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定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06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能够易于将引出线安装到定子上且实现成本降低的电动机定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机定子,其中绝缘部件被嵌装到定子铁芯的轴向端,该电动机定子具有绕着其间介有绝缘部件的每个磁极齿集中卷绕的导线绕组,从而通过在将绕组的端部插入到形成于绝缘部件上的配线接受器中,并且将压接型端子安装到配线接受器的凹槽,绕组的端部被固定,并且同时还被电连接,且引出线端子被耦合到压接型端子以便将其与引出线连接,并且通过将单根导线的绕组的绕组始端和绕组末端插入单个配线接受器并将单个压接型端子安装到该配线接受器,从而使绕组的绕组始端与绕组末端彼此固定在一起,并且同时使绕组的绕组始端与绕组末端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机定子,其中压接型端子安装到嵌装于定子铁芯的轴向端的绝缘部件上的配线接受器,且绕组的端部经由压接型端子连接到引出线。
技术介绍
已公开的这种类型的常规电动机定子在绝缘部件的轴向端的相同圆周上设有以间隔隔开的多个配线接受器,且压接型端子的基端部分被安装到各个配线接受器,从而固定绕组端部,同时绕组的端部也电连接到压接型端子,此外,通过将在圆周方向上形成的沟槽中包含引出线环形接线板安装到有压接型端子从其突出的绝缘件端面来将线圈的端部连接到引出线(例如,参看日本专利公开No.2001-314055)。上述电动机定子具有的一个问题是将引出线安装到定子的过程是复杂的,因为除了要绕着磁极齿集中卷绕导线以外,还需要在圆周方向上抽引导线,同时将导线推压到接线板的沟槽中的过程,此外,由于将接线板与电动机定子主体分离,所以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成本。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且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使得易于将引出线安装到定子并提供能够降低成本的电动机定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权利要求1的本专利技术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定子,其中框形绝缘部件被嵌装到具有多个磁极齿的定子铁芯的轴向端,该电动机定子具有绕着其间介有绝缘部件的各个磁极齿集中卷绕的导线绕组,在绝缘部件上形成配线接受器,且该配线接受器具有可将绕组的端部跨越其边缘部分插入到其中的凹槽,从而绕组的端部可被固定,同时还通过将压接型端子安装到该凹槽来电连接,且引出线端子被耦合到压接型端子以便将其与引出线相连接,并且其中还通过将一条导线的绕组的绕组始端与绕组末端固定在一起,并插入到单个配线接受器、并将单个压接型端子安装到该配线接受器来将绕组始端与绕组末端电连接到压接型端子。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使得易于将引出线安装到定子、并能够通过如上所述配置来降低成本的电动机定子。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定子的第一实施例配置的平面图,其中切除了轴向上所见的绕组,以示出单相导线被抽引的情况;图2是绝缘部件的外周面的展开图,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非引出线侧上抽引出的三相导线;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导线侧的平面图;图4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压接型端子被安装到配线接受器的立体图;图4B是示出引出线端子被连接到压接型端子的侧视图;图4C是示出引出线与引出线端子压着接触的平面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引出线侧的平面图;以及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配线接受器的详细配置与狭槽的凹陷部分的位置的局部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定子的第一实施例配置的平面图,其中切除了轴向上可见的绕组,从而示出了抽引出的单相导线。在该图中,定子铁芯1设有从圆柱形磁轭的内表面径向向内突出的六个磁极齿A-F。框形绝缘部件7分别嵌装在定子磁芯1的轴向端上,从而通过绕着其间介有绝缘部件7的各个磁极齿A-F集中卷绕导线形成绕组2。绝缘部件7在其外周面上设有配线接受器3,且还设有在与磁极齿A-F的圆周端部对应的外圆周边缘轴向地各自突出的法兰18。现在,假定视图的后侧和前侧分别是引出线侧和非引出线侧,仅在引出线侧设置配线接受器3。并且磁极齿A与D、磁极齿C与F、以及磁极齿B与E分别使用一条导线来卷绕成同相的绕组2。在这些导线中,如从绕着磁极齿A与D卷绕的导线可以看出,其绕组的绕组始端10被插入到引出线侧的配线接受器3中的导线被引入到配线接受器3附近的定子铁芯的内部,通过磁极齿D与E之间的狭槽引向非引出线侧,然后在定子铁芯1的端部导出。