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编织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及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5180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管编织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及软管,所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圆织机以及一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有外模、内芯、隔板以及加热管,开启所述圆织机进行编织以得到所述编织层;将所述编织层牵引套设在所述内芯外围并夹置在所述内芯和所述外模之间;将所述编织层依次经过所述涂覆段、固化段以及定型段得到涂覆有表面涂层的编织层;对所述涂覆有表面涂层的编织层进行牵引收卷得到成品,所述工艺增强了软管涂层的均匀性,提高了软管进行涂层的效率。高了软管进行涂层的效率。高了软管进行涂层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管编织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及软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软管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软管编织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及软管。

技术介绍

[0002]软管生产的时候编织层常作为骨架层来使用,编织层的生产通常经由纤维丝编织好后在进行涂层得到的,对软管进行涂层处理主要是可在一定的程度上面起到防止老化的现象出现,也更方便进行冲洗,给软管的使用带来了不少的方便,而且可以起到防潮的效果,且软管有了涂层以后就可以更加耐用,如果出现了小范围的破损,可以将破损的地方剪断,然后用接头直接接在一起继续使用。
[0003]常规生产工艺包括有浸入式和包裹式。浸入式是将编织层以扁平状态完全浸入水性涂层中,然后在以扁平状态进行烘干;包裹式则是将编织层以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状态通过水平模具型腔,水平模具型腔内储存有涂层材料。当涂覆完成后,将涂层以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状态通过热空气烘箱进行固化。
[0004]以上工艺都存在工艺粗犷、能耗浪费大、有效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其中采用浸入式的方式,涂层很容易渗透入编织层的内层,因此很难在工艺上控制涂层浸入的程度。而采用包裹式,涂层渗透的可控(含水率低),但需要烘箱(长度不低于3m),烘箱利用率低,能耗高,且生产线水平布置,占地需求长度至少20米,包裹式也会造成编织层内径收缩,收缩程度较浸入式低。当涂层厚度大时,还会形成“下坠”现象,一般采用外加热固化时,只要涂层略厚,就会出现,外表面固化,内部未完全固化的现象。在正常使用时,经常出现内部涂层浆料吐出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软管编织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及软管,可以提高软管编织层中涂层的均匀性以及编织层的口径稳定性。
[0006]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及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包括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管编织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所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提供一圆织机以及一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有外模、内芯、隔板以及加热管,所述内芯具有中空内腔,所述内芯包括有依次设置的涂覆段、固化段以及定型段,所述外模套设所述涂覆段的外围,所述外模中设置有所述涂层所需浆料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出浆口,所述出浆口朝向所述内芯设置,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内芯的中空内腔中,所述隔板包括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涂覆段和所述固化段隔开,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固化段和所述定型段隔开,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所述内芯的中空内腔中并位于所述固化段处;
[0008]—S2:开启所述圆织机进行编织以得到编织层;
[0009]—S3:将所述编织层牵引套设在所述内芯外围并夹置在所述内芯和所述外模之
间;
[0010]—S4:将所述编织层依次经过所述涂覆段、固化段以及定型段得到涂覆有表面涂层的编织层;
[0011]—S5:对所述涂覆有表面涂层的编织层进行牵引收卷得到成品。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芯悬挂在所述圆织机上,所述内芯的涂覆段靠近所述圆织机上方,所述内芯的定型段靠近所述圆织机下方设置。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模的长度等于所述编织层外径的0.8~1.2倍。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涂覆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模的长度,所述涂覆段的长度为所述编织层外径的1.8~2.5倍,所述固化段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编织层外径的两倍。
[00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包括有沿所述外模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的至少两个容纳腔。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浆料的粘度为50~9000mpa.s,所述外模中浆料的涂覆压力小于等于300kpa。
[00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表面涂层的厚度大于0小于等于0.4mm。
[00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涂覆段的长度为50~500mm,所述固化段的长度为50~5000mm,所述定型段的长度为300~7000mm。
[00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涂覆的速度为10~200m/h。
[00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浆料浸入所述编织层的深度小于所述编织层的厚度。
[0021]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工艺制备得到的软管。
[0022]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管编织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所述一体化成型工艺采用内加热固化,涂覆

固化

定型均在同一内芯模具中完成,可以使得软管生产时候编织层具有涂层厚度均匀,口径稳定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23]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体化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体化模具和圆织机垂直式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请参阅图1至图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6]本专利技术所述软管可以是消防软管,所述消防软管可以包括有多层粘合在一起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软管从内到外可以包括有衬里层、编织层以及表面涂层,所述编织层可以是经纬纱线编织的筒状编织层,所述衬里层可以是所述编织层内壁一层光滑且具有一定强度的防水层,保证了水或者其他液体的输送通畅,所述衬里层使用的材料可以是橡胶、PVC、TPU等。所述衬里层可以通过蒸汽硫化或者胶黏剂与所述编织层粘合在一起。所述表面涂层可以是丙烯酸类或者聚氨酯类浆料的涂层。所述衬里层的厚度可以是0.5~1mm,所述编织层的厚度可以是1~8mm,所述表面涂层的厚度可以是不大于0.4mm,进一步的所述
表面涂层的厚度可以是0.1~0.4mm,例如0.2mm、0.25mm、0.3mm。
[0027]本专利技术所述工艺即可以是所述编织层的编织以及表面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所述成型工艺可以包括有以下步骤:
[0028]—S1:提供一圆织机以及一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有外模、内芯、隔板以及加热管,所述内芯具有中空内腔,所述内芯包括有依次设置的涂覆段、固化段以及定型段,所述外模套设所述涂覆段的外围,所述外模中设置有所述涂层所需浆料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出浆口,所述出浆口朝向所述内芯设置,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内芯的中空内腔中,所述隔板包括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涂覆段和所述固化段隔开,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固化段和所述定型段隔开,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所述内芯的中空内腔中并位于所述固化段处;
[0029]—S2:开启所述圆织机进行编织以得到编织层;
[0030]—S3:将所述编织层牵引套设在所述内芯外围并夹置在所述内芯和所述外模之间;
[0031]—S4:将所述编织层依次经过所述涂覆段、固化段以及定型段得到涂覆有表面涂层的编织层;
[0032]—S5:对所述涂覆有表面涂层的编织层进行牵引收卷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管编织涂层一体化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一圆织机以及一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有外模、内芯、隔板以及加热管,所述内芯具有中空内腔,所述内芯包括有依次设置的涂覆段、固化段以及定型段,所述外模套设所述涂覆段的外围,所述外模中设置有所述涂层所需浆料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出浆口,所述出浆口朝向所述内芯设置,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内芯的中空内腔中,所述隔板包括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涂覆段和所述固化段隔开,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固化段和所述定型段隔开,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所述内芯的中空内腔中并位于所述固化段处;—S2:开启所述圆织机进行编织以得到编织层;—S3:将所述编织层牵引套设在所述内芯外围并夹置在所述内芯和所述外模之间;—S4:将所述编织层依次经过所述涂覆段、固化段以及定型段得到涂覆有表面涂层的编织层;—S5:对所述涂覆有表面涂层的编织层进行牵引收卷得到成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悬挂在所述圆织机上,所述内芯的涂覆段靠近所述圆织机上方,所述内芯的定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冬明黄裕中张小红陈军吴宏亮申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裕软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