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374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包括多层上下间隔设置的主笼体,每层主笼体包括若干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独立的笼舍,每个笼舍的后部敞口设置;每个笼舍的后部设有能与主笼体分离的副笼体,副笼体的前侧设有能打开从而连通副笼体和笼舍的笼口;副笼体的左右宽度与笼舍的左右宽度相适应从而将笼舍后部封堵,继而使副笼体的内部空间和笼舍的前部空间构成雏禽的活动空间。该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结构简单,能提高倒笼效率,增大育雏空间,降低主笼体尺寸和重量,同时,能降低雏禽倒笼应激反应,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集中育雏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在笼架上配置单独的育雏笼,育雏笼和笼架是固定连接、不可分离的,当育雏笼中的雏禽达到10天左右的育雏时日后,再利用筐、笼等盛装器具将育雏笼的雏禽按数量抓出,再转移至相应的育成笼中;该结构不方便取放雏禽,抓取或者转移雏禽过程中,费事费力,增加了劳动强度,增大了倒笼时间,其次,雏禽在抓取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继而使雏禽在育成笼中的前一段时间出现不吃不喝的情况,降低了育肥效果,提高了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
[0003]第二种是在笼架上设置可与笼架分离的育雏笼,雏禽直接按一定数量在育雏笼中进行育雏工作,育雏结束后,直接将育雏笼取下搬运至育成笼中,该结构虽然降低了抓取时间和计数时间,提高了转移效率,但是,育雏笼需要足够的育雏空间,因此,育雏笼普遍较大、较沉,提高了搬运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提高倒笼效率,增大育雏空间,降低主笼体尺寸和重量,同时,能降低雏禽倒笼应激反应,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的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包括多层上下间隔设置的主笼体,每层主笼体包括若干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独立的笼舍,每个笼舍的后部敞口设置;
[0006]每个笼舍的后部设有能与主笼体分离的副笼体,副笼体的前侧设有能打开从而连通副笼体和笼舍的笼口;所述副笼体的左右宽度与笼舍的左右宽度相适应从而将笼舍后部封堵,继而使副笼体的内部空间和笼舍的前部空间构成雏禽的活动空间。
[0007]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在笼舍内设置可分离的副笼体,在育雏过程中,副笼体的笼门保持开启状态,此时,雏禽可在副笼体和副笼体前侧的笼舍空间内活动,从而具有足够的育雏空间,同时,能降低现有技术中育雏笼的尺寸、重量;当10天左右的育雏时间结束后,可直接将雏禽赶入副笼体中,并关闭笼门,从而直接将副笼体取出,并转移至相应的育成笼中,从而提高倒笼效率,降低雏禽倒笼应激反应,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
[0008]为了降低笼舍底网的设置尺寸,降低主笼体重量和成本,降低位于副笼体前侧的笼舍底部设有供雏禽踩踏的宽笼舍底网,位于副笼体下方的笼舍底部不设置有宽笼舍底网。
[0009]为了实现笼门的启闭结构,所述副笼体的前部设有封闭笼口的笼门,所述笼门通过下侧部铰装在笼口底部,所述笼门向上翻转至竖向设置时可将笼口封闭,所述笼门向下翻转至副笼体前下方时可将笼口打开。
[0010]为了使开启的笼门自然构成笼舍底网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降低笼舍底网的设置
尺寸,降低笼体重量,每层主笼体的底部均设有构成笼舍底面的窄笼舍底网,所述窄笼舍底网的后侧边与向下翻转至副笼体前下方时的笼门的前侧边大致平齐设置,所述副笼体的笼底网、翻转至副笼体前下方时的笼门和窄笼舍底网构成雏禽活动空间的底部支撑面。
[0011]为了实现笼门的启闭结构,副笼体的左笼壁和右笼壁底部设有靠近笼口设置且前后延伸的横向铰装孔,每个横向铰装孔的前端设有向上延伸的竖向铰装孔,所述笼门的下侧部分别固设有能在左右两侧的横向铰装孔和竖向铰装孔中滑动的铰轴;位于窄笼舍底网后侧的笼舍底部设有左右延伸的主锁止杆,所述副笼体的顶部设有位于笼口上方的副锁止杆,所述笼门的上侧部设有能挂靠在锁止杆或者副锁止杆上的挂钩;所述笼门向上翻转至竖向设置时可依靠挂钩挂靠在副锁止杆上将笼口保持封闭,所述笼门向下翻转至副笼体前下方时可依靠挂钩挂靠在主锁止杆上将笼口保持开启。
[0012]为了使副笼体的雏禽具有足够的头部活动空间,所述副笼体的顶部呈敞口设置。
[0013]为了提高对副笼体的支撑效果,每层主笼体的底部设有将副笼体支撑在笼舍内的支撑梁。
[0014]为了将从上层主笼体中掉落的粪便集中回收,每层主笼体的下方设有接粪板。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笼舍的前侧设有供雏禽伸出嘴部进行采食的采食口;每层主笼体的前侧设有位于采食口处的食槽。
