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8067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涉及建筑工地考勤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支杆、考勤机,所述支杆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槽,所述考勤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开启第一电机可以带动第二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转动,从而使第二丝杆转动,可以使第二卡槽左右运动,便于对支杆进行安装和拆卸,通过转动第一转动杆可以带动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卡柱在第一双向丝杆表面移动,便于对连接柱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考勤机进行安装和拆卸,解决了现有考勤装置安装较为繁琐,出现故障后也不方便拆卸检修的问题。检修的问题。检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地考勤装置
,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考勤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员工或者个人在某个场所及特定时间段内的出勤情况,包括上下班、迟到、早退等目前,目前建筑工地也开始使用考勤装置进行考勤管理,通过考勤打卡对工人出勤进行有效管理,现有的考勤装置安装较为繁琐,出现故障后也不方便拆卸检修,同时建筑工地由于施工的原因导致环境非常差,空气中会出现大量扬尘,这些灰尘会吸附在考勤装置的表面,从而影响考勤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便安装拆卸和灰尘影响考勤装置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包括底座、支杆、考勤机,所述支杆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槽,所述考勤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两个所述连接柱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连接槽的内部,两个所述连接柱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支杆的内部且位于两个第一连接槽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主动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延伸至支杆的外侧,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双向丝杆,所述第一双向丝杆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双向丝杆的两端均螺纹套接有第一卡柱,所述第一卡柱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卡槽的内部,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支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槽的内部且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底座的内部且位于第二连接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一端的表面螺纹套接有第二卡柱,所述第二卡柱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卡槽的内部,所述第二丝杆另一端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底座的内部且位于第二连接槽的下方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转动杆,两个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另一端的表面均固定套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底座的内部且位于第三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之间开设有两个皮带槽,所述皮带槽的内部设置有传动皮带,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通过传动皮带传动连接。
[0005]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且位于考勤机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立杆,两个所述立杆相对应的一侧均开设有第四安装槽,所述第四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三丝杆,所述第三丝杆一端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底座的顶部且位于两个立杆之间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两个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一端与
第四安装槽的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转动杆一端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主动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相啮合。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三丝杆、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三丝杆通过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的啮合带动其转动。
[0007]优选的,两个所述立杆之间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螺纹套接在两个第三丝杆的表面,所述刮板靠近考勤机一侧的表面为毛刷状。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三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双向丝杆与第一转动杆相互呈垂直状态。
[001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1]1、该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通过第一电机、第二转动杆、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二丝杆、第二卡槽、支杆、考勤机、连接柱、第一卡柱、第一双向丝杆、第一转动杆、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的配合使用,通过开启第一电机可以带动第二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转动,从而使第二丝杆转动,可以使第二卡槽左右运动,便于对支杆进行安装和拆卸,通过转动第一转动杆可以带动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卡柱在第一双向丝杆表面移动,便于对连接柱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考勤机进行安装和拆卸,解决了现有考勤装置安装较为繁琐,出现故障后也不方便拆卸检修的问题。
[0012]2、该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通过刮板、第二电机、第三转动杆、立杆、第二主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丝杆的配合使用,通过开启第二电机可以带动第三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转动,从而使第三丝杆转动,进而可以带动刮板上下移动对考勤机表面的灰尘进行扫除,避免了因考勤装置表面灰尘太多从而影响正常考勤。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剖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正面剖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正面剖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图1中的A处放大图;
[0017]图5为本技术图2中的B处放大图;
[0018]图6为本技术图3中的C处放大图。
[0019]图中:1、底座;2、支杆;3、考勤机;4、立杆;7、刮板;8、连接板;9、连接柱;10、第一卡槽;11、第一卡柱;12、第一连接槽;13、第一安装槽;14、第一转动杆;15、第一主动齿轮;16、第一从动齿轮;17、第一双向丝杆;18、第二卡槽;19、第二卡柱;20、第二安装槽;21、第一电机;22、第二转动杆;23、第一皮带轮;24、传动皮带;25、第二皮带轮;26、第二丝杆;27、第三安装槽;28、皮带槽;29、第二连接槽;30、第四安装槽;31、第三丝杆;32、第二电机;33、第三转动杆;34、第二主动齿轮;35、第二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包括底座1、支杆2、考勤机3,支杆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槽12,考勤机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8,连接板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9,两个连接柱9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连接槽12的内部,两个连接柱9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卡槽10,支杆2的内部且位于两个第一连接槽12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3,第一安装槽1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4,第一转动杆14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主动齿轮15,第一转动杆14的一端延伸至支杆2的外侧,第一安装槽1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双向丝杆17,第一双向丝杆17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从动齿轮16,第一从动齿轮16与第一主动齿轮15相啮合,第一双向丝杆17的两端均螺纹套接有第一卡柱11,第一卡柱1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卡槽10的内部,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连接槽29,支杆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槽29的内部且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卡槽18,底座1的内部且位于第二连接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考勤装置,包括底座(1)、支杆(2)、考勤机(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连接槽(12),所述考勤机(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9),两个所述连接柱(9)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连接槽(12)的内部,两个所述连接柱(9)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卡槽(10),所述支杆(2)的内部且位于两个第一连接槽(12)之间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3),所述第一安装槽(1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4),所述第一转动杆(14)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主动齿轮(15),所述第一转动杆(14)的一端延伸至支杆(2)的外侧,所述第一安装槽(1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双向丝杆(17),所述第一双向丝杆(17)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从动齿轮(16),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6)与第一主动齿轮(15)相啮合,所述第一双向丝杆(17)的两端均螺纹套接有第一卡柱(11),所述第一卡柱(1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卡槽(10)的内部,所述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连接槽(29),所述支杆(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槽(29)的内部且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卡槽(18),所述底座(1)的内部且位于第二连接槽(29)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三安装槽(27),所述第三安装槽(2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26),所述第二丝杆(26)一端的表面螺纹套接有第二卡柱(19),所述第二卡柱(19)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卡槽(18)的内部,所述第二丝杆(26)另一端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皮带轮(25),所述底座(1)的内部且位于第二连接槽(29)的下方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0),所述第二安装槽(2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机(21),所述第二安装槽(20)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转动杆(22),两个所述第二转动杆(2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电机(21)的两个输出端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国龙李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