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3778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1 09:38
一种抗菌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针织布技术领域,所述抗菌针织布由外表层和内表层,其中外表层和内表层通过缠绕线连接;所述外表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黄麻纤维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织布
,具体涉及一种抗菌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连接成针织物的工艺过程。织制针织物可使用的原料比较广泛,包括棉、毛、丝、麻、化纤及它们的混纺纱或交并纱等;针织物质地松软,除了有良好的抗皱性和透气性外,还具有较大的延伸性和弹性,适宜于做内衣、紧身衣和运动服等,针织物在改变结构和提高尺寸稳定性后,同样可做外衣、床垫等。
[0003]但是现今的针织布,通常都是仅使用一层的,其结构不紧凑,在遇到外界尖锐物品时,容易掉线甚至脱钩,同时针织布在用于内衣裤或医用等用途时,其抗菌能力的要求较高,若使用抗菌能力低的针织布作为贴身衣物或医用等用途时,该针织布使用一段时间后细菌容易再生和繁殖,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抗菌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及其生产工艺。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菌针织布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抗菌针织布由外表层和内表层,其中外表层和内表层通过缠绕线连接;
[0006]所述外表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黄麻纤维5

9份,抗菌除臭纤维20

40份,丙纶纤维5

9份,木浆纤维15

25份,竹炭纤维5

9份,保暖涂层10

>20份,隔热涂层20

40份;
[0007]所述内表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棉纤维20

30份,聚丙烯纤维25

29份,海藻碳纤维4

6份,莫代尔纤维15

19份,防臭涂层10

20份,抗菌涂层20

40份;
[0008]所述缠绕线选自苎麻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9]优选地,所述保暖涂层选自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和复合硅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0]优选地,所述隔热涂层选自气凝胶、玻璃纤维、石棉和岩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优选地,所述防臭涂层选自纳米沸石粉、咖啡碳颗粒和羟丙基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优选地,所述抗菌涂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天然抗菌剂5

9份、有机抗菌剂2

4份和无机抗菌剂10

20份。
[0013]优选地,所述天然抗菌剂选自绿芥末精油、芥末提取液、甲壳素和日柏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优选地,所述有机抗菌剂选自有机酸、有机酯、有机醇和有机酚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5]优选地,所述无机抗菌剂选自磷灰石、磷酸锆、氧化锌、银离子、铜离子中的一种或
多种。
[0016]所述抗菌针织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步骤A:将黄麻纤维,抗菌除臭纤维,丙纶纤维,木浆纤维和竹炭纤维用水浸泡在40

45℃的水中,并向其中加入质量为全部纤维总质量5

6.5%的复合酶,升温至50℃,得到混合纤维A;
[0018]步骤B:将步骤A中的混合纤维A加入搅拌机中,搅拌速度为500转/min,搅拌时间为30

50min,放置在烘箱中烘干备用,烘干温度为75℃,烘干时间为20min,得到烘干后的混合纤维A;
[0019]步骤C:将步骤B中烘干后的混合纤维A由原来的打结压紧状态开松成松散状态,并在交叉铺网机上进行交叉铺网,每次绕卷编织500

600圈数为一周期后穿再重新绕圈编织,制得以混合纤维A的针织布A;
[0020]步骤D:将步骤C中使用混合纤维A编织成的针织布A的表面依次涂满保暖涂层和隔热涂层,并微波处理10min,然后以5℃/min的降温速度降温,待温度降至50

55℃后保温混合25min,即可得到外表层;
[0021]步骤E:将棉纤维,聚丙烯纤维,海藻碳纤维和莫代尔纤维和竹炭纤维用水浸泡在40

45℃的水中,并向其中加入质量为全部纤维总质量5

6.5%的复合酶,升温至50℃,得到混合纤维B;
[0022]步骤F:将步骤E中的混合纤维A加入搅拌机中,搅拌速度为500转/min,搅拌时间为30

50min,放置在烘箱中烘干备用,烘干温度为75℃,烘干时间为20min,得到烘干后的混合纤维B;
[0023]步骤G:将步骤F中烘干后的混合纤维B由原来的打结压紧状态开松成松散状态,并在交叉铺网机上进行交叉铺网,每次绕卷编织500

600圈数为一周期后穿再重新绕圈编织,制得以混合纤维B的针织布B;
[0024]步骤H:将步骤G中使用混合纤维B编织成的针织布B的表面依次涂满防臭涂层和抗菌涂层,并微波处理10min,然后以5℃/min的降温速度降温,待温度降至50

55℃后保温混合25min,即可得到内表层;
[0025]步骤I:将缠绕线方便贯穿步骤D中的外表层和步骤H中的内表层,致使外表层和内表层紧贴,用轧光机对其进行轧光,其速率为50m/min,扩幅度为30%,轧辊温度为95

100℃,即可得到该抗菌针织布。
[0026]优选地,所述外表层在步骤D中和所述内表层在步骤H中,在50

60℃下用γ射线进行辐照。
[00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抗菌针织布有外表层和内表层构成,其不容易因为碰到尖锐物品时掉线或者脱钩,且具有抗菌、保暖、防臭等效果,该针织布使用一段时间后细菌不容易再生和繁殖,抗菌能力高,保证使用者的健康,适合作为贴身衣物或医用等用途中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9]实施例一:
[0030]一种抗菌针织布,所述抗菌针织布由外表层和内表层,其中外表层和内表层通过缠绕线连接;
[0031]所述外表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黄麻纤维5份,抗菌除臭纤维20份,丙纶纤维5份,木浆纤维15份,竹炭纤维5份,保暖涂层10

20份,隔热涂层20

40份;该外表层的纤维由黄麻纤维、抗菌除臭纤维、丙纶纤维、木浆纤维和竹炭纤维构成,其具有光泽,吸湿性能好,散水快,抑制致病的细菌和霉菌,防止因细菌分解人体的分泌物而产生的臭气、质量较轻等特点,能够有效抑制贴身衣物或者医用品的臭气或细菌的形成。
[0032]所述内表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棉纤维20份,聚丙烯纤维25份,海藻碳纤维4份,莫代尔纤维15份,防臭涂层10份,抗菌涂层20份;该内表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针织布由外表层和内表层,其中外表层和内表层通过缠绕线连接;所述外表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黄麻纤维5

9份,抗菌除臭纤维20

40份,丙纶纤维5

9份,木浆纤维15

25份,竹炭纤维5

9份,保暖涂层10

20份,隔热涂层20

40份;所述内表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棉纤维20

30份,聚丙烯纤维25

29份,海藻碳纤维4

6份,莫代尔纤维15

19份,防臭涂层10

20份,抗菌涂层20

40份;所述缠绕线选自苎麻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暖涂层选自水性聚氨酯复合乳液和复合硅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涂层选自气凝胶、玻璃纤维、石棉和岩棉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针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臭涂层选自纳米沸石粉、咖啡碳颗粒和羟丙基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涂层的组份及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天然抗菌剂5

9份、有机抗菌剂2

4份和无机抗菌剂10

20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抗菌剂选自绿芥末精油、芥末提取液、甲壳素和日柏醇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抗菌剂选自有机酸、有机酯、有机醇和有机酚中的一种或多种。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抗菌剂选自磷灰石、磷酸锆、氧化锌、银离子、铜离子中的一种或多种。9.一种如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述抗菌针织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黄麻纤维,抗菌除臭纤维,丙纶纤维,木浆纤维和竹炭纤维用水浸泡在40

45℃的水中,并向其中加入质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坚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众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