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607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河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包括外源污染控制模块、高负荷污染治理模块、高有机污染治理模块以及低负荷污染治理模块,所述外源污染控制模块包括汇入渠口过滤处理和高峰雨水汇入处理,所述汇入渠口过滤处理为:在汇入渠口处设置过滤装置对汇入水流进行泥沙或淤泥过滤处理,所述高峰雨水汇入处理为:设置可渗透河岸、可渗透驳岸、以及河岸蓄水池,河岸蓄水池的水可渗透流过可渗透河岸的底部,并继续渗透流经可渗透驳岸汇入河道。相对比现有的治理污染源单一的河道净化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可以针对河道多种污染源进行针对性的净化处理,从而达到有效循环治理净化河道的目的。化河道的目的。化河道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最近几年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猛,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分析,由于各大工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日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生产量日益增大,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污染。当前,大部分的湖泊,包括水库边缘,经常会出现一些绿色、悬浮物体,很多鱼塘的表面漂浮大量死鱼,农村的小水沟内部水体变黑,发出恶臭味道。在城市居民楼附近,一些景区用水的含氧量特别低,会滋生大量细菌与病毒,而变质水体当中繁殖较多的蚊虫,使得河道水环境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而要治理上述污染则需要从污染源的汇入途径入手,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源的汇入量,从而利用湖泊或水库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根治水污染的目的,而河流则为污染源的最主要汇入途径,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理河道污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相对比现有的治理污染源单一的河道净化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可以针对河道多种污染源进行针对性的净化处理,从而达到有效循环治理净化河道的目的。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包括外源污染控制模块、高负荷污染治理模块、高有机污染治理模块以及低负荷污染治理模块,所述外源污染控制模块包括汇入渠口过滤处理和高峰雨水汇入处理,所述汇入渠口过滤处理为:在汇入渠口处设置过滤装置对汇入水流进行泥沙或淤泥过滤处理,过滤后排入河道,并定期对过滤装置的沉积泥沙或淤泥进行清除处理,所述高峰雨水汇入处理为:设置可渗透河岸、可渗透驳岸、以及河岸蓄水池,河岸蓄水池的水可渗透流过可渗透河岸的底部,并继续渗透流经可渗透驳岸汇入河道,暴雨雨水导致汇入量超出河道的最大净化量时,将多余的雨水汇入到河岸蓄水池内储存。
[0005]优选的,所述可渗透驳岸种植有驳岸植物形成驳岸生物走廊。
[0006]多余的雨水汇入到河岸蓄水池内储存,河岸蓄水池的雨水渗透流经可渗透河岸和可渗透驳岸,可以把陆地、水面和驳岸连成一个整体,将驳岸植物的间隙、所有类型的空隙与孔洞都视作能量及物质的传输途径,而渗入的水流速带还能加强水和空气之间的接触,增加氧的溶入,提高水体净化水平。
[0007]优选的,所述高负荷污染治理模块为:对高负荷污染区,如流经城市中心、城镇中心或工业区的河道汇入口或河段采用机械设备对河底淤泥进行定期清理。
[0008]优选的,高有机污染治理模块为:对高有机区,如发绿水体、黑臭水、藻类污染严重区域进行人工超微净化处理。
[0009]人工超微净化处理利用超高压进行气水混合,处于超饱和条件生成气泡,以此对藻类、有机物与重金属等进行有效氧化,提高含氧量,保证水体的能见度,能逐步消除包含重金属、黑臭水和水体浑浊与发绿等在内的各项问题。比如,对于已经发绿的水体,采用超微气泡能快速将藻类黏附清除干净;对于比较浑浊的水体,采用超微气泡,能对水体中的泥沙及胶体进行快速吸附与分离;而对于黑臭水,采用超微气泡能对自由基与氢氧基进行沉降,最终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分解及氧化处理。
[0010]优选的,低负荷污染治理模块包括生物介入净化和生物循环净化,所述生物介入净化为:对河道底部铺设基础层,再在基础层上铺设厌氧生物料层,最后在厌氧生物料层之上铺设生物石层。
[0011]优选的,所述生物石层采用的生物石为采用硅无机矿物和钙无机矿物通过水热合成工艺制备得到的多孔球体。该生物石轻质高效,氨氮去除率高,除磷效果好,生物菌落易于植入,可以有效加快水体污染的治理以及河道生态的修复。
[0012]优选的,生物循环净化包括:于浅水区域种植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于植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下方种植沉水植物,于深水区域设置水下森林。水下森林的设置能有效提高景观度,弥补深水区缺乏景观的缺陷优选的,生物循环净化还包括:于浅水区域河底种植水下草皮,可以为低矮型苦草。
