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481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机壳,新风机壳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新风出口和切换口,室内进风口和新风出口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切换口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间隔设置在新风机壳内,室内进风口与排风结构的排风腔连通,新风出口与新风引风结构的新风腔连通;其中,切换口可选择地与新风腔或排风腔连通,以使由室内进风口流入至排风腔内的风经切换口流出、或使由切换口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后由新风出口流出。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技术问题。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技术问题。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室内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户对于空调的功能要求不仅限于制冷、制热,同时也要求室内空气的清新程度。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空调一般会引入新风功能以提高用户舒适度,并改善用户室内环境。
[000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上一般仅用于向室内引入新风,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排风功能。如果需要将室内污风排出的话,往往需要再增加一个排风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机壳,新风机壳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新风出口和切换口,室内进风口和新风出口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切换口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间隔设置在新风机壳内,室内进风口与排风结构的排风腔连通,新风出口与新风引风结构的新风腔连通;其中,切换口可选择地与新风腔或排风腔连通,以使由室内进风口流入至排风腔内的风经切换口流出、或使由切换口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后由新风出口流出。
[0006]进一步地,新风机壳内还设置有切换风道,切换风道设置在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之间,切换风道的一端形成切换口,切换风道的另一端具有连通开口部,连通开口部具有与排风腔连通的第一打开状态以及与新风腔连通的第二打开状态,以使切换口通过连通开口部可选择地与新风腔或排风腔连通。
[0007]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切换机构,切换机构的切换部可活动地设置在连通开口部处,以在切换机构的切换作用下使连通开口部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或第二打开状态。
[0008]进一步地,连通开口部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朝向排风腔设置,第二开口朝向新风腔设置;切换机构包括:第一切换板和第二切换板,第一切换板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处,第二切换板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处;当连通开口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第一切换板运动至避让第一开口的位置处、第二切换板运动至遮盖第二开口的位置处;当连通开口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一切换板运动至遮盖第一开口的位置处、第二切换板运动至避让第二开口的位置处。
[0009]进一步地,第一切换板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处;和/或,第二切换板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处。
[0010]进一步地,切换机构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与切换部驱动连接,驱动部包括相互啮
合的齿轮齿条结构。
[0011]进一步地,切换机构包括:驱动齿轮;第一驱动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第一驱动齿条与第一切换板连接,以使驱动齿轮通过第一驱动齿条带动第一切换板移动;第二驱动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第一驱动齿条和第二驱动齿条分别位于驱动齿轮的两侧,第二驱动齿条与第二切换板连接,以使驱动齿轮通过第二驱动齿条带动第二切换板移动。
[0012]进一步地,新风机壳内具有连接壳,连接壳用于围成切换风道,连通开口设置在连接壳上;连接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口,第一插口与第一切换板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切换板插设在第一插口内并对第一开口进行遮盖;和/或,连接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插口,第二插口与第二切换板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切换板插设在第二插口内并对第二开口进行遮盖。
[0013]进一步地,新风机壳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腔连通,以使由新风进风口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新风腔内。
[0014]进一步地,新风出口设置在新风机壳的一侧,室内进风口和切换口均设置在新风机壳的另一侧;和/或,室内进风口设置在切换口的上方。
[0015]进一步地,新风机壳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腔连通,以使由新风进风口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新风腔内;新风进风口与室内进风口和切换口均位于新风机壳的同一侧,室内进风口位于新风进风口的上方,切换口设置在室内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之间。
[0016]进一步地,新风机壳包括电机安装板、蜗壳和密封盖,蜗壳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风叶安装口和第二风叶安装口,电机安装板和密封盖分别安装在蜗壳的两侧,以分别与第一风叶安装口和第二风叶安装口围成排风腔和新风腔。
[0017]进一步地,新风装置用于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机壳体内,密封盖与室内机壳体的后面板相对设置,电机安装板与室内机壳体的前面板相对设置;新风出口设置在电机安装板上,室内进风口、切换口和新风进风口均设置在密封盖上。
[0018]进一步地,室内机壳体的前面板上设置有新风出风部,新风装置位于室内机壳体的后侧,新风装置还包括:引风壳体,引风壳体由室内机壳体的后面板向室内机壳体的前面板延伸,引风壳体的一端与新风出口连接,引风壳体的另一端朝向新风出风部设置。
[001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装置,新风装置为上述提供的新风装置。
[0020]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切换口的连通方式,能够改变新风装置的工作模式。具体地,当切换口与排风腔连通时,室内污风由室内进风口流入至排风腔内,并经切换口流出,此时,新风装置实现排出室内污风的功能。当切换口与新风腔连通时,室外新风经切换口流入至新风腔内,并经新风出口流入室内,此时,新风装置实现向室内引新风的功能。因此,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培峰功能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0022]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切换口用于排出室内污风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0023]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0024]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切换口和新风进风口均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0025]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连通开口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连通开口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爆炸图;
[0029]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机壳(10),所述新风机壳(10)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1)、新风出口(12)和切换口(13),所述室内进风口(11)和所述新风出口(12)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所述切换口(13)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所述新风引风结构(20)和所述排风结构(30)间隔设置在所述新风机壳(10)内,所述室内进风口(11)与所述排风结构(30)的排风腔(31)连通,所述新风出口(12)与所述新风引风结构(20)的新风腔(21)连通;其中,所述切换口(13)可选择地与所述新风腔(21)或所述排风腔(31)连通,以使由所述室内进风口(11)流入至所述排风腔(31)内的风经所述切换口(13)流出、或使由所述切换口(13)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21)后由所述新风出口(12)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壳(10)内还设置有切换风道(14),所述切换风道(14)设置在所述新风引风结构(20)和所述排风结构(30)之间,所述切换风道(14)的一端形成切换口(13),所述切换风道(14)的另一端具有连通开口部(15),所述连通开口部(15)具有与所述排风腔(31)连通的第一打开状态以及与所述新风腔(21)连通的第二打开状态,以使所述切换口(13)通过所述连通开口部(15)可选择地与所述新风腔(21)或排风腔(31)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切换机构(40),所述切换机构(40)的切换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连通开口部(15)处,以在所述切换机构(40)的切换作用下使所述连通开口部(15)处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或第二打开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开口部(1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151)和第二开口(152),所述第一开口(151)朝向所述排风腔(31)设置,所述第二开口(152)朝向所述新风腔(21)设置;所述切换机构(40)包括: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所述第一切换板(41)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51)处,所述第二切换板(42)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152)处;当所述连通开口处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板(41)运动至避让所述第一开口(151)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切换板(42)运动至遮盖所述第二开口(152)的位置处;当所述连通开口处于所述第二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板(41)运动至遮盖所述第一开口(151)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切换板(42)运动至避让所述第二开口(152)的位置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板(41)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51)处;和/或,所述第二切换板(42)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152)处。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40)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切换部驱动连接,所述驱动部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齿条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40)包括:驱动齿轮(43);第一驱动齿条(44),与所述驱动齿轮(43)啮合,所述第一驱动齿条(44)与所述第一切换板(41)连接,以使所述驱动齿轮(43)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齿条(44)带动所述第一切换板(41)移动;
第二驱动齿条(45),与所述驱动齿轮(43)啮合,所述第一驱动齿条(44)和所述第二驱动齿条(45)分别位于所述驱动齿轮(43)的两侧,所述第二驱动齿条(45)与所述第二切换板(42)连接,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自超王千千徐凤森夏光辉何振健潘龙腾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