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和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6128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和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和应用。所属菌株作为病原菌首次分离于海水牙鲆鱼病灶处,该菌对海水和淡水鱼类等具有强致病力,且具有强耐药性。该菌株有助于开发更加精准的免疫防控产品(疫苗),指导养殖生产高效、全面、有效的防控黏质沙雷氏菌传播和流行。另外,该菌株可以为黏质沙雷氏菌毒力相关基因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为黏质沙雷氏菌耐药基因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为鱼类腹水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于鱼类抗病种质的筛选、抗病品种的选育均有重要意义,并为其他动物的黏质沙雷氏菌感染疾病防治研究提供研究思路。提供研究思路。提供研究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和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和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沙雷氏菌属(SerratiaBizio),广泛分布于食品、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等,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无害的环境细菌,但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该菌可引起的感染情况甚至比很多常见的致病菌都要严重,由于该菌具有侵袭性并对许多常用抗菌药有耐药性,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条件病原菌。黏质沙雷菌能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伤口感染、眼部感染、败血症、输血和外科术后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等疾病。随着患者的抵抗力降低以及侵入性治疗手段的不断增多,粘质沙雷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病原菌,近年来临床分离率及其耐药性都有增加趋势。该菌除了在临床上导致人类致病外,在各种动物中也被作为病原菌被报道,如山羊(Capra hircus)、柞蚕(Antheraea pernyi)、牦牛(Bos mutus)、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中华鳖(Trionyn sinensis)、水貂(Neovison vison)等。在鱼类中,该致病菌仅在淡水鱼地图鱼(Astronotus ocellatus)、草金鱼(Goldfish)的病灶中被分离得到,在海水鱼中未见作为潜在致病菌的相关报道。该菌对植物也具有致病性,如向日葵等。以上报道说明黏质沙雷氏菌对人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淡水鱼类甚至植物,都具有极强的致病力,其在海水养殖环境中广泛分布,如果对海水鱼也具有致病性,且具有强耐药性,不仅会对养殖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可能还会对养殖生产从业者造成一些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黏质沙雷氏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正逐渐增强,而目前还没有针对黏质沙雷氏菌的有效疫苗问世。
[0003]因此,针对对海、淡水鱼类均具有强致病力、且具有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菌株开展研究,有助于开发更加精准的免疫防控产品,指导养殖生产高效、全面、有效的防控该菌传播和流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鱼类具有致病力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对海、淡水鱼类均具有强致病力,且具有强耐药性,利用所述黏质沙雷氏菌YP1制备成黏质沙雷氏菌疫苗,可以有效的防控黏质沙雷氏菌传播和流行。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和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YP1,所述黏质沙雷氏菌株YP1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1340。
[0007]优选的,所述鱼类包括海水鱼和/或淡水鱼。
[0008]优选的,所述海水鱼包括牙鲆鱼。
[0009]优选的,以牙鲆鱼的体重计,所述菌株对牙鲆鱼的半数致死量为9.26
×
107cfu/g。
[0010]优选的,所述淡水鱼包括斑马鱼。
[0011]优选的,以斑马鱼的体重计,所述菌株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为4.09
×
107cfu/g。
[0012]优选的,所述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链霉素等原本敏感的药物,已产生较强耐药性。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黏质沙雷氏菌YP1在制备黏质沙雷氏菌疫苗中的应用。
[0014]有益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且具有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YP1,所述黏质沙雷氏菌株YP1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1340。该菌株首次作为海水鱼病原菌被分离研究,该菌株对海、淡水鱼类均具有强致病力,且具有强耐药性,有助于开发更加精准的免疫防控产品(疫苗),指导养殖生产高效、全面、有效的防控黏质沙雷氏菌传播和流行。另外,该菌株可以为黏质沙雷氏菌毒力相关基因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为黏质沙雷氏菌耐药基因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为鱼类腹水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于鱼类抗病种质的筛选、抗病品种的选育均有重要意义,并为其他动物的黏质沙雷氏菌感染疾病防治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YP1菌株形态结果,其中a:菌落形态;b:革兰氏染色鉴定结果(
×
100);
[0017]图2为YP1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与相关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0018]图3为注射菌株YP1后实验牙鲆鱼出现腹水症状;其中a:腹水、脱肛;b:鳃变白;c:黄色腹水;d:红色腹水、肝失血;e:血红色花肝;f:肾脏肿大;g(1~3):心脏出血;
[0019]图4为注射菌株YP1后实验斑马鱼出现腹水症状;其中a:对照组斑马鱼;b:患病斑马鱼。
[0020]生物保藏说明
[0021]黏质沙雷氏菌YP1,拉丁名为Serratia marcescens,于2021年11月01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1340。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并具有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所述黏质沙雷氏菌YP1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1340。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鱼类优选包括海水鱼和/或淡水鱼,更优选包括牙鲆鱼和/或斑马鱼。在本专利技术中,以鱼的体重计,所述黏质沙雷氏菌YP1对牙鲆鱼的半数致死量优选为9.26
×
107cfu/g,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优选为4.09
×
107cfu/g。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黏质沙雷氏菌YP1主要导致牙鲆腹水,同时伴有呼吸急促、摄食减弱、脱肛、白便、鳃缺血及多脏器膨大出血等症状,对牙鲆鳃、肠、肝、脾、肾、心均造成损伤;所述黏质沙雷氏菌YP1主要导致斑马鱼腹水,同时伴有摄食减弱等症状。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链霉素等原本敏
感的药物,已产生较强耐药性。
[002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在制备黏质沙雷氏菌疫苗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对所述疫苗的制备方法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制备方法即可。
[0026]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和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和应用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27]实施例1
[0028]一株黏质沙雷氏菌菌株,拉丁名称为Serratia marcescens,实验室编号为YP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鱼类具有强致病力和强耐药性的黏质沙雷氏菌株(Serratia marcescens)YP1,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质沙雷氏菌株YP1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13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类包括海水鱼和/或淡水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鱼包括牙鲆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黏质沙雷氏菌YP1,其特征在于,以牙鲆鱼的体重计,所述菌株对牙鲆鱼的半数致死量为9.26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雅贤侯吉伦王桂兴王玉芬张晓彦何忠伟刘玉峰张祎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