行人无障碍通行的效果。高美观和便于行人无障碍通行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
技术介绍
[0002]因地下室防火要求,需设置风井向室外送风及排风。风井是建筑中预留的通道,主要用于通风或者防水。随着城市建筑地下室设计规模愈来愈大,如地下车库都必须做好送排风的设计。
[0003]目前,传统风井为出地面有顶盖,侧面设置防雨百叶,以达到送排风要求。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的缺陷如下:这种结构首先存在一定的美观度问题,其次也会在地面形成障碍物,影响行人通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改善传统风井影响行人通行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配合覆土层使用,包括设于覆土层内的混凝土框架和百叶窗体,所述混凝土框架形成转换通风道和风井通风道,所述转换通风道的一端设有支撑件并与覆土层的表面齐平设置,所述转换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风井通风道并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下方,所述百叶窗体竖直设于所述风井通风道靠近所述转换通风道的一端。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换通风道代替了排风组件,并通过土建的方式隐藏在覆土层内,从而不会在覆土层上表面形成障碍物;与覆土层表面平齐的支撑件可用于踩踏,从而便于行人通行。
[0007]优选的,所述转换通风道内设有混凝土底板并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下方,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风井通风道内并位于所述百叶窗体的下方,所述混凝土底板设有地漏。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雨天气时,雨水会从支撑件掉落到转换通风道内,混凝土底板能挡住雨水并从地漏中流出,达到了风井通风道防水的效果。
[0009]优选的,所述地漏竖直贯穿设于所述混凝土底板远离所述百叶窗体一端,所述地漏的上开口面积大于下开口的面积。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漏的开口结构加快了排水的效率。
[0011]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底板倾斜设置,所述混凝土底板设有地漏的一侧高度低于所述混凝土底板靠近百叶窗体一侧的高度。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底板的倾斜结构对雨水起到了导流的作用,并且加快了雨水流向地漏的流速,进一步提高了排水的效率。
[0013]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底板的倾斜坡度为2%。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底板的倾斜坡度不需过大,防止水流速度过快的
情况下,长时间的冲刷对混凝土底板造成损害的问题。
[0015]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底板靠近所述百叶窗体的一端设有高反坎,所述百叶窗体设于所述高反坎的上端。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风井通风道和转换通风道的交界处设置一个高反坎,防止雨水过多出现倒流进风井通风道内的问题,进一步对雨水起到阻挡的作用。
[0017]优选的,所述高反坎的高度为250mm。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反坎过低会降低阻碍效果,高反坎过高会增大与风的接触面,防止长时间使用对结构稳固性的影响问题。
[0019]优选的,所述百叶窗体靠近所述转换通风道的一侧设有金属防虫网。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防虫网能阻隔昆虫等活物的侵入,防止对风井通风道引起堵塞的问题。
[0021]优选的,所述支撑件为金属栅格框体。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栅格框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在不影响通风的情况下,也能让行人踩踏通行。
[0023]优选的,所述金属栅格框体的一侧与所述混凝土框架铰接设置,所述金属栅格的另一侧设有卡槽,所述混凝土框架设有用于所述卡槽限位的紧固杆。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栅格框体与混凝土底板的铰接结构,实现金属栅格框体的侧翻打开方式,而可拆卸的紧固件配合卡槽对金属栅格框体打开的一侧进行固定,提高了金属栅格框体的拆装速度,从而便于后期的使用和检修。
[002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6]通过土建的方式在地下形成一个具有转换通风道的转换井,转换井顶部设置金属格栅与室外地坪齐平,转换井内部与风井的风井通风道连接处设置防雨百叶,同时设置250mm高混凝土反坎防止雨水倒灌进风井,同时在转换井底部另一侧设置地漏以达到排水要求。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相关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申请中金属栅格框体与混凝土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1、覆土层;2、顶盖;3、百叶窗;4、墙体;5、风道;6、混凝土框架;7、转换通风道;8、风井通风道;9、百叶窗体;10、支撑件;11、混凝土底板;12、地漏;13、上开口;14、下开口;15、高反坎;16、金属防虫网;17、紧固杆;18、旋转部;19、固定部;20、安装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参照图1所示,一种传统的风井,风道5设于覆土层1内,风道5的排风组件位于覆土层1表面的外部,排风组件包括顶盖2、百叶窗3和墙体4,墙体4的底端浇筑在覆土内,墙体4的顶端竖直伸出覆土层1表面,百叶窗3竖直安装于墙体4的上端,顶盖2安装于百叶窗3的上端,从而达到排风要求。
[003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
[0034]实施例1:
[0035]参照图2所示,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配合覆土层1使用,包括设于覆土层1内的混凝土框架6、百叶窗体9和支撑件10。支撑件10与覆土层1的表面平齐,或者位于覆土层1的表面,支撑件10为金属栅格框体。混凝土框架6安装于支撑件10的下端并位于覆土层1内,混凝土框架6形成相通的转换通风道7和风井通风道8。
[0036]混凝土框架6位于支撑件10的正下方设有混凝土底板11并一体浇筑成型结构,混凝土底板11远离混凝土框架6的一端延伸至风井通风道8内。混凝土底板11位于第一通风口处的上端设有竖直的高反坎15,高反坎15的高度为250mm,高反坎15为混凝土反坎并与混凝土框架6构成一体浇筑成型机构。高反坎15的上端与混凝土框架6设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用于连通转换通风道7和风井通风道8的通风口。通风道5位于风井通风道8顶端的侧方,从而形成倒z字型的通风结构。
[0037]百叶窗体9竖直设于通风口处,通风口位于百叶窗体9靠近转换通风道7的一侧安装有金属防虫网16。百叶窗体9包括防雨百叶片和窗框体,防雨百叶片可转动安装于窗框体上,使用时打开,不使用时闭合,本实施例中的百叶窗体9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故在图中并未表示具体结构。窗框体和金属防虫网16的一端分别安装于混凝土框架6的一侧,另一端分别安装于高反坎15的上端。
[0038]混凝土底板11的下端为覆土层1,混凝土底板11远离高反坎15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配合覆土层(1)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覆土层(1)内的混凝土框架(6)和百叶窗体(9),所述混凝土框架(6)形成转换通风道(7)和风井通风道(8),所述转换通风道(7)的一端设有支撑件(10)并与覆土层(1)的表面齐平设置,所述转换通风道(7)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风井通风道(8)并位于所述支撑件(10)的下方,所述百叶窗体(9)竖直设于所述风井通风道(8)靠近所述转换通风道(7)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通风道(7)内设有混凝土底板(11)并位于所述支撑件(10)的下方,所述混凝土底板(1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风井通风道(8)内并位于所述百叶窗体(9)的下方,所述混凝土底板(11)设有地漏(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12)竖直贯穿设于所述混凝土底板(11)远离所述百叶窗体(9)一端,所述地漏(12)的上开口(13)面积大于下开口(14)的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隐藏式地下空间用风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海方,罗锦青,李社炳,王超,赵依茜,张雯燕,柯景仁,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壹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