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5923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07
一种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包括:控制台以及设置于其上三组并联的准备液容器及其进液蠕动泵、与进液蠕动泵相连的消毒容器以及依次与消毒容器相连的排液管和排液蠕动泵,其中:排液管通过管槽设置于控制台上,消毒容器设置于控制台的磁力旋转台上。本装置在完成自动化操作的基础上,保证相关容器及作业管道内部保持高度无菌状态,同时保证外植体良好的消毒和清洗效果。清洗效果。清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建立良好的无菌系才能进行后续的植株培养,因此外植体无菌系的建立非常关键。外植体消毒操作步骤较多,在目前外植体无菌系消毒过程中,需要人为手动参与各个消毒环节。这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无法精确把握消毒时间造成消毒效果不佳,操作不慎造成液体倾洒和材料的二次染菌,同时整个环节费时费力,无法完成消毒灭菌的标准化。
[0003]现有装置灭菌过程中消毒容器内壁、进排液管及过液电磁阀没有考虑消毒灭菌,这就造成在外植体消毒的过程中,加大了管道或消毒容器不洁净造成的外植体二次染菌的几率。此外在灭菌过程中,对材料消毒不彻底,容易降低无菌系建立的成功率;在漂洗消毒液的环节中,外植体间堆积容易导致消毒液在外植体上存有残留,影响外植体的后续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在完成自动化操作的基础上,保证相关容器及作业管道内部保持高度无菌状态,同时保证外植体良好的消毒和清洗效果。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包括:控制台以及设置于其上三组并联的准备液容器及其进液蠕动泵、与进液蠕动泵相连的消毒容器以及依次与消毒容器相连的排液管和排液蠕动泵,其中:排液管通过管槽设置于控制台上,消毒容器设置于控制台的磁力旋转台上。
[0007]所述的排液管的末端下方设有三个废液回收容器,该三个废液回收容器为中心对称结构且设置于带有电机的回收台上。
[0008]所述的消毒容器内设有用于装盛外植体,可以实现外植体灭菌和清洗时的充分搅拌,以及排液时外植体表面液体的甩干的搅拌甩干装置,该搅拌甩干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其上的支撑体和甩干篮。
[0009]所述的甩干篮为布满网格圆孔的四格分隔篮以放置不同类型的外植体。
[0010]所述的底座为平底圆盘,底座的底部设有内置磁铁;对应磁力旋转台中的电机上设有磁铁以驱动底座旋转,完成搅拌甩干装置的转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搅拌甩干装置示意图;
[0013]图3为搅拌甩干装置底座底视图;
[0014]图4为废液回收容器示意图;
[0015]图5为回收台示意图;
[0016]图6为准备液容器示意图;
[0017]图7为消毒容器示意图。
[0018]图中:1控制台、2操作面板、3磁力旋转台电机、4进液蠕动泵、5进液管、6准备液容器、7消毒容器、8搅拌甩干装置、9排液蠕动泵、10排液管道槽、11排液管、12废液回收容器、13回收台、14卡子、15消毒容器过滤孔、16消毒容器进液口、17准备液容器过滤孔、18准备液容器液管、19甩干篮、20支撑体、21底座、22内置磁铁、23磁力旋转台、24消毒容器排液口、25回收台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包括:控制台1以及设置于其上三组并联的准备液容器6及其进液蠕动泵4、与进液蠕动泵4相连的消毒容器7以及依次与消毒容器7相连的排液管11和排液蠕动泵9,其中:排液管11通过管槽10设置于控制台1上。
[0020]所述的消毒容器7设置于控制台1的磁力旋转台23上。
[0021]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排液管11的末端下方设有三个废液回收容器12,该三个废液回收容器12为中心对称结构且设置于带有电机25的回收台13上。
[0022]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消毒容器7内设有用于装盛外植体,可以实现外植体灭菌和清洗时的充分搅拌,以及排液时外植体表面液体的甩干的搅拌甩干装置8,该搅拌甩干装置8包括:底座21以及设置于其上的支撑体19和甩干篮19,其中:底座21的底部设有内置磁铁22,