[0013]采用沉水植物对富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如氮磷等,对水体中存在的硝化及反硝化予以加强,起到清除总氮的作用,加速悬浮物质的沉降,对底泥的二次悬浮进行控制,减少其氮磷等物质的释放,同时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氧的释放量,使底质含有的磷和铁、铝充分结合,从而加快磷的沉积速度;最后,加强化感效应,通过对沉水植物的布置,释放出很多化感物质,这些物质对藻类植物生长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014]优选的,生物循环净化还包括:养殖适量的鱼类。
[0015]底栖动物能沉淀和过滤水体,动物能捕食底质中的腐败残体与有机质,以此减少底质的营养物质产生量。
[0016]优选的,生物循环净化还包括:投放少量的水蚤。
[0017]水蚤可以对水体中的细微腐泄物质及蓝藻进行捕食,以此保证水体的透明程度,加快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浮游生物还能作为鱼类饵料,使水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及蓝绿藻都变成动物蛋白质,为鱼类提供营养,最终形成一条良性的生态链。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能够对河流进行多方位净化处理,同时进行多方位的生态修复,并且针对不同污染程度区域采用最为有效的针对性手段进行有效治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而且可以全方位减少生活污水流向大型河流或湖泊的流入量,保证水体更加清洁,同时能有效修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早日实现生态平衡。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框架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河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低负荷污染治理模块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为:渠口1、过滤装置2、河道3、可渗透河岸4、可渗透驳岸5、河岸蓄水池6、河岸加固层7、河岸可渗透层8、驳岸加固层9、驳岸可渗透层10、水下草皮11、水下森林12、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13、基础层14、厌氧生物料层15、生物石层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

图4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2]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包括外源污染控制模块、高负荷污染治理模块、高有机污染治理模块以及低负荷污染治理模块,所述外源污染控制模块包括汇入渠口过滤处理和高峰雨水汇入处理,所述汇入渠口过滤处理为:在汇入渠口处设置过滤装置2对汇入水流进行泥沙或淤泥过滤处理,过滤后排入河道,并定期对过滤装置的沉积泥沙或淤泥进行清除处理,所述高峰雨水汇入处理为:设置可渗透河岸4、可渗透驳岸5、以及河岸蓄水池6,河岸蓄水池的水可渗透流过可渗透河岸的底部,并继续渗透流经可渗透驳岸汇入河道,暴雨雨水导致汇入量超出河道的最大净化量时,将多余的雨水汇入到河岸蓄水池内储存。
[0023]具体地,所述可渗透河岸包括河岸加固层7和设置于河岸加固层底部的河岸可渗透层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源污染控制模块、高负荷污染治理模块、高有机污染治理模块以及低负荷污染治理模块,所述外源污染控制模块包括汇入渠口过滤处理和高峰雨水汇入处理,所述汇入渠口过滤处理为:在汇入渠口处设置过滤装置对汇入水流进行泥沙或淤泥过滤处理,过滤后排入河道,并定期对过滤装置的沉积泥沙或淤泥进行清除处理,所述高峰雨水汇入处理为:设置可渗透河岸、可渗透驳岸、以及河岸蓄水池,河岸蓄水池的水可渗透流过可渗透河岸的底部,并继续渗透流经可渗透驳岸汇入河道,暴雨雨水导致汇入量超出河道的最大净化量时,将多余的雨水汇入到河岸蓄水池内储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渗透驳岸种植有驳岸植物形成驳岸生物走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负荷污染治理模块为:对高负荷污染区,如流经城市中心、城镇中心或工业区的河道汇入口或河段采用机械设备对河底淤泥进行定期清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微生态重建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有机污染治理模块为:对高有机区,如发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创钜谭成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丰生生物科技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