[001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提高倒笼效率,增大育雏空间,降低主笼体尺寸、重量和制造成本,同时,能降低雏禽倒笼应激反应,降低育肥成本和育肥时间。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图1为具有两个笼舍的主笼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去除主笼体顶网、主笼体其中一个侧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带有副笼体的主笼体沿图1中A

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有两层主笼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图3另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图5中副笼体的笼门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图6中的副笼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参照附图,该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包括笼架,笼架设有多层上下间隔设置的主笼体1,主笼体1的笼壁采用镂空状的笼网制作,主笼体1的左右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每层主笼体1包括若干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独立的笼舍2,而每个笼舍2的后部呈敞口设置;其次,为了方便雏禽取食和饮水,笼舍2的前侧设有供雏禽伸出嘴部进行采食的采食口14,而每层主笼体1的前侧优选设有位于采食口14处的食槽15,位于副笼体3前侧的笼舍2空间内设有饮水碗,引水碗在图中并未示出;当然,也可以不设置采食口14,而将食槽15直接设置在笼舍2内。
[0027]继续参照附图,为了将从上层主笼体1中掉落的粪便集中回收,每层主笼体1的下
方间隔设有一片接粪板13,接粪板13的长度和宽度与主笼体1的长度和宽度分别相一致,当然,该接粪板13可采用自动输送粪便的输送带结构。
[0028]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专利技术点在于,在每个笼舍2的后部设有能与主笼体1分离的副笼体3,而副笼体3的前侧设有能打开从而连通副笼体3和笼舍2的笼口;其次,副笼体3的左右宽度与笼舍2的左右宽度相适应从而将笼舍2后部封堵,继而使副笼体3的内部空间和笼舍2的前部空间构成雏禽的活动空间,另外,副笼体3的前后长度可以为笼舍2的前后长度的1/2

1/3左右,副笼体3的上下高度要大于或者等于雏禽的高度,其次,由于雏禽的育雏时间为10天左右,雏禽是难以飞出或者跳出笼舍2的,但是,为了提高笼舍2的活动空间和通风效果,避免压抑,优选笼舍2高度要大于雏禽高度的两倍左右。由于本专利技术在笼舍2内设置可分离的副笼体3,在育雏过程中,副笼体3的笼门保持开启状态,此时,雏禽可在副笼体3和副笼体3前侧的笼舍2空间内活动,从而具有足够的育雏空间,同时,能降低现有技术中育雏笼的尺寸、重量;当10天左右的育雏时间结束后,可直接将雏禽赶入副笼体3中,并关闭笼门,从而直接将副笼体3从主笼体1上取出,并转移至相应的育成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上下间隔设置的主笼体(1),每层主笼体(1)包括若干个左右间隔设置的独立的笼舍(2),每个笼舍(2)的后部敞口设置;每个笼舍(2)的后部设有能与主笼体(1)分离的副笼体(3),副笼体(3)的前侧设有能打开从而连通副笼体(3)和笼舍(2)的笼口;所述副笼体(3)的左右宽度与笼舍(2)的左右宽度相适应从而将笼舍(2)后部封堵,继而使副笼体(3)的内部空间和笼舍(2)的前部空间构成雏禽的活动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其特征在于:位于副笼体(3)前侧的笼舍(2)底部设有供雏禽踩踏的宽笼舍底网(4),位于副笼体(3)下方的笼舍(2)底部不设置有宽笼舍底网(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笼体(3)的前部设有封闭笼口的笼门(17),所述笼门通过下侧部铰装在笼口底部,所述笼门向上翻转至竖向设置时可将笼口封闭,所述笼门向下翻转至副笼体(3)前下方时可将笼口打开。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副笼体可分离式的育雏笼,其特征在于:每层主笼体(1)的底部均设有构成笼舍(2)底面的窄笼舍底网(5),所述窄笼舍底网(5)的后侧边与向下翻转至副笼体(3)前下方时的笼门的前侧边大致平齐设置,所述副笼体(3)的笼底网、翻转至副笼体(3)前下方时的笼门和窄笼舍底网(5)构成雏禽活动空间的底部支撑面。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李祖庆刘明钟辉张万浩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