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070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灌装头包括灌装管、连接座和螺纹连接管,连接座包含连接通道,灌装管、连接座和螺纹连接管相互之间固定连接,螺纹连接管通过连接通道与灌注管连通,该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还包括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和手柄杆,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分别通过另一端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限位配合连接,手柄杆的一端与连接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利用连接座的下表面且位于靠近灌装管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的特点实现间接接触的使用效果,特别是能实现利用现有技术中不常用的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达到有效利用空间使用效果。有效利用空间使用效果。有效利用空间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属于液体产品灌装


技术介绍

[0002]通过自动灌装机可进行液体的智能灌装,灌装机包含用于输出液体实现液体灌装的灌装头,灌装头包括灌装管、连接座和螺纹连接管,连接座包含连接通道,灌装管、连接座和螺纹连接管相互之间固定连接,螺纹连接管通过连接通道与灌注管连通,连接座包含下表面,灌注管与连接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灌装头的使用过程中,涉及到更换具有不同直径大小灌装管的灌装头,现有技术中,达不到利用连接座的下表面且位于靠近灌装管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的特点实现间接接触的使用效果,特别是不能实现利用现有技术中不常用的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达到有效利用空间的使用效果。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这一问题。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包括灌装头,灌装头包括灌装管、连接座和螺纹连接管,连接座包含连接通道,灌装管、连接座和螺纹连接管相互之间固定连接,螺纹连接管通过连接通道与灌注管连通,连接座包含下表面,灌注管与连接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连接座的下表面且位于靠近灌装管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该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还包括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和手柄杆,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分别位于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的位置,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的侧部分别与连接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柱上设置与第一限位杆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孔,第二定位柱上设置与第二限位杆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孔,第一限位杆的一端和第二限位杆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板座的第一板面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分别通过另一端与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限位配合连接,手柄杆的一端与连接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孔的中心线和第二限位孔的中心线与灌注管的中心线垂直。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和手柄杆为一体式结构。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和手柄杆的各个棱角分别设置圆弧过渡。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达到利用连接座的下表面且位于靠近灌装管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的特点实现间接接触的使用效果,特别是能实现利用现有技术中不常用的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达到有效利用空间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中灌装管为另一直径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图2的仰视示意图。
[0013]图4为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和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请参阅说明书附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包括灌装头1,灌装头1包括灌装管2、连接座3和螺纹连接管4,连接座3包含连接通道,灌装管2、连接座3和螺纹连接管4相互之间固定连接,螺纹连接管4通过连接通道与灌注管连通,连接座3包含下表面,灌注管与连接座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连接座3的下表面且位于靠近灌装管2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该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还包括第一定位柱5、第二定位柱6、第一限位孔7、第二限位孔8、第一限位杆9、第二限位杆10和手柄杆11,第一定位柱5和第二定位柱6分别位于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的位置,第一定位柱5和第二定位柱6的侧部分别与连接座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柱5上设置与第一限位杆9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孔7,第二定位柱6上设置与第二限位杆10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孔8,第一限位杆9的一端和第二限位杆10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板座12的第一板面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杆9和第二限位杆10分别通过另一端与第一限位孔7和第二限位孔8限位配合连接,手柄杆11的一端与连接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7]优选地,第一限位孔7的中心线和第二限位孔8的中心线与灌注管的中心线垂直,第一限位杆9、第二限位杆10、连接座3和手柄杆11为一体式结构,第一限位杆9、第二限位杆10、连接座3和手柄杆11的各个棱角分别设置圆弧过渡。
[0018]在使用的时候,本技术未具体说明的部分都可作为现有技术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在现有技术这一基础上采用第一定位柱5、第二定位柱6、第一限位孔7、第二限位孔8、第一限位杆9、第二限位杆10、连接座3和手柄杆11,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定位柱5和第二定位柱6分别位于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的位置,第一定位柱5和第二定位柱6的侧部分别与连接座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柱5上设置与第一限位杆9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孔7,采用此种方式,第二定位柱6上设置与第二限位杆10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孔8,第一限位杆9的一端和第二限位杆10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板座的第一板面固定连接,在第一限位杆9和第二限位杆10分别通过另一端与第一限位孔7和第二限位孔8限位配合连接,手柄杆11的一端与连接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的情况下,达到利用连接座3的下表面且位于靠近灌装管2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的特点,实现可通过手柄杆11与灌装头1间接接触的使用效果,进而方便通过手柄杆11间接对灌装头1进行如拆卸过程中的手握,达到避免手直接接触可能存在脏污的灌装头1的使用效果,特别
是实现利用现有技术中不常用的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达到有效利用空间的使用效果。
[001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包括灌装头,灌装头包括灌装管、连接座和螺纹连接管,连接座包含连接通道,灌装管、连接座和螺纹连接管相互之间固定连接,螺纹连接管通过连接通道与灌注管连通,连接座包含下表面,灌注管与连接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连接座的下表面且位于靠近灌装管一侧部和另一侧部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其特征在于:该智能控制的灌装结构还包括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和手柄杆,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分别位于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的位置,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的侧部分别与连接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柱上设置与第一限位杆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兴树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红福人家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