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53611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属于河道生态恢复技术领域,包括梯级河道、多处下凹式绿地和多处生态蓄水池,多处所述下凹式绿地分布在所述梯级河道的两侧,多处所述生态蓄水池分布在所述梯级河道的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降雨量大时,利用过滤植被来降低雨水的径流流速,雨水囤积在沟槽内,净化植被对囤积的雨水进行初步净化,收集的雨水通过管道输送到生态蓄水池,雨水在生态蓄水池受到过滤水藻进一步得到净化,收集并净化的雨水可在无降雨时通过排水管排入梯级河道,补充梯级河道的水流,解决半干旱地区河道在降雨量少时,河道常常无水流导致景观性差的问题。河道常常无水流导致景观性差的问题。河道常常无水流导致景观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生态恢复
,尤其涉及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国存在着广泛的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因为气候的原因形成了许多长期干涸的季节性泄洪河道。另外,随着水资源的枯竭和灾害性气候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河流呈现出泄洪河道的特征。泄洪河道内存在大量不协调的现象,近年来已经成为城市景观改造的重要对象。
[0003]目前国内针对半干旱地区河道旱涝急转的治理方案主要有全河壅水式河道设计技术和溪流阶梯式河道设计技术。
[0004]全河壅水式河道设计技术是在河道上根据河道纵断比降,修建若干个橡胶坝,该技术无土方开挖,水面宽阔,视觉感觉较好,水景观建筑物管理方便,洪水期不影响行洪;但不适于河道比降较大地区、淹没原河道滩地生态林,需水量较大、与顺河截流干管产生交叉,施工不便、游人休息娱乐面积较少,不易布置水景观、施工成本较高。
[0005]溪流阶梯式河道设计技术通过设置人工落差,可以达到增加水体复氧能力及增加景观效果的作用。根据地形恢复蛇形河槽,设置浅滩和深沟。该技术适用于河道比降较大地区,水景观布置空间较大,不与顺河截流干管产生交叉,施工方便,耗水量较小,无需淹没原河道滩地生态林,投资较少;但需人工开挖主槽,土方量较大,水面面积较少,洪水过后,水景观破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河道常常无水流导致生态景观性差的问题;针对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大时易发生洪水灾害,无降雨时河道又常常干涸的现状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其包括梯级河道、多处下凹式绿地和多处生态蓄水池,多处所述下凹式绿地分布在所述梯级河道的两侧,多处所述生态蓄水池分布在所述梯级河道的两侧,多处所述生态蓄水池连通所述梯级河道,所述下凹式绿地通过管道与所述生态蓄水池连通,一处所述生态蓄水池至少对应一处所述下凹式绿地。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9]所述梯级河道包括河床、河岸和河漫滩,所述河床与所述河岸之间形成的坡面呈倾斜布置,所述河漫滩设于所述河床上,且所述河漫滩上设置有河槽。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所述坡面呈阶梯状布置。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所述河岸上设置有绿化带。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所述河漫滩上设置有亲水绿植。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所述下凹式绿地包括沟槽、石料铺层、过滤植被和净化植被,所述石料铺层和所述过滤植被皆设置在所述沟槽内,所述石料铺层位于所述沟槽的底部,所述过滤植被位于所述石料铺层的四周,所述净化植被栽植在所述石料铺层上。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9]所述梯级河道通过排水管与所述生态蓄水池连通。
[00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1]所述生态蓄水池内设置有过滤水藻。
[002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梯级河道周围多处设置下凹式绿地,并建造生态蓄水池,在降雨量大时,运用植草沟等方法回收径流雨水,即利用过滤植被来降低雨水的径流流速,并且还可以过滤一部分杂质粉尘,雨水囤积在沟槽内,净化植被对囤积的雨水进行初步净化,收集的雨水通过管道输送到生态蓄水池,雨水在生态蓄水池受到过滤水藻进一步得到净化,收集并净化的雨水可在无降雨时通过排水管排入梯级河道,补充梯级河道的水流,解决半干旱地区河道在降雨量少时,河道常常无水流导致景观性差的问题。
[0024]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呈阶梯状倾斜布置的坡面设计,使得梯级河道能适应各种水量变化,枯水期时河床底部河漫滩上较窄的河槽以少量的水形成水体景观,河漫滩上布置亲水绿植,景观性好,丰水期梯级河道整体用来行洪,旱涝兼顾,在梯级河道两侧进行绿化带覆盖,将绿化带与河岸整合为一体,扩展绿带的范围,并且可以实现河道景观的亲水性,解决了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大时易发生洪水灾害,无降雨时河道又常常干涸的现状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的剖视图一。
[0027]图3为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的剖视图二。
[0028]图例说明:
[0029]1、梯级河道;11、河床;12、河岸;13、河漫滩;2、下凹式绿地;21、沟槽;22、石料铺层;23、过滤植被;24、净化植被;3、生态蓄水池;4、管道; 5、坡面;6、河槽;7、绿化带;8、亲水绿植;9、排水管;10、过滤水藻。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
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1]请参阅图1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包括梯级河道1、多处下凹式绿地2和多处生态蓄水池3,多处所述下凹式绿地2分布在所述梯级河道1的两侧,多处所述生态蓄水池3分布在所述梯级河道1的两侧,多处所述生态蓄水池3连通所述梯级河道1,所述下凹式绿地 2通过管道4与所述生态蓄水池3连通,一处所述生态蓄水池3至少对应一处所述下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梯级河道(1)、多处下凹式绿地(2)和多处生态蓄水池(3),多处所述下凹式绿地(2)分布在所述梯级河道(1)的两侧,多处所述生态蓄水池(3)分布在所述梯级河道(1)的两侧,多处所述生态蓄水池(3)连通所述梯级河道(1),所述下凹式绿地(2)通过管道(4)与所述生态蓄水池(3)连通,一处所述生态蓄水池(3)至少对应一处所述下凹式绿地(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梯级河道(1)包括河床(11)、河岸(12)和河漫滩(13),所述河床(11)与所述河岸(12)之间形成的坡面(5)呈倾斜布置,所述河漫滩(13)设于所述河床(11)上,且所述河漫滩(13)上设置有河槽(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生态恢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5)呈阶梯状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半干旱地区泄洪河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振亚王宇飞闫国强孔冰耿一湄吴怡然王卫青游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