接着,如箭头X所示,导线沿着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作为第一跨接线12被抽引到相对磁极齿的狭槽位置、导入到定子铁芯1的内部、绕着磁极齿A卷绕,然后在定子铁芯1的非引出线侧的端部导出。然后,如箭头Y所示,导线沿着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作为第二跨接线13被抽引到配线接受器3附近的狭槽位置、导入到定子铁芯1的内部、绕着磁极齿D卷绕,然后在定子铁芯1的引出线侧的端部导出,从而绕组末端11被插入到配线接受器3中。图2是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的展开图,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的非引出线侧上抽引出三相导线,且绕着磁极齿A与D卷绕的导线经由磁极齿D与E之间的狭槽在定子铁芯1的端部导出,然后如箭头X所示,导线沿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作为第一跨接线12被抽引到对应于磁极齿A的位置、导入到定子铁芯1的内部、并在定子铁芯1的对应于磁极齿A的位置的端面导出,然后,如箭头Y所示,导线沿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作为第二跨接线13被抽引到对应于磁极齿D的位置,并导入到定子铁芯1的内部。相似地,绕着磁极齿C与F卷绕的导线经由磁极齿F与A之间的狭槽在定子铁芯1的端部导出,沿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作为第一跨接线被抽引到对应于磁极齿C的位置、导入到定子铁芯1的内部,再在定子铁芯1对应于磁极齿C的位置的端部导出,沿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作为第二跨接线被抽引到对应于磁极齿F的位置,并导入到定子铁芯1的内部。相似地,绕着磁极齿B与E卷绕的导线经由磁极齿B与C之间的狭槽在定子铁芯1的端部被导出,沿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作为第一跨接线被抽引到对应于磁极齿E的位置、导入到定子铁芯1的内部,再在定子铁芯1对应于磁极齿E的位置的端部导出,沿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作为第二跨接线被抽引到对应于磁极齿B的位置,并导入到定子铁芯1的内部。在此,绕着磁极齿A与D卷绕的导线的第一跨接线12基本上具有与绕组始端10以及绕组末端11相同的电位,并且将三相电源的一相电压、例如U-相电压被按原样施加到其上。相似地,将三相电源的一相电压、例如V-相电压按原样施加到绕着磁极齿C与F卷绕的导线的第一跨接线,且相似地,将三相电源的一相电压、例如W-相电压按原样施加到绕着磁极齿B与E卷绕的导线的第一跨接线。另一方面,对于绕着磁极齿A与D卷绕的导线的第二跨接线13、绕着磁极齿C与F卷绕的导线的第二跨接线、以及绕着磁极齿B与E卷绕的导线的第二跨接线,它们中的至少两个在中性压着接触位置14(图中示出的三个位置)压着接触从而成为中性点。因此,相对于第一跨接线以预定间隔设置的第二跨接线在轴向上与第一跨接线隔离开,但彼此设置在等高的位置上。图3是上述电动机定子的引出线侧的平面图,且在相邻的磁极齿B与C、磁极齿D与E、磁极齿F与A之间的各个狭槽外面径向地设置了配线接受器3,并且基本上在这些相邻磁极齿之间的中间位置。在压接型端子被安装到配线接受器3之后,将如以下将详细描述地切断从配线接受器3向外导出的导线末端。图4A是示出压接型端子4被安装到配线接受器3的立体图,图4B是示出引出线端子15被连接到压接型端子4的侧视图,而图4C是示出引出9与引出线端子15压着接触的平面图。这里,在引出线侧的绝缘部件7的外周面上设置配线接受器3。配线接受器3包括可将绕组的端部跨过径向边缘插入的沟槽3a、以及凹槽3b(参看如下所述的图6),当绕组始端10与绕组末端11被重叠并插入到沟槽3a中时,通过将压接型端子4安装到凹槽3b,就可将绕组始端10与绕组末端11固定并电连接。在该配置中,末端被切断。压接型端子4包括呈轴向突出的凸起4a,且通过将具有与其压着接触的引出线9的引出线端子15与凸起4a耦合来获得绕组2与引出线9之间的连接。图5是电动机定子引出线侧的端面的平面图,示出了压接型端子4被安装到三个配线接受器3中的每一个,且引出线端子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框形绝缘部件被嵌装在具有多个磁极齿的定子铁芯的轴端,所述电动机定子具有绕着其间介有所述绝缘部件的每个所述磁极齿集中卷绕的导线的绕组,在所述绝缘部件上形成有配线接受器,且所述配线接受器具有可将所述绕组的端部跨越其边缘部分插入到其中的凹槽,从而通过将压接型端子安装到所述凹槽,所述绕组的端部被固定并被电连接,且引出线端子被耦合到所述压接型端子以便将其连接到引出线,并且还通过将单根导线的所述绕组的所述绕组始端与所述绕组末端插入单个所述配线接受器、并将单个所述压接型端子安装到所述配线接受器,使所述绕组的绕组始端与绕组末端彼此固定在一起,并且同时使所述绕组的绕组始端和绕组末端还都被电连接到所述压接型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二见俊彦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