[0023]所述的甩干篮19为布满网格圆孔的四格分隔篮,单个圆孔面积小于1mm2,不同格子放置不同类型的外植体。
[0024]所述的支撑体20由一个支撑柱和四个扇叶组成,其中:扇叶可加强旋转时液体的搅拌效果。
[0025]所述的底座21为平底圆盘,对应磁力旋转台23中的电机3上设有磁铁以驱动底座21旋转,完成搅拌甩干装置8的转动。
[0026]所述的排液蠕动泵9用于将消毒容器7中的废液排入废液回收容器12中。
[0027]所述的进液蠕动泵4,用于将准备液容器中液体泵入到消毒容器中。
[0028]如图6所示,所述的准备液容器6为透明结构,该容器盖上设有一个液管18和一个维持容器内外气压平衡的微生物过滤孔17。
[0029]所述的液管18一端通过进液管5与进液蠕动泵4相连,另一端触及准备液容器6的底部。
[0030]所述的准备液容器6及其液管18上端经包裹密封后可整体进行高压湿热灭菌。
[0031]所述的进液管5为耐高压高温灭菌的软管,可用塞子密封灭菌。灭菌后先安装于进液蠕动泵4,再打开两端塞子紧密连接准备液容器液管18上端和消毒容器进液口16。
[0032]如图7所示,所述的消毒容器7为透明结构,该容器盖上设有三个进液口16和一个维持容器内外气压平衡的微生物过滤孔15,容器底部设有排液口24和排液管11以排出液
体。
[0033]所述的排液管11为耐高压高温灭菌的软管,可用塞子密封灭菌。灭菌后先安装于排液蠕动泵9上,再打开塞子紧密连接消毒容器排液口24,另一端通过卡子14固定在排液管道槽10上,正对废液回收容器12瓶口。
[0034]本装置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工作:
[0035]1)将搅拌甩干装置置于消毒容器中,空的和装满水的准备液容器、消毒容器、进液管和排液管密封后,进行高压湿热灭菌,灭菌后于超净工作台中备用。以下几步均于超净工作台中完成。
[0036]2)空的准备液容器按要求装入不同的消毒液,随同装满水的准备液容器放于控制台指定位置;搅拌甩干装置分隔篮中放置外植体,废液回收容器安装于废液回收容器底座上。
[0037]3)打开进液蠕动泵上压块和排液蠕动泵上压块,分别将进液管和排液管布置在泵头上,合上蠕动泵上压块。进液管分别连接准备液容器液管和消毒容器进液口。排液管一端连接消毒容器排液口,另一端通过卡子固定在排液管道槽上,正对废液回收容器瓶口。
[0038]4)连接电源,打开控制台,通过控制面板设定相应的进液、搅拌、排液、甩干沥水和分类回收等步骤,设定适宜的进排液量及搅拌和甩干速度,启动机器运行,系统按设定程序完成相应步骤,若干时间后系统自动完成整个外植体的消毒过程。
[0039]上述具体实施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技术原理和宗旨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局部调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且不由上述具体实施所限,在其范围内的各个实现方案均受本技术之约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台以及设置于其上三组并联的准备液容器及其进液蠕动泵、与进液蠕动泵相连的消毒容器以及依次与消毒容器相连的排液管和排液蠕动泵,其中:排液管通过管槽设置于控制台上,消毒容器设置于控制台的磁力旋转台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排液管的末端下方设有三个废液回收容器,该三个废液回收容器为中心对称结构且设置于带有电机的回收台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消毒容器内设有用于装盛外植体,可以实现外植体灭菌和清洗时的充分搅拌,以及排液时外植体表面液体的甩干的搅拌甩干装置,该搅拌甩干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其上的支撑体和甩干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植体自动消毒系统,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成贺姜仕豪党康时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离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