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纺纱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6051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纺纱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主芯层和包覆层,所述主芯层包括第一绕线、第二绕线、第三绕线和第四绕线,所述包覆层包括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所述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螺旋缠绕在所述主芯层外侧并且完全包覆所述主芯层,所述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结构相同,所述包覆层外侧设置有外表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采用多种纤维制成混纺纱线可以增强其结构,与肌肤触感变好,具备支撑性好和不易变形的优点,提高了纱线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提高了纱线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提高了纱线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纺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
,具体涉及一种混纺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纱线是一种纺织品,用各种纺织纤维加工成一定细度的产品,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纱线的捻度用每米或每英寸的捻回数表示。混纺纱线即混纺化纤织物,是化学纤维与其它棉毛、丝、麻等到天然纤维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既有涤纶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长处。混纺纱线能够混合多种纺织材料的优点,打破各种纺织材料,例如,棉、麻、毛具有不易变形色泽靓丽等诸多优点。
[0003]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纱线均存在结构性差、易变形、使用寿命低等明显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纺纱线及其制造方法,结构简单,采用多种纤维制成混纺纱线可以增强其结构,与肌肤触感变好,具备支撑性好和不易变形的优点,提高了纱线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纺纱线,包括主芯层和包覆层,所述主芯层包括第一绕线、第二绕线、第三绕线和第四绕线,所述包覆层包括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所述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螺旋缠绕在所述主芯层外侧并且完全包覆所述主芯层,所述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结构相同,所述包覆层外侧设置有外表层。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绕线的材料为天然纤维。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绕线的材料为金属纤维。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绕线的材料为聚酯纤维。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绕线的材料为羊绒纤维。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五绕线的材料为氨纶纤维,所述第六绕线的材料为涤纶纤维。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七绕线的材料为竹炭纤维,所述第八绕线的材料为玻璃纤维。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九绕线的材料为亚麻纤维。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外表层的材料为粘胶纤维。
[0014]一种混纺纱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对纤维原材料进行开清工作,即首先将压紧的纤维进行开松、除杂和混合,将原材料依次通过抓棉机、混棉机、开棉机,抓棉机的打手速度为700

800r/mi n,开棉机的打手速度为400

500r/mi n;(2)对步骤1中处理好的原材料进行梳棉工作,采用梳棉机,设定的锡林速度为300

350r/mi n,刺辊速度为700

800r/mi n;(3)将步骤2中处理好的原材料进行头道并条和末道操作,首先将第一绕线、第二绕线、第三绕线和第四绕线放入并条机进行头道并条操作,牵伸隔距8mm,纺出条子干重为9.5

11.5g/5m,之后将头道并条出的产品与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进行末道并条操作,牵伸隔距14mm,落棉隔距13mm,纺出条子干重为17

258g/5m;(4)最后在外侧并入保护层。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纱线的主芯层采用天然纤维、金属纤维、聚酯纤维和羊绒纤维制成,可以大大增强纱线的机械强度和抗弯折性,具备支撑性好和不易变形的优点;
[0016]2.包覆层采用多种纱线混合,氨纶使得纱线主体具有良好的弹性,涤纶使得纱线主体具有良好的强度,竹炭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玻璃纤维进一步增强纱线的机械强度和抗弯折性;
[0017]3.外表层采用粘胶纤维,而且保留了棉花的柔软性,同时粘胶纤维的湿度和人体皮肤的湿度比较接近,使得穿在身上比较舒适。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0020]图中标号说明:1、主芯层;11、第一绕线;12、第二绕线;13、第三绕线;14、第四绕线;2、包覆层;21、第五绕线;22、第六绕线;23、第七绕线;24、第八绕线;25、第九绕线;3、外表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
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7]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混纺纱线及其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包括主芯层1和包覆层2,所述主芯层1包括第一绕线11、第二绕线12、第三绕线13和第四绕线14,所述包覆层2包括第五绕线21、第六绕线22、第七绕线23、第八绕线24和第九绕线25,所述第五绕线21、第六绕线22、第七绕线23、第八绕线24和第九绕线25螺旋缠绕在所述主芯层1外侧并且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芯层和包覆层,所述主芯层包括第一绕线、第二绕线、第三绕线和第四绕线,所述包覆层包括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所述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螺旋缠绕在所述主芯层外侧并且完全包覆所述主芯层,所述第五绕线、第六绕线、第七绕线、第八绕线和第九绕线结构相同,所述包覆层外侧设置有外表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的材料为天然纤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绕线的材料为金属纤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绕线的材料为聚酯纤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绕线的材料为羊绒纤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绕线的材料为氨纶纤维,所述第六绕线的材料为涤纶纤维。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绕线的材料为竹炭纤维,所述第八绕线的材料为玻璃纤维。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绕线的材料为亚麻纤维。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金祥顾伟谭惠祥王国华张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